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 一 风
从1958年开始全省集中相当部分的智力、财力、物力、劳力建设三明工业城。还在1954年,当时省委书记叶飞同志出席中央会议,参与制定“一五”计划回来,传达毛泽东主席指示:“福建是前线,没有安排大项目,也需要搞个小钢铁厂”,叶飞书记抓得很紧,开始筹划;1957年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主持中央财经工作的陈云说:“农业要翻身,化肥要翻身,各省都要有自己的大中型化肥厂。”建设重工业基地是当时福建省委的重大决策,建设现代化的钢铁企业、化肥企业在当时福建是非同寻常的大事、新事,省里调集一批得力干部筹备,国家冶金部、化工部很重视,大力支持,各项前期工作紧张、有序进行。省委派出人员在全省范围对新建工业基地选址。
这个新的工业基地最初轮廓是:钢铁厂,1958年2月,国务院批准建设规模为年产14万吨生铁、lO万吨钢锭、8万吨钢材的钢铁联合企业,远景规划为到1962年年产生铁80万吨、钢锭50万吨、钢材45万吨;化肥厂,1958年3月,国务院批准建设年产2万吨石灰氮、2万吨电石,后来省委研究决策把规模扩大为年产4万吨石灰氮、13.5万吨电石,氯化铵厂也上马;为两个厂配套,要摆上电热厂、自来水、机修厂(后发展为化工机械厂),为了适应全省工业发展和国防建设需要,省委决策要摆上重型机器厂。
省委对新基地放在哪里高度重视,对备选的几个地方反复比较,认为:闽西北沙溪中游的原三元县梅列河谷盆地,地势开阔,占用农田较少,刚建成的鹰厦铁路就在旁边,离电源古田水电站约150公里,不算远,水源充足,地质情况良好,靠近煤、铁、石灰石等主要原料产地,在战备形势下,这个远离沿海,四周都是山峦的地方是最佳选择。这个地方就是新成立的三明,1956年永安地区撤销,所辖各县分属南平、晋江、龙岩三地区管辖。根据国务院8月4 日决定,三元、明溪两县合并,各取冠首字,成立三明县,隶属南平地区。
为了统一领导,1958年初,省里确定在三明建设重工业基地,4月,省委批准成立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简称建委),任命省委工交部副部长张维兹(曾任厦门市长、市委书记)为
党委书记兼主任,先后调派10多位地厅级干部参加建委领导班子,充任各厂厂长、书记。为便于协调各方力量,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伍洪祥兼任中共三明建委第一书记。省委大规模调兵遣将,与国家建设部商量后,把西北第三工程公司的一支3000多人施工队伍从宝鸡迁到三明,后成立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与冶金部商量后,把沈阳第八冶金安装公司近千人工程队调到三明,后成立福建冶金机电安装公司;驻在闽南的9128部队也奉命而来。省里从全省调了一批优秀干部、科技人员到三明,厦门大学中文系200多名学生来三明半工半读。省里还从各地区招收大量民工支援三明基地建设。到1958年底,汇集三明的建设大军达十万人之多。省里千方百计挤出财力支持三明基地建设,福建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一1962)拟定地方工业基建投资总额32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各投资16亿元,而投入三明工业基地建设的资金占四分之一多。三钢经上上下下齐心协力、拼搏奋斗,于1959年元旦出第一炉钢水浇注入钢模锭,从此结束福建“手无寸钢”的历史,实现闽人多年期盼。三明化肥厂(初叫石灰氮厂,后叫化工厂)好事多磨,1958年粮食“大放卫星”时,有人说:“粮食过关了,吃饭不要钱,搞化肥没有意义了。”工程延误,直到1960年4月28日,厂里第一炉电石终于炼成,5月26日,石灰氮系统正式投产,福建总算有了国产化肥。
1959年夏,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在叶飞陪同下来三明视察,三明工业基地领导提出,为了充分发挥基地整体功能,为了使基地男工、女工比例协调,希望上海能支援一批轻纺工业,获赞许。1960年开始,从上海陆续搬来食品、制鞋、纺织、印染、服装、印刷、玻璃、小五金、金属制品等一批轻纺工厂,连人带马,整体搬迁,不仅带来工业设备,更重要的是搬来大量技术人员、管理骨干、技术工人和先进的工业管理理念。按省委要求,福州塑料厂、厦门农药厂也整体搬迁到基地。
城市建设1959年提到议事日程,从北京请来专家设计城市的发展计划。基地决策层思路是:三明建在沙溪河两岸,希望将三明建成象建在多瑙河两岸的布达佩斯那样美丽城市。当时规模:沙溪西岸为重化工业区,东岸为行政、生活区,两端是轻工业区,沙溪河上建几座大桥,江滨辟为公园。以后的城建确实沿着这方向发展。
当时的福建省副省长、省委工交部长梁灵光(改革开放后任广东省省长)在《回忆录》中评介三明创业情况时这样写道:“1957年还是一个仅有6000多城镇人口、200来万元工业产值的山区小县,经过1500多天的日夜苦战,建设成为一个拥有13家大中型企业、49家小型企业和12万人口、10700万多元工业产值的新型的工业城市,这是多么卓越的业绩,多么宝贵的创业精神。”“最为可贵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顾全大局、真诚无私的革命协作,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吃苦在前、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风和广大建设者不计得失的冲天干劲”。
受“左”的影响,三明工业基地建设几起几落。全国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三明钢铁厂规模设想,不断加码,从原来的规划直线上升到100万吨钢,许多企业停、缓,到处是小高炉,费了力气积聚的焦炭、耐火砖等物资几乎全耗尽。1959年2月,在三明行政区域范围成立相当于地市一级建制的三明人民公社,将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工作机构中的党的机构与三明县委的工作机构合并,成立中共三明人民公社委员会,直属省委领导。对外联络工作到处碰壁,只得将人民公社改为市级建制,1960年5月26日,国务院决定正式成立三明市,为省辖市。(1961年,三明市划出原明溪县范围,初仍称三明县,后恢复称明溪县)。
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2年底,省委决定三明的工业建设“下马”,幸好当时三明决策层,采取“变通”办法,把技术骨干都保留了下来。1963年2月,福建省委转发了中央通知,将三明市委(省辖三明市)改为三明地委,三明领导机构进行了相应的改建,三明市降为地辖市,省委要求三明地委认真抓好农业。在此之前,按省委通知,于1961年11月,将永安、清流、宁化县委划归省辖三明市委领导;在此之后,1963年3月,将大田县委划归三明地区,1964年4月,明溪县委划归三明地委领导,1970年7月,将尤溪、沙县、将乐、建宁、泰宁县委划归三明地委领导,三明地区共有1市10县,闽人简称这个区域为闽西北。
经过“1963—1965”三年调整,到1965年,三明工业城(县级三明市)工业生产已恢复过来,到1966年,工业总产值已大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一片欣欣向荣。
可是文化大革命又来了,政治、经济、社会出现大动乱,从“文攻”到“武卫”,工业停顿下来了,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下滑,经济建设在折腾中蹒跚而行。由于广大干部群众对文革的抵制,省里仍有一批大项目,在国务院支持下,在闽西北兴建,主要有:在沙县的青州造纸厂于1970年5月建成投产,在永安的福建维尼纶厂于1975年建成投产,福建水泥厂一套旋窑1972年10月建成,还建起永安火电站(装机35万千瓦),永安安砂水电站(11.5万千瓦),泰宁池潭水电站(10万千瓦)。
到1978年,三明工业城(县级三明市区)有工业企业170家(其中中央属、省属全民制工业企业12家,地属13家,市属50家;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95家),人口为18.51万人,全部工业的总产值(按1970年不变价)4.1285亿元,占整个三明区域工业总产值的45.5%和工农业总产值的29.7%。三明钢铁厂的钢产量达到14.91万吨,三明化工厂的化肥产量(折合成氮)达6.54万吨。
老工业基地为三明打下良好的工业、人才、文化等方面基础,提升了三明文明程度。
(本文作者系三明市文联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