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耕耘 谆谆教导 ——怀念张森水先生指导万寿岩旧石器等遗址考古工作

e三明   阅读

      

 

大家风范,平易近人,治学严谨,扶持基层,无私奉献,是我们对敬爱的张森水先生最美好的记忆。199411月,作为“闽台史前人类及其环境的综合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的张森水先生,首次来到福建漳州莲花池山考察,2000年后的万寿岩遗址发掘和论证,永安市、将乐县、大田县的旧石器调查、发掘、指导、论证的10余年间,先生前后20多次对福建各地旧石器遗址进行考察、指导和研究:三元区的万寿岩遗址、永安贡川的黄衣垄遗址、将乐万安的机砖厂遗址、大田广平的慧灵洞遗址、清流的狐狸洞遗址、明溪的南山遗址、漳州的莲花池山、泉州的晋江都遗留下老人矫健的身影和坚实的脚印,先生对福建的旧石器考古以及保护、研究、展示是主动作为、有求必应,对万寿岩遗址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保护规划、科学研究、成果出版、开发利用、博物馆建设更是牵肠挂肚,福建旧石器考古与研究短短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与先生的精心指导,热情扶助是分不开的,先生的学术贡献至今仍被国内同行们津津乐道,难以忘怀。

image.png

 

悉心指导万寿岩遗址考古

199911月,三元区岩前村万寿岩遗址发掘、保护过程历经艰难,行政上压力巨大,保还是不保,整体保还是局部保,或是发掘取出出土文物后炸毁,一直困扰着当地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19991115日,三明市政府分管领导指派我和福建省博物院陈子文前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万分焦急中,我们在办公室找到了刚从国外考察回来的张森水先生,说明来意,先生即刻帮我们鉴定带去的30多件石器,并书写了鉴定表,还向邱铸鼎所长汇报并加盖了研究所公章。我们拿着“尚方宝剑”不日回到三明市,即刻向市政府领导认真汇报,市分管领导严凤英作出了系列保护指示,并召开了大小专题会议25次,协调省上和三明各相关部门,把万寿岩遗址保护落到实处。2000124日,时任福建省文物局局长郑国珍陪同张森水先生实地考察了万寿岩遗址,同行的还有北京大学王幼平教授,省博物院范雪春、林公务、王振镛研究员等,他们都担心先生长期血栓导致左腿一时失去功能而出现险情,均守护先生左右。考察时,老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和身体不适,一会儿低头钻洞,察看洞内新堆积,一会儿俯身摸摸石铺地面,一会儿拿起手铲刮刮文化层,看看文化层的石器和用火痕迹,多次跪着对遗留于石铺地面上的部分打制石器进行抚摸、鉴定,老人家显得非常专业和兴奋,还时不时对陈子文和我发问,提出许多文化层、石铺地面如何处理的细节问题,之后肯定了考古组的野外操作水平,带着满意的笑容说道:石铺地面的人工性质不能考古部门一家说了算,建议你们请北京大学的夏正楷、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容全教授从地质学、河流学等角度进行科学论证,这样才能以理服人。127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福建省文物局对万寿岩遗址考古发掘成果、遗址性质进行了集体论证,张森水先生书写了论证意见,这样万寿岩遗址保护取得了具有法规和法律意义的保障。

image.png

2000414日,严凤英副市长陪同张森水先生、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夏正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容全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曾从盛教授、福建区域地质队陈泽霖、梁诗经高级工程师等专家对石铺地面做了实地考察,充分肯定船帆洞洞内的石铺地面是非自然形成的,其规模之大,实属罕见。

200111月至200310月,张森水先生陪同中国文物研究所冯丽娟编制完成《福建省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总体保护规划》, 200365日,国家文物局、福建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顺利地通过了《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的评审,该规划成为福建、乃至我国第一个规范、科学的旧石器时期大型遗址保护规划,也成了我国旧石器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的一个范本在陕西、贵州、广西等地推广,这与张先生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

image.png

20031020日,为了尽快将万寿岩遗址发掘成果形成研究报告,张森水先生专门抽出10来天宝贵的时间,在实地简陋的库房内起早贪黑地帮助整理出土的800多件打制石器,并手把手教我们如何辨识旧石器,如何对旧石器进行分类、描述,对古人类打制技法进行分析,我们想用大张完整、干净的白纸给他当“黑板”,同时说要永久留存先生这珍贵的资料,他大家风范地拒绝了,说就用这张牛皮纸吧,如今这张先生书写、草绘的密密麻麻的万寿岩旧石器类型分析图还珍藏在三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档案橱内,每每想起,我们对先生的谆谆教诲感到无比的幸运和幸福。

20061115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市主要领导要求严凤英副市长要借助此次研讨会和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开馆的契机,留下有意义的东西,我与先生商议了此事。第二天,先生一大早就叫醒了我,说最有意义的就是让国内外专家学者在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剪彩时栽下纪念林,一共种32棵吧,这里的含义是万寿岩遗址能保护下来、还连升三级直接进入国保单位,又是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福建第一个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大型古遗址保护规划,可谓是十全十美,就种10棵,再就是希望万寿岩遗址接下来的保护、开发、利用能顺顺利利、再接再厉,就再加6棵,合计16棵,而200多名代表一起种显得少了点,就双顺利,那就种32棵。在植树那天,海内外专家学者兴高采烈地开展了此项活动,给年会留下有意义的印记,最令人难忘的是先生指导年会理出了《古生物化石保护三明宣言》,并让中外200多人院士等自愿在纪念册上签名呼吁,同时还在《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等报刊登,给国家文物等相关管理部门一个良好的建议,该宣言形成法律性文件,成为此次年会最大的成就。

image.png

 

科学研究福建旧石器考古

福建省旧石器考古一直是一个空白,上世纪80年代,贾兰坡先生特意到福建实地考察旧石器遗存,按他的说法是“烧一把火”之后大家努力过,但都没有重要的突破,为此,省文物局专门成立了旧石器考古专家组配合中科院古脊椎所开展工作,1994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立“闽台史前人类及其环境的综合研究”课题组,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的张森水教授首次前来漳州莲花池山考察,对出土石制品进行了再研究,充分肯定了莲花池山遗址出土的石制品。

20055月,晋江深沪湾在申报国家地质公园期间,中国地质所的袁宝印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黄慰文研究员发现距今70万年的旧石器,张先生应邀前来考察并参与旧石器遗址论证,晋江宾馆房间地上摊满了几十件打制石制品,张森水先生一一辨识,同时还将锐棱砸击石制品教我们如何鉴定。200611月,由高星副所长带队张森水、谢飞、王幼平、徐新民等先生,应邀参加福建漳州莲花池山遗址第二次发掘论证会,张先生对莲花池山遗址给予高度定位,并对莲花池山遗址的发掘给予充分肯定。

张森水先生对万寿岩遗址环境、地质地貌、旧石器文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后指出,沿着闽江中上游地区的三明地区石灰岩溶洞发育良好,且合适古人类生存,应在万寿岩遗址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地进行一次普查。为此,先生从2000年至去世前的近7年时间里,对将乐县古镛镇的陨石坑、硅化木、岩仔洞、九八洞、莫源等洞穴遗址进行勘察,采集了一批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对永安贡川、大湖的十几个溶洞进行了局部试掘,发现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对明溪县南山遗址、剪刀墘遗址地层中出土的疑是石制品进行了排除,为两个遗址中出土的化石进行了分析和教学。对清流狐狸洞遗址的年代问题建议由南京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进行釉系发测试。对宁化老虎岩遗址和灵隐洞遗址考察时说:宁化福建省第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察点,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成果至今未见,还要深入调查、研究。先生的辛勤耕耘和指导,使福建、三明旧石器考古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image.png

 

精心培养基层考古工作者

张森水先生反复说,基层旧石器考古技术、基础知识普及、基本研究水平的培养,是省、市、县旧石器考古的保证,古脊椎所专业人员毕竟少,大量的发现还得靠基层文物工作者,因此,我今后工作的重心转向有可能发现旧石器遗址的地方和目前还没有发现旧石器的地方,特别是我的老家浙江。为此,先生用“联谊”的方式,找机会把福建、浙江、安徽相关县市考古人员汇集一起跑点普查结合业务培训,收到了极佳的效果,经过先生培训、教导的学生业务水平明显提高,先后出版了专著、专刊,在权威学报上发表了许多论文,这些人成为各地旧石器考古的中坚力量,为当地旧石器考古及古人类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是张森水先生培训的直接受益者,先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是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的动力,先生谆谆教导的学术成果,永远是我们科学研究的养分,先生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我坚信,福建、三明旧石器考古事业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取得更多的成果,迎来黄金时代。

 

附:

古生物化石保护

三明宣言

image.png

 

幽古华夏,广袤神州,万物竞生。这片浩瀚的土地,埋藏着亿万年间沧海桑田、生物进化的实证——古生物化石。它们虽生命已逝,却依然栩栩如生,昭示着进化的历程和生命的永恒。化石是万物的精华、生命的绝唱,是破译地球与生物演化谜团的钥匙,是大自然对人类文明的慷慨赐予。

中国幅员辽阔,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厚,研究成果全球瞩目,在重要生物门类的起源、重大地史时期生物的演替与灭绝、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人类的起源与进化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中国的古生物化石在开展科学普及与教育,提高国民的科学与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寻找石油等生物矿产资源,促进旅游业开发,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

令人遗憾的是,如此珍贵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却频遭劫掠和破坏,并有不断加剧之势!盗掘疯狂,倒卖猖獗,损毁严重,所到之处触目惊心!一些举世罕见的珍稀标本或惨遭破坏,或成为馈赠礼品,或流落海外,而国家的科研机构、博物馆和科学家却很难通过正当途径获取重要的化石。常常为取得一块研究、展示、教学标本而辗转周折,身心交瘁。对此,各界人士忧心忡忡。

我们认为,一个以悠久历史为自豪的民族,一个正快速步入小康社会和法制社会的国家,在政府大力推崇科学成就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并倡导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今天,对人类共同拥有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破坏与滥用不应该继续发生。我们在此郑重发出如下倡议:

一、尽快着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古生物化石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进行修订以增加有关古生物化石保护与管理的条款,使古生物化石的保护、管理、发掘、研究和利用有完善的法律依据和切实的法律保障;

二、整合并理顺古生物化石管理体制,建立超越部门利益的国家管理机构,并在各级政府中建立相应的分支机构,明确保护与管理权限与责任;

三、开展对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资源状况和保护现状的普查、调研和评估;对正在遭受破坏、有重大隐患的化石地点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并制定、落实长期保护规划;

四、通过普及和宣传活动,大力提高政府和公民对古生物化石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全社会保护古生物化石的法律意识和自觉性。

值此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十届年会暨中国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于福建省三明市召开之际,与会专家学者庄严承诺:在涉及古生物化石的工作中,我们将规范行为,严格操守,加强自律;自觉抵制不正当化石交易,不以竞价收购助长化石走私、倒卖之风;加强原创性研究,不投机取巧,维护科学的纯洁性和严肃性,保护国家的科学资源和知识产权。

希望本宣言能唤起社会的觉醒和重视,有关部门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使珍贵的古生物化石继续遭受人为破坏,不使我们因短视和急功近利的行为而愧对先古、遗患后人、抱憾终身。

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古生物化石。保护科学资源,保护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古脊椎动物学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

       20061122

 

(本文作者系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三明市文管办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