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凤 阁
半个世纪过去了,五十年后的今天回溯三明三线建设那一段历史,内心有许多感慨。
【百度百科·三线建设】记载:对三线建设,毛泽东是着重从战争,特别是打核战争的角度来考虑三线建设布局问题的。根据三线地区的地形地貌,毛泽东提出“大分散、小集中”和“依山傍水扎大营”。中央进而确定的“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方针,主要考虑其隐蔽性。但是,过分强调了山、散、洞原则,势必违反经济规律,使得几乎所有的三线企业在改革开放大潮转向市场经济之后,都或多或少出现了问题。
为了我省的三线建设,省委、省政府把省重工业厅下属的军工局升格为直属的国防工业办公室。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上半年筛选项目、选址,确定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
我所知道的福建小三线布局以三明为中心沿武夷山下展开,西南至邻近连城县、长汀县,向东北经宁化、清流、明溪、三明市 区、泰宁摆开。
建立“五一工程指挥部”驻清流县城,由福建省重工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宋泽任总指挥。同时组建中共五一工程指挥部党委,由三明行署副专员牛存信任党委书记。
现代军事工业建设,电力企业建设周期长,更需先行一步。1965年5月,由福建省水利电力厅主抓的电力项目716工程(5103厂施工时用名)率先开建,716工程的设备安装是由省电力建设公司负责的。接着又建718工程,筹建处设在三明化工厂俱乐部附近,718工程由三明热电厂后山变压站出线,经明溪、清流,直达长汀县馆前镇的11万伏输电线路和11万伏明溪变电站、嵩溪变电站、清流变电站、馆前变电站,及馆前变电站至长汀县3.5万伏线路,长汀3.5万伏变电站。第一批先建的厂还有国营944厂(开建后称为5101工地),国营975厂(开建后称为5102工地),永安化工厂(开建后称为5104工地)。以上命名为“五一工程”,省里调泉州的省建五公司、漳州的省建六公司、厦门的省建八公司承担这些单位的土建工程。
我记忆的三明小三线建设项目,大部分厂我都参与其部分电气设备投产前试验检测,或进到山洞车间参观,信息基本准确。
国营944厂,又名福建建设机器厂,代号5101,厂址在宁化县安乐乡黄地桥一个山窝里,1965年5月开建,生产步枪和机枪子弹,年产3500万发,保存期30年,由5103厂供电。永安313厂厂长张之林调来当厂长。
国营975厂,又名福建革新机器厂,代号5102,厂址在宁化县安乐乡赖畲村一个山窝里,1965年5月开建,生产自动步枪,由5103厂供电。厂党委书记牛子泉原任福州军区保卫部部长,家里挂着当年与林彪到福州视察时和他合影的大幅照片及林彪女儿林立衡和其女儿的合影照。我陪厂长郑克高到其家亲眼所见。谈到群众批判他执行修正主义干部路线,记得他说:我提干部,必须是他能够入党才可能提干,怎么说是修正主义干部路线。后来也没了消息。《宁化县志·卷九·第二章》载:“1980年转民品,生产‘海峡’牌电风扇。”后迁福州马尾。
福建省5103厂,代号5103。厂址在清流县城外三角尾铜锣山后一个山窝里,1965年5月开建,发供电,包括安装2台1500千瓦发电机的发电厂、35千伏升压站、丁坑口35千伏变电站、5103厂—丁坑口变电站35千伏线路及10千伏配电线路。三明热电厂副厂长郑克高任厂长。
福建永安化工厂,代号5104,厂址在永安县西洋镇,1965年5月开建,生产炸药。
洪流机器厂,代号5105,厂址在清流县嵩溪公社乌龙背,1971年3月建厂,直属第五机械工业部,属大三线军工企业,生产迫击炮,由110千伏嵩溪变电站供电。
(图为洪流机器厂残存的大门)
永安机械厂,代号313,厂址在永安燕南街道黄历村,生产步枪、炮弹、火箭弹。
烽林机器厂,代号5106,厂址在明溪县石珩,生产雷管、引信,由110千伏明溪变电站供电。
福建机修厂,代号5107,厂址在清流县大路口,为各军工厂设备维修服务,由110千伏嵩溪变电站供电,厂长陈泮河。
包装箱生产厂,代号5108,厂址在清流县三角尾,为各军工厂产品提供包装箱,未建撤销。
福建锻冲件厂,代号9369,厂址在三明荆西,为975厂等单位生产枪管、枪机、弹匣等零件的锻件、冲压件毛胚,由三明35千伏荆东变电站供电。(图为福建锻冲件厂旧址)
8450厂,代号7785,厂址在三明市三元区富兴堡,生产舰载雷达等军品,由35千伏台江变电站供电。
8470厂,厂址在三明东霞新村,由泰宁迁来,生产电容、电阻等电子元件,由35千伏台江变电站供电。
82厂,厂址在泰宁县原龙湖镇,生产电子元器件。
早在1959年1月,经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委托福建省重工业厅代管、代号为646的军工企业,即永安汽车厂,就开始在永安县城关公社埔岭村荒坡与农田交错的地段动工基建,主要任务为大修坦克和各种军用车辆。
此外,还建立了为小三线军工企业服务的配套的企业,如,国营五一库,厂址在三元区荆西,为三线诸厂提供物资转运,厂长张长再;三明工模具厂,厂址在梅列区陈大镇,为三线诸厂工装模具;三明齿轮厂,厂址在梅列区陈大镇,为三线配套厂等。
从1965年开始,省委、省政府调集重兵,花大力气,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在三明搞起来了比较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成千上万的热血男女,怀着为中国国防军工事业奉献青春与生命的热情,服从命令听指挥,从全国各大城市调来,在深山里扎下了根,他们献青春献子孙,祖国不会忘记他们。
三明的小三线建设,投产后留下不少遗憾,如工厂布局分散,有的工厂内各车间也布局分散,增加了工艺周转流程,增加生产成本,交通运输远,厂际协作困难。有的企业进山太深,许多车间设置在山洞坑道内,渗水潮湿阴暗,机器及加工件易生锈,且不利常年累月在其工作的职工的身体健康。厂址选点处在远离小城镇的深山山沟里,职工生活、子女就学、就业都非常困难,住宅建设标准过低,生活福利设施不配套等,这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若说三明小三线建设给闽西北革命老区留下的好处,当属电网延伸到当地给那里带来了光明,给这一大片革命老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电力保证。军工企业干部职工在当地的后勤供应及消费,或多或少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军转民之后,繁荣了当地经济。
(本文作者系原5103厂干部,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