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剿匪英雄揭鸿

e三明   阅读

     

 

明溪县历史名人众多,“八杰”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抗倭剿匪英雄揭鸿更是有功于国家和民族的先人。去年1223是揭鸿诞辰500周年的日子,明溪县委宣传部、县政协文史委、县文联、县方志办和揭氏后裔于1222日共同召开了纪念大会,20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及亲友踊跃发言、畅谈纪念揭鸿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同时,前后数天,许多男女老少手捧鲜花到河滨路“八杰”石雕像前缅怀这位英雄。

image.png

那么,揭鸿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历史名人呢?

揭鸿,明溪县瀚溪人,字于渐,号文岡。父揭璜,母邱氏。生于明正德丁丑(1517年)1223日。幼颖异,长而文,乡里人说是千里驹。性纯孝,为人刚毅,胆略超群,博览群书,言谈中,十分羡慕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武、黄石的作为,从小就有建树之志。

明朝嘉靖壬寅年(1542年),揭鸿考上拔贡,已酉年(1549年)中应天举人。当时,得知外舅叶延之家藏有游僧遗留的兵书《指授丹诀》,即研习武艺,钻研兵书,增强了体质,武功也大进。他练就以槊为兵器的上乘功夫。揭鸿初任广西浔州通判,因父殁回乡守制。这期间,揭鸿同年友布政司参议宗公子相公督兵西征从归化县路过,揭鸿为其献谋略,令其信服。守制期满,揭鸿被委以广东潮州通判兼海阳县令。

明代嘉靖年间,沿海各地长期受倭寇侵扰。倭寇,即武装掠夺的日本海盗集团。十四世纪以来,日本武士、浪人和不法商人等,在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海盗活动,他们同中国沿海一带富豪、地主、奸商勾结,以沿海岛屿为巢穴,武装走私,乘机抢劫,十分猖獗,尤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为甚。

揭鸿在潮州为官时,其芦清神仙沟和石帆两地被倭寇占领,并以此为据点,外出抢掠,甚至杀人放火。看到倭寇骚扰危害民众,揭鸿十分义愤。他经过反复考虑和观察分析,决心挺身而出抗倭剿匪,为民解忧。他向当局表明自己的想法,可当局反对说:“你非武职而是文史,欲图抗倭剿匪,难矣!”揭鸿一再表明自己不是一时冲动,不是鲁莽行为,更不是为个人出风头,而是出于大义。当局听不进去,揭鸿动情地说:我不忍民众受蹂躏!只要出师仁义,运筹帷幄,非军人武士也能成功!于是当局始准揭鸿一试。

揭鸿深知倭寇人数众多,盘踞已久,声势大,要取胜非易事,首战更要慎重。于是他亲自前去察看地形,了解敌情。揭鸿回来后对左右说:我们虽然已经知己知彼,但进攻时如果没有声势挫其锐气,是不能灭敌取胜的。揭鸿从当地守军中挑选百骑勇士,夜晚突入倭寇营。倭寇被突如其来的冲击搞懵了,惊慌失措,锐气顿失。经多次突袭后,趁倭寇疲惫惊恐,揭鸿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军士紧随在后,奋力拼杀,一举攻入神仙沟、石帆,毙敌数百人,救回被掳民众600余人。被解救的民众跪拜在地,感恩颂德。揭鸿又组织附近民众构筑土城,坚壁清野,使溃败的倭寇缺粮。当揭鸿了解到有些军士妄杀被掳的民众以冒军功后,十分气愤,严令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不久,又有倭寇聚众包围海丰县东南的甲子所,里外三层。揭鸿接到求援警报后,亲率当地军士三千强行突入城中,守备见援兵已到,高兴地问:接下来,如何是好?揭鸿说:倭寇势众我寡,必须以强惑之。于是令军士深夜自东门潜出,黎明自南门而进,如此几次,似有大军增援之势。倭寇见此情形既疑又惊。揭鸿见灭敌时机已到,令击鼓破敌,三千军士冲入敌阵,倭寇疑有大批援军,迅速退去。守备大喜,见倭寇已溃败,认为援兵可撤。揭鸿说:倭寇虽败,但贼数仍众,还会卷土重来。于是挑选精壮军士千余人,埋伏在要道边。不久,倭寇果然重整旗鼓,返回突袭,被揭鸿伏兵拦腰冲击首尾不能相顾,斩获甚多。揭鸿已事先在各要冲置疑兵,并派人凿坏停在岸边的海盗船。败退的余寇原想易地而踞,见各要冲皆有伏兵,只好逃到海边登船外逃,船航行不远,全部沉没,多年未灭之寇尽除。粤民欢欣鼓舞,扬眉吐气,揭军凯旋而归。

从以上两战可以看出,对付人数众多盘踞已久的倭寇光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揭鸿有胆有识,有智谋有武功,从突击战到增援战,每战考虑周全,步步紧逼,直到倭寇尽除。这两战是出色的以少胜多范例,给后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与倭寇同时作恶多端的还有海盗。南洋大盗王伯宣之子王若鲁拥众数万会合大汉奸吴平分立十六湾占三城为王,自立名号,危害地方。有人提议:其势力颇大,不如与之议和。揭鸿说:匪寇之恶不可纵!愿以单骑前去招谕,即使不降,也能了解其地势贼势。众官员默不作声,于是揭鸿单人单骑前往劝说。王若鲁素知揭鸿威望,不敢加害,但也无投诚之意。揭鸿坚持要王若鲁立即释放被胁迫的数百名民众,王若鲁恼羞成怒要抓捕揭鸿,揭鸿从小路潜回,会聚当地步卒八千前往剿匪,虽身中三箭仍奋勇杀贼,并用计生擒渠魁王若鲁及部下500多人,解救被胁迫民众三千多名。吴平闻讯后退至汕头湾南澳岛,与倭寇沆瀣一气,为非作歹。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抗倭英雄戚继光在歼灭福建境内的全部倭寇之后,向朝廷上书,提出要跨海作战,消灭盘踞在广东南澳岛上的倭寇与汉奸,得到了力主抗倭的大臣兵部侍郎汪道昆和广东总兵俞大猷的支持。俞大猷从小在海边长大,擅长水战,戚继光与俞大猷联兵一处,创造了明军历史上跨海抢滩登陆的奇迹。

南澳岛一战,明军全歼吴平主力。吴平仓皇逃窜,跑到安南。后来戚继光派精锐火枪队一路追踪,将吴平杀死。南澳岛之战结束后,横行我国东南沿海百年之久的倭寇之乱彻底平定。

揭鸿率兵歼灭王若鲁后,当地州府上报揭鸿之功,即升任连州刺史。连州寇贼余阿五闻知揭鸿到任,惧其威,望风而降。岭南道(辖惠州潮州两府)徐公一再荐举揭鸿之功。由于揭鸿刚直不阿,当道不上报,许多正直臣民为他扼腕叹息。揭鸿则说:我起家文吏,平寇不是我的职责。我只是不忍民众受蹂躏,不负平生之志,才毅然领军灭寇,幸而鲸鲵授首、蛇豕骈戮,粤海得以平静。这是当朝天子之威、当道之力所致。我何功之有!为官非我的愿望,南山之南有田可耕。于是辞官回到家乡观山望水、饮酒赋诗,自寻其乐。

揭鸿虽有功于国家、社稷、民族,却得不到论功行赏,论功升职。他看透了吏治和官场的腐败,坦然面对,大义凛然,辞官而去。他的那一段肺腑之言,反映出他并非贪图权势和富贵的等闲之辈,反映出他的崇高人格。

22日的纪念会上,大家紧密结合揭鸿的生平和功绩,围绕“从小就有建树之志”“挺身而出并非易事”“胜在有胆有识有勇有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崇高的理念崇高的人格”等专题发言,共同将揭鸿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激励后人立志奋进,为国家的强盛,为人民的安宁作贡献!

(本文作者季致(李云生)系明溪县委党校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