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晓 迎
在龙安村的山脚下,去往龙泉村的小道旁,有一座寄托着龙安人精神信仰的太保公庙。
太保公庙在三明一带很多,始庙可追溯到沙县南阳华村的罗岩太保庙,始建年代已不可考,约在宋嘉定六年前(公元1213年)(3)就有了,而太保公其人,乃宋代沙县人,其由人变为太保公神,《沙县县志》(4)《沙县宗教揽胜》(5)等都有记载。如《沙县志》:“罗岩庙篇:罗岩庙祀奉蛇岳,民间俗称‘罗岩太保’,信奉者除当地居民外,尚有尤溪、南平、长乐等地居民。”《沙县宗教揽胜》:“罗岩庙篇:罗岩庙奉玉封太保侯王。传说玉皇大帝感于太保爷生前为保乡邦,吞下毒药,勇斗五鬼的忠烈精神,封其为‘英烈太保侯王’,并赐三味真火,受香火于罗岩,所以民间又尊罗岩庙为太保祖庙。”
关于本地神祀太保公,民间传说有许多,各地传说各有不同,如沙县传说(6),说太保公本是沙县城关马坑沟人,生前做豆腐,是个豆腐郎,为人善良,正直勇敢,嫉恶如仇,还是个吃苦耐劳的勤小伙,每天半夜时分就要起床磨豆腐。一天半夜,豆腐郎起床挑水来到河边,突然发现有五个黑影鬼鬼祟祟不知干什么,心疑便屏息静听。
“时辰到了,快把药拿出来吧。”一个黑影说道。
“药在这儿,当心点,别把药撒到地下。”另一个黑影边从怀里拿药边说道。
“撒到地上会怎么样?”
“傻瓜,今年的‘瘟疫散’撒到河里,瘟疫才会流行。”
当听到这里,豆腐郎明白了。“怎么办?”乡亲们不知道自己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灾难,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里呢。
此时,一个黑影拿着那包“瘟疫散”走到河边,正准备投下河去。说时迟,那时快,豆腐郎一个箭步窜出,一把夺过“瘟疫散”,撒腿就跑。
五个恶鬼发呆过后,紧紧追赶而来,不久就赶上豆腐郎,将其扑倒地上,抢夺“瘟疫散”。
“千万不能让毒药落到恶鬼手中。”见情况紧急又寡不敌众,豆腐郎心一横,把毒药往嘴里一塞吞了下去。
恶鬼们没想到豆腐郎竟有如此大的勇气,都楞住了。
这时,鸡啼了,周围的乡亲们听到动静也打着火把、点起灯笼赶来了,恶鬼再也无计可施,只好狼狈地逃走了。
后来豆腐郎不行了,把事情告诉乡亲们后便含笑死去。为了纪念这个为地方英勇献身的豆腐郎,乡亲们为他建了庙宇,塑了金身,尊他为太保爷。
在三元,太保公的传说与现在的太保公神像似乎更接近:《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三元分卷》(7)“太保公的来历”载:“三明人供奉的菩萨中,有一尊与别人完全不同。这尊菩萨满脸乌黑,两眼凸出,肩扛斧头,右手前伸,两指直,三指曲。被称为太保公。”
相传太保公原来是做豆腐的,有一天,天刚蒙蒙亮,太保公就已起来准备做豆腐,正当他劈柴火时,发现水井边有5个人影晃动,原来是在投毒。太保公立刻挥着斧头上前与坏蛋搏斗,砍死了3个坏蛋,剩2个逃走了。他正要去追时,又想到“井水已被放了毒,天快要亮了,我一走,大家来挑水怎么办?”就把一口井的水喝掉,然后又提着斧头去追,没走多远,药性发作,满脸发黑,两眼凸出,倒地而死。
当地人非常崇敬这位舍身救人的英雄,特地建庙塑像纪念他,尊称为太保公,塑像内屈的三根手指表示他砍死了3个坏蛋,直伸的两指表示跑了2个坏蛋,叫后人去追。
有趣的是梅列一带相传的太保公的故事,主角不是本地人,却是岳州石木村人氏,姓肖名琼,靠卖豆腐谋生。十几户人家的石木村五十多人口,却只有肖琼一家忠厚诚实,肯行善事,其余各家都不务正业,作恶多端,被称为“恶人村”。当地的土地灶君把石木村的许多恶人恶事启奏玉帝后,玉帝大为震怒,命天神带毒药下凡,交待天神除肖琼一家人外,全部毒死,以示报应。后面的故事情节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当肖琼知晓原委后大吃一惊,为救全村人夺过毒药就吞下肚,毒药发作后疼痛难忍,只好跳进一家染坊染缸挣扎而死,全身都变得黑色。
石木村人知道这个事后,对肖琼牺牲个人、保护全村百姓的行为十分崇敬,纷纷改邪归正,重新做人。后来,天神禀报玉皇大帝,玉帝封肖琼为太保侯王,专司人间驱邪除恶之事。
在宋代,三明地域沙县一带由于人口的繁衍,人口数达到历史最高峰,由于人口的增多,人们的精神信仰追求十分迫切,大众要求出现一个或几个神祀来保佑大家,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驱邪避灾,延年益寿等,于是各地都出现了信仰神,如宁化的巫罗俊、明溪的莘七娘、泰宁的邹应龙、梅列三元的谢佑等等,沙县南阳华村太保公的出现正是其中之一,且各地出现的信仰神大都在宋代这一时期形成,不能不说是人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随着太保公神祀的出现和信仰的需求,太保公成为沙县、尤溪、大田等地的信仰神,其影响甚至波及南平、福州、长乐等地的信徒。每年的三月三,各地的太保公庙无不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前来沙县罗岩祖庙“取真火”,迎回自己的太保庙,庇佑当地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龙安村宋时属沙县地界,元时开基,是太保公信仰区域,故龙安村出现一座太保公庙,村民信仰太保公,祈求保佑平安就不足为怪了。(图为太保公庙)
龙安村的李姓族人,经过长达七百多年的休养生息,从皇姓后裔演变成如今的草根一族,他们保留着先祖皇家的血脉,但他们的生活习惯、精神信仰、审美情趣还和以前一样吗?
答案是肯定的,已经不一样了,在三明这片南方的丘陵地带,与北迁而来的众多姓氏一样,如陈、罗、刘、林等200余姓,经过与当地土著的不断融合、碰撞,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方言、文化认同的族群,直至最后融入到汉族为主体的汉族八大民系之一客家民系中。
因此说,龙安人的习俗即是客家人的习俗,由龙安人代代承传而来的节俗和风情中可见一斑。
在龙安,大年三十已是最后一天。这天里,不仅是过除夕,还得准备“接年”。因此,除夕的晚上要做好接年准备,在灶台上要摆供果、米饭、冬笋、大蒜等,意思有吃有喝、节节高、会计划核算。
初一早上,有的人家会摆些文物古董于香案上,再供些素菜、五果、清茶、醇酒等,浓浓的节庆氛围荡漾开来,主人则会焚香点烛、燃放鞭炮,一家人喜气洋洋。换上新装,走亲访友,互道安康,“恭喜”、“发财”。
元宵节晚上,龙安人舞龙过节,人神共娱。此龙称为烛桥灯,每家每户一板,汇聚于太保公庙。长龙从庙前出发,沿山路上山进村,先绕村庄一圈,再走家串户,赐福拜年。家户则要摆案迎“龙”,龙首一到,放炮接“龙”。此“龙”通常先到村庄中心点,后到祠堂。在烛桥灯队伍中间,则是“玉封太保英烈侯王”,并伴有一条九节布篓龙,小小山庄热闹非凡。
春节一过,各安各业。遇节日,龙安人也是要过的,只是比之从前,由于外出务工的增多,村里人显得冷清许多,节日热闹不起来。端午节,中秋节,由于家中青年不在家,过节的气氛不浓。老人说起从前的日子极是自豪:“要喝茶上茶山,要喝酒上龙安!”那热闹的往事,现在只能回忆了:端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迎新禾打米粿;六月初一迎马仙,走村串户连续三天;七巧节,孩子们有塔糖吃(白糖先煮溶后倒入木模而铸成的塔,如孔子像、状元像、麒麟像及笔架、公鸡等);七月十五下元节,傍晚就打米粿摆供品;八月中秋煮粉干吃鸭子,青年人夜晚再摆露天席,猜拳吆喝响四方;重阳节认干爹(娘),打米粿,请道士保平安;立冬打糍粑庆丰收,立秋供三公(土地公、民主公、张公),山里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多么希望今后的日子还这样!”老人小声地说道。是呀,村里走出去这么多人,眼界早就打开了,离以前热闹的日子还远吗!
后来我还去过几次龙安村,那高峻的山峰、葱郁的森林、满山的竹林、清新的空气、阶梯式的梯田、纯朴热情的笑脸,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本文作者系三明市博物馆馆长)
注释:
(1)字上瞻,号崇明,唐上元二年(761年)授游击将军,守左武尉,封上柱国,赐紫金鱼袋。
(2)(道光二十六年编修)第一卷凡例
(3)庙内古钟铸文落款时间为宋嘉定六年
(4)1991年版P701
(5)闽新出2000内书第115号P106
(6)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沙县分卷P36
(7)《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三元分卷》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