李秀政与继电保护的晶体管变革

e三明   阅读

      

 

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电磁型、晶体管型、集成电路型和微机型四个时代。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建成的福建省三明后山220KV变电站、9KVA容量、220KV/121KV/38.5KV的大型变压器,不仅是福建省最大的变电站,也是全国第一座继电保护全晶体管技术的大型变电站。这项里程碑式的技术变革是在时任三明热电厂试验分场副主任李秀政主导下实现的。他与阿城继电器厂协作,从产品研究开发入手,完成了二次回路的设计任务;并带领继电保护工作人员自行承担电气设备的二次回路和保护自动装置的安装调试等一系列工作;由此开创了国内大型变电站继电保护全晶体管化及自动化的新天地。

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在电力系统中担负着快速切除故障点,减小事故范围的重要任务。由于当时的电磁型母线保护不能很好地满足设计及使用的要求,李秀政与阿城继电器厂的设汁人员根据国内外晶体管技术的发展形势,在总结了刘家峡及富春江两家水电站晶体管保护运行经验后,大胆提出三明后山变电站采用全晶体化的继电保护和自动化装置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三明热电厂及华东电力设计院的采纳。与电磁型技术相比,晶体管装置具有动作迅速,耐冲击,抗振动,体积小,功耗小,停电时间短等优势。这些优势在三明后山变电站得到了充分发挥,进而保证了三明电网在全网系统中的安全可靠运行。

在三明后山变电站从1969年至1974年的建设过程中,李秀政携手阿城继电器厂研制了九种新产品。如BL-19两段式三相过电流保护装置;BZ2两段式全阻抗继电器等,为晶体管保护在电力系统广泛运用集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加速了晶体管新技术在电力系统的运用。其后研制成功的BT2型晶体管三相低阻抗继电器,1975年获得了国家水利电力部科技成果及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这些新产品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由电磁型向晶体管型继电保护设施的升级换代,给当地乃至全国的经济和电力发展带来了显著和直接的经济效益。1978年,他出席了福建省科技大会。李秀政的杰出贡献是福建省和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李秀政(19331980)同志,大连人。新中国成立那一年,16岁的他成为旅大电业局继电保护专业的新工人。因天质聪颖,好学上进,钻研技术,1956年工资改革中,23岁的年纪就已被评定为六级继电保护工,月工资达77元。他参加工作时仅高小学历,但他边工作边学习,完成初、高中课程,和同届高中毕业生一起参加高考,录取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在学期间原单位发70%工资(国家政策规定),五年毕业后,统配到福建省农学院任教。

image.png

 

其妻吕学锦与丈夫是同事,是丈夫事业上的好帮手和坚定支持者。1952年她入沈阳电业局工作,再考入电力技术学校,二次回路专业学习二年半,分配到大连电业局,是局三等劳模,大连市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8年为支援福建工业建设,被调到三明热电厂从事继电保护工作。经三明热电厂联系协调,李秀政于1962年调入三明热电厂工作,为电气试验室负责人。一个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上,有了技术报国的平台。

他对东北电力系统和福建电力工业技术状况比较,感到福建差了一大截,决心赶上去。面对试验室多数同志文化低、工龄短的现象,他爱护同志,团结群众,培养他们尽快提高理论基础和技术水平。妻子吕学锦全力支持他的工作。业务上既做好工作又带徒弟,个人更以身作则。如列西变电站更换主变压器的整改工程中,两个孩子没人带、没地方托管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岗位。

大量的工作使他静多动少,不仅胃部疾患,还染上了肝炎病,副厂长李约成嘱咐他注意活动,保护身体。而他义无反顾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管理试验室全盘工作的同时,潜心钻研理论和技术,眼观国内外同行技术前沿,敏锐地感觉到国外电力工业继电保护系统由电磁式、感应式向晶体管式发展的步伐。他在阿城继电器厂《自动保护装置》期刊上发表的《介绍一种新型阻抗继电器》论文,为后山变电站全晶体管保护装置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后,他和阿城继电器厂承担了后山变电站全套晶体管保护和自动装置的设计制造任务,李秀政同志往返于三明热电厂和阿城继电器厂之间。有时他在阿城继电器厂住几个月,在那里曾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甚至因劳累过度而晕倒过。

三明后山变电站是1969年因“战备需要”而建设的220千伏枢纽变电站,总体工程由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设备安装则由三明热电厂全力承担。其中的继电保护、自动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更是李秀政率领他的团队包下来的,主控制室的控制台,控制盘多达25块,200多条二次回路控制电缆长达7公里。

作为这套系统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李秀政又是这套装置安装调试工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带领大家团结拼搏,在文革比较混乱的情况下,排除不断的阻挠和干扰,夜以继日奋战,高质量地完成了全部电缆的铺设和控制台、控制盘、保护盘的安装调试。后山变电工程197312月竣工,1974年1月运行。以BT-2型晶体三相低阻抗继电器为核心技术的这套全晶体管继电保护系统获水利电力部1975年科技成果奖和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也使后山变电站成为全国第一座全晶体管保护的220千伏大型变电站。

image.png

长久的劳心劳力使李秀政同志本已患病的身体更加虚弱,下班回到三楼的家都困难,他上楼时双手抓着两边的扶手,缓慢地一步一步挨到家,进门就倒在床上,连邻居看着都心疼。他因肝炎病没有得到休息和及时治疗而一步步恶化,引起肝硬化,1980年逝世,年仅48岁。家人讲不是为了后山晶体管变电站的研发建设工作,他是不会这么早走的,身边同事讲李秀政纯粹是累死的。李秀政同志何以在和平时期为工作舍生忘死呢?他幼年屈辱地生活在日寇铁蹄之下,因而从小他就热爱党、热爱祖国,为了国家富强竭尽全力,临死前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三明热电厂生产技术科长的董殿德的支持也给他力量:“后山变电站晶体管保护是老李的孩子,不能让他死在摇篮里,要让他活着。”这坚定的支持也使李秀政感到温暖,充满力量。

image.png

image.png

不少同志说起李秀政同志40多年前艰苦奋斗的工作生活场景宛如眼前。诚如诗人臧克家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七周年的诗中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李秀政同志就是那种活在三明电力人心中的人。

(本文作者系原三明热电厂汽轮机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