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区制作“糖塔”习俗

e三明   阅读

      

 

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三元区“糖塔”制作习俗,明末、清初很盛行,至今,三元区许多乡村仍流传着制作“糖塔”工艺。“糖塔”是“尊孔拜朱”仪式的主要供品之一。2016613日,在福州三坊七巷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传承人庄立德先生和庄忠靖等村民表演的“糖塔”制作工艺,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拍照,得到众多观众的称赞。

 

制作工艺

 

“糖塔“制作的原料仅为单一的白糖,无任何添加剂,制作使用的工具有木雕模具、木炭炉、铜质坩锅等。工艺制作时需集中精力,一丝不苟。具体制作工艺如下:制作时将白糖放入坩埚中加入适量清水溶化,待白糖完全溶解之后,把坩埚架在木炭炉上用炭火慢慢煎熬。煎制到什么程度,其火候全凭制作者眼力观察来掌握。达到一定的粘稠度,方可将糖水倒入事先摆好的模具;但是操作时动作一定要迅速、准确,否则糖浆会很快凝固。如若凝结,必须重新加水再熬。但二次煎熬后制作出的“糖塔”其光泽度就不如一次成型的质量了。

“糖塔”的造型多样,主要有宝塔、笔架、“孔子”、麒麟、公鸡、寿桃等造型,其各自象征意义:有加朱砂点红,称之为“开天眼”。孩子们拜了,从此眼明心亮,会好好读书,读好书,考状元;宝塔意寓做人正直、顶天立地;笔架象征文房四宝、金榜题名;孔子是至圣先师、百代受人敬仰;麒麟象征福瑞吉祥、前程似锦;公鸡的寓意为勤奋早起、一鸣惊人;寿桃寓意身体健康、福寿齐天。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传承世家

 

在三元区会制作“糖塔” 工艺的,目前只找到庄立德先生一家。主要传承人:庄庆林、庄立德(庄庆林儿子)、陈木英(庄立德妻子)、陈凤娇(陈木英姐姐)、庄勇树(庄立德长子),胡艳(庄勇树妻子)、庄勇福(庄立德次子)。

庄庆林先生现年89岁,出生于三元区松阳村,祖上几代人都会制作“糖塔”,在松阳村开店铺为生。庄立德先生是庄庆林先生的儿子,出生于1954年,自小跟其父母学习做“糖塔”工艺,至今已有50余年的制作经历了。结婚后,庄立德先生家族制作糖塔的任务就主要由其妻陈木英承担了。

几十年来,每逢七夕节的时候,庄立德一家人齐心合力,认真细致的加工制作,每道工艺都精益求精,做出近百副各式造型的“糖塔”供应市场,远近闻名,深受客户喜爱,上门订购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有商人订购后进行销售赚取些差价。

陈木英的姐姐陈凤娇家在沙阳村距离莘口圩场仅几里路。莘口久有“小上海”之称,是永安、清流、宁化、明溪通往三元国道的必经之路,每逢圩天,赶圩的人熙熙攘攘。从地理位置来说,莘口圩场比中村圩场更具区位优势。基于以上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庄立德一家人制作的“糖塔”,除人们上门订购以外,每年七夕前两个圩日就在沙阳村姐姐陈凤娇家制作,边生产边在莘口圩场销售,直至整个七夕“尊孔拜朱” 仪式结束。

购买“糖塔”的客户大都在50岁左右的人、具有“尊孔拜朱”思想的人,他们秉承祖上尊师重教的思想,买去给即将上学的儿子、孙子或外孙拜师之用,其文化传承的意义,远远大于制作“糖塔”的工艺,“糖塔”制作工艺也因此得以流传。

 

后继堪忧

 

每年七夕制作糖塔也都有一定的收入,改革开放之初每副“糖塔”卖20多元到现在每副“糖塔”卖100多元了。“糖塔”有大副、小副之分,供购买者选择。庄立德先生一家近几年销售“糖塔”收入最高时,年销售额可达45千元,少的时候也有23千元,扣除成本之后,亦能赚些加工费。

目前会制作“糖塔”工艺的,仅有庄立德先生一家寥寥几人了,后继传人堪忧。结束采访时,庄立德先生忧心忡忡地说:“现在生活不那么困难了,只有每年七夕节才有做一些“糖塔”,再加上年轻人都到城里务工了,需求少了,今后制作“糖塔”或许会慢慢减少了。

衷心希望三元区“糖塔”制作工艺能早日列入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让制作“糖塔”这门工艺能永远流传下去。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三元区民歌协会会长)

image.png

在三元区莘口圩场销售糖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