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 元 赏
三、爱国爱民,一代诗史
张际亮一生在南北漫游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自言平生写诗“万余首”,流传至今的还有32卷、3078首。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写于鸦片战争时期的诗。鸦片战争爆发后,张际亮力主抵抗侵略,反对妥协。他写下了《传闻》《芑川有诗枉赠酬和》《寄姚石甫三丈》《东阳县》《迁延》《邹钟泉太守招饮剧谈时事辄赋》《陈忠愍公死事诗》等一系列反帝爱国诗篇,怒斥侵略者“五月妖氛暗虎门”,给中国人民带来“千室困苦”的罪行;强烈抨击投降派“金戈玉勒无颜色”的嘴脸,热情歌颂三元里等“义民争自起东山”的抵抗精神。
这一时期,他曾同浙江人民一起流亡,备受苦难,这一时期的诗作特别表现了浓厚的爱国思想,感情真实,艺术成就也较高。英军攻陷定海、镇海、宁波、奉化时,他正在浙东旅行,亲眼看到清军弃城逃跑、百姓流离失所的逃难情景,听到出逃难民讲述英军大肆淫掠的情况,再联想前不久定海、镇海的失陷,抑制不住悲愤的心情,写下了《定海哀》《镇海哀》《后宁波哀》《奉化县》等五首诗,既揭露了英军“飞弹扑城大如斗”“淫掠可怜遍童妇”的罪行,又谴责了清军“一攻弃城走”“四千甲兵同日逃”的投降主义行径,对骨肉分离的百姓寄予深深的同情。英军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累累暴行,张际亮在东阳县夜宿,有“客从宁波来,为言堪痛哭”,哭诉英军在宁波犯下的惨无人道罪行:“孀妇近八十,处女未十六。妇行扶拄杖,女病卧床褥。夷来捉凶淫,十数辈未足。不知今死生,当时气仅属。日落夷归船,日出夷成族。笑歌街市中,饱掠牛羊肉。库中百万钱,搜取昼以烛。驱民负之去,行迟鞭挞速。啾啾雀鼠语,听者怒相逐。百钱即强夺,千室尽鼠伏。”张际亮听后,“吾闻起按剑,悲愤肠断续”(《东阳县》)。诗人在《迁延》自注中写道:“妇女不从奸者,鞭挞凌虐之,哭声震天,饮以药酒即哑矣。死复截其下体”(《迁延》)。侵略者在中国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其残暴让人发指!从张际亮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诗人的忧愤深广。
张际亮还有一组《传闻》的诗,写于他回到福建家中后,听到清朝武官轻敌误国和此后文官通敌卖国传闻后,发出的愤慨。《传闻》共分“浙”、“闽”、“广”三组,分别记录了英军进犯广东、福建、浙江,当地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抗争的英勇壮举,同时暴露了少数投降派的丑恶嘴脸。《传闻》“浙”篇,写的是定海失陷一事,定海失陷后,道光帝派出两江总督伊里布为钦差大臣,专办浙江军务。他到浙江后,一面派人到英船赔礼道歉,一面亲自宴请英侵略者,奴颜婢膝,拜倒在敌人跟前。张际亮对伊里布作了尖刻的讽刺:“地险将军仍卧甲,天高使相但衔杯“。前方的将士在卧甲枕戈,随时准备抗击侵略者,而朝廷的命官却向侵略者殷勤献媚,这是何等的无耻!张际亮感叹:“可怜碧血沉沦后,重见朱颜去不回”!又如上举《迁延》一诗,百姓在英军奸淫掳掠下“浪跋鲸鱼腥璧水,血分鸩鸟污珠鬟”;而清将领奕经虚报战功以领取赏赐,“捷书互报中朝贺,优诏仍蒙上尝颁”,何其无耻,毫无心肝。
张际亮鸦片战争时期的诗,如杜甫写于安史之乱的诗作一样,继承了我国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和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传统,充满反帝爱国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一代诗史。
四、描山摹水,亲近自然
张际亮为功名奔走,二十多年间多次往返福建北京间,期间还多次到河南、浙江、江苏、安徽、广东、湖北等地,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才情磊落,喜欢游历天下名山大川,自谓“我本豁达人,爱与山水嬉”,留下了许多描绘祖国名山大川绝胜风光的纪游诗,展示了祖国锦绣河山的秀丽景色。山水纪游诗,在他的诗作中占很大的比重,而其中吟咏闽中风光的《游玉华洞》《武夷宫望大王幔亭诸峰》《九曲》《行崇安建阳至邵武书所见》《登太姥峰摩霄峰绝顶》《同安》《泉州》等诗,对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八闽儿女,读来倍感亲切。如《游玉华洞》一诗,通过各种形状比喻洞内各种奇石:“双持炬火烛怪异,但见鬼佛参神仙。或现牟尼髻,或擎罗汉拳,或类枯僧定,或貌少女妍,或突象奋怒,或蟠龙蜿蜒,或侧虎踞地,或垂牛饮川,或鸟上挂木,或鱼下戏莲,或枫之瘦丑,或桐之苍坚。”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张际亮的山水纪游诗,气韵生动,腾骧变化,诗中有画,美不胜收。
五、笃于友情,志同道合
张际亮笃于友情,在京师时,与友人徐宝善、郑开禧、黄爵滋、汤鹏、潘德舆等朋辈诗酒流连,唱和甚密,互相推崇,以至有人评论说他“享名之盛,盖因交朋气谊之高”。他与当时最杰出的思想家、学者林则徐、龚自珍、魏源都有交往,与当代著名诗人也有诗歌互酬。姚莹记述了张际亮、魏源、龚自珍与汤鹏等人于道光初年在京师的交游:“道光初,余至京师,交邵阳魏默深、建宁张亨甫、仁和龚定庵及君(指汤鹏)。……是四人者,皆慷慨激厉,其志业才气欲凌轹一时矣。世乃习委靡文饰,正坐气黹耳,得诸子者大声振之,不亦可乎?”(姚莹《汤海秋传》),他们志同道合,相互切磋,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其中尤以他与民族英雄林则徐、文学家姚莹两人的友情最为感人。
他与林则徐都是福建人,都在鳌峰书院读书,林则徐应为他的学长。在北京时,林则徐是低级的官员,参加过宣南诗社活动,老乡、同学、诗友三个共同点,让林则徐与张际亮交往。道光十七年(1837年),张际亮将自己游览庐山的诗刊刻成册,名《匡庐游草》,林则徐写了《题亨甫匡庐游草》:“五老翩然下,招君入翠微。笑骑白鹿往,坐看玉龙飞。洞古留仙笈,云深湿客衣。携来天上语,万点化珠玑。”林则徐担任河东河道总督,张际亮为其治河出谋献策。鸦片战争起,张际亮积极参与黄爵滋、林则徐策划变法禁烟活动,热心奔走京、汉。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他痛哭林则徐的无辜流放:“旁午军书劳羽骑,苦辛战士杂虫沙。国家清议竟何有?但罪林黄谓戎首。”(《芑川归自京师有诗枉赠感事伤怀泫然酬和》)。一次,张际亮在两君岩见题名戚继光的诗,想到林则徐,就写了一首《两君岩见前明戚少保题名口号寄少穆先生塞外》:“烽尘扰扰更何依?千里闲游且息机。白岳石华盘涧立,黄山云气出天飞。孤筇傥践重来约,绝壁因怀百战威。雪岭西行休怅望,半生出处未全非”。把林则徐抗英比成戚继光抗倭,不应否定。林则徐听到张际亮病逝的消息后,写了《哭张亨甫》一诗,称他:“修文定写生平志,犹诉苍苍塞漏卮。”
张际亮和姚莹(1785—1852年)的友谊更是患难之交、生死之交,他们真挚友情是清朝的一段感人佳话。道光三年(1823年),张际亮二十五岁,文学家、安徽桐城人姚莹到福建省选取考县令,张际亮进诗拜谒,得到了姚莹的高度赞赏:“何李(白)之流也!”从此他们结下了浓厚友谊。姚后任台湾兵备道,邀请张际亮赴台;张也想赴台湾帮助姚莹共筹抗敌军事,到了厦门见海浪险恶,废然而返。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姚莹与总兵达洪阿密切配合,两次击退英军的进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三月,英国舰艇阿安号入侵台湾大安港。姚莹依靠渔民诱敌深入,一举歼敌100多人,缴获大炮13门。张际亮闻悉后欣然题诗,向老朋友庆贺。但是,《南京条约》签订后,姚莹受到侵略者的讹诈和投降派的迫害,反以“守土事”被诬下狱,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被解押内渡,送京都入狱治罪。当时,张际亮正重病在家,得悉姚莹“为英夷愬江南奏劾”,便至吴中,“栖迟以待”。七月,姚莹解京过淮上,张际亮与妾蒋氏陪同姚莹进京,在京中为姚四处奔走,设法营救,并代姚莹作《狱中辨冤疏》。迫于国内舆论的巨大压力,道光皇帝不得不释放姚莹。姚莹出狱后,张际亮大喜,并与姚莹寓居明朝忠臣杨椒山(谥忠愍)故宅。不幸,因劳累旧病复发,十月初九日卒,年仅43岁。死时将自己一生心血所凝《思伯子堂集》托付给姚莹,后由姚莹儿子付梓。姚莹为他主持奠祭,办理殓殡,并“携柩至桐城,使人往闽召其子来以丧归”。姚莹并深情写了《张亨甫传》,如实澄清当年京都名辈显宦对他诋诽的真相,阐发其身负“狂名”而胸怀远志,尤其称赞他“力振颓风,可谓矫矫矣。”张际亮的灵柩运回建宁后,安葬于建宁县蓝田保坪上。
六、影响深远,泽惠后人
张际亮的诗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第一流的,影响是全国性的。当时人都有极高的评价,其诗的风格以俊逸豪宕、激切奔放为主,也时有流丽缠绵的一面,清代文学家张景祁称他“或惊以为太白,少陵复出”。他的诗作,有《张亨甫全集》,咸丰年间孔庆衢原刻,谢章铤撰序,同治六年(1867年),李云浩补刊,收诗2600余首。同治八年,姚浚昌(姚莹儿子)刻《思伯子堂诗集》,收诗3000余首,两集收诗不全同。光绪八年,余象编选《亨甫诗集》。以上三种是研究张际亮比较完整的史料。但清末民国初,诗坛流行复古为宗旨的“同光体”,诗风艰深奇奥,张际亮的诗一时沉寂。但民国总统徐世昌把张际亮的诗收入他编的大型清代诗选集《晚晴簃诗汇》(又名《清诗汇》),革命文学家阿英把他的诗选入《鸦片战争文学集》。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诗被收入《近代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近代诗钞》(钱仲联编选,江苏古籍出版社)、《近代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等。200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思伯子堂诗文集》作为中国近代文学丛书一种出版,煌煌三巨册,为今后开展张际亮研究提供了较为完备的资料。新时期以来,对张际亮的研究不断深化扩展,几种清代诗歌史都论述到他的爱国诗篇。新世纪以来,更有关于他的论文,还出现了硕士学位论文专著《张际亮与嘉道诗坛》(陈文忠,暨南大学出版社)。张际亮正为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和古籍爱好者注意,对他的研究正在深入。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游国恩 王起 肖涤非 季镇淮 费振刚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中国诗歌发展史略》,郑孟彤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
3、《近代诗钞》,钱仲联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3月
4、郭富小《爱国诗人张际亮》(《史海杂记》,三明市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2009年)
5、《张际亮生平年表》,李云浩撰(《史海杂记》,三明市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2009年)
6、三明历代廉政名人事迹之张际亮(三明市纪委监察局)
7、略论近代爱国诗人张际亮的忧患情结(原作者:张琼)
8、清代爱国诗人张际亮 肖元赏(三明日报1996年6月12日)
(作者供职于三明市安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