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 树 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1988年),全省组织开展了第二次文物普查和考古研究,目的是把文物家底进一步摸清楚的同时,发现古人类化石。那时我正在三明市文化局任局长,亲自组织了三明市、县的普查考古工作。三明不负众望,在清流狐狸洞发现了古人类牙齿化石,把福建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前到一万年以前,开辟了闽人活动历史的篇章。
一、任务的确定和队伍的组织。
这次文物普查考古的目的和任务非常明确,就是要把全市的文物家底进一步摸清楚,同时,要尽最大的努力找到古人类化石。在这之前,我们市12个县(市、区)并没有开展大规模的文物普查考古,到底有多少文物,是一些什么文物,还不很清楚,特别是三明乃至全省都尚未发现古人类化石,这牵涉到闽台渊源关系缺少这方面的佐证。三明的地貌地质石灰岩洞多,找到古人类化石的概率高,因而省里把找到人类化石的重点放在三明,这样三明的任务就是在开展全面普查的同时,重点是千方百计找到古人类化石。为达到这些目的,我们提出了对这次普查考古的要求:一是省、地、县联合组队,骨干力量是省、地、县博物馆专家和专业人员;二是普查考古范围要做到村村寨寨,山山水水、洞洞穴穴都要有普查考古队的脚印;三是普查考古项目做到凡是文物都不放过,包括地上的、地下的、洞中的,如古寺、古庙、古建筑、古墓葬、古村落、古桥、古塔、古窑址、古文化遗址、动物化石,特别是古人类化石等,为此,这次普查考古还特别组建了洞穴组,以寻找化石。
二、化石的发现
这次普查考古市、县、乡各级党政领导都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给予大力的支持,组织了一大批专业与业余队伍相结合的大军,其中专业队伍就有30余人。普查考古逐县进行,对城乡地毯式的排查过去。在这之前,1981年在泰宁进行过一次文物普查试点,在这次普查之后的1989年进行过一次石灰岩洞专题调查,但都没有这次普查规模大,范围广,成果显著,共发现商周时期古遗址599处,宋、元、明古窑址16处,采集到石器699件,较完整陶器37件,陶片23144件,汉代铁斧1件,还有五代、宋代铜器、铁器等20余件。同时,在将乐、宁化、清流、明溪4个县发现化石遗址8处,化石大多为更新世中、晚期哺乳动物的化石。在宁化河龙乡、清流东华乡采集到灰褐地黑色条彩陶和斜线三角纹彩陶,填补了三明彩陶艺术研究方面的空白。
这次普查考古有一项特别重大的发现,就是普查考古队在清流狐狸洞采集到古人类牙齿化石。狐狸洞位于沙芜乡洞口村对面的安砂水库东北岸半山腰上,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02′、东经117°03′。狐狸洞形成于晚二叠世的泥质灰岩中,洞口朝南,高出邻近河床约80米,比现安砂水库水面高30米,该洞延伸长20米,宽4米,高5米。洞内保存有全新世与更新世晚期的堆积物,分布面积约有12平方米。1988年5月,考古队洞穴组的省博物馆陈存洗、范雪春、市博物馆余生富、清流县博物馆董森、明溪县博物馆张其宝、将乐县博物馆李金生等一同进入狐狸洞考古发掘,采集到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及一批哺乳动物牙齿化石,有华南巨獏、无颈鬃豪猪、野猪、鹿及啮齿类六种,加上前期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增到17种。在这期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尤玉柱、董兴仁等组成的野外考察组由时任省文化厅李联明厅长、市文化局郑树钰局长、清流县时任副县长的原丽平、县政协副主席张文安、郑鹤培、文化局长江春福及永安文化局长许发禄陪同赴化石产地狐狸洞作实地考察与试掘,复查结果证明:人类化石系出自晚更新世灰黄色含细砾砂质土层中。试掘中又采集到包括巨獏(本人在洞中发掘采集一枚)在内的若干种哺乳动物牙齿化石,为确定人类化石的时代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根据伴生动物的种类和对地层的详细考察,中科院专家野外考察组和省博物馆专家认为清流人类化石所在地层的时代应为晚更新世晚期。1988年12月,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一步鉴定,确认这枚牙齿是晚期智人的下臼齿。1989年11月,发掘队在狐狸洞残存的全部堆积物进行了系统发掘中,又发现了5颗人类牙齿化石和一批哺乳动物化石。
三、狐狸洞人类化石发现的重大意义
据资料显示,清流狐狸洞人类化石经科学鉴定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于1988年底写出了《报告书》,省文化厅于1989年初发出了“呈阅件”,《福建日报》于1989年1月12日作了报道,并发了记者的采访通讯,不久,《人民日报》也作了报道。这些报道充分肯定了清流狐狸洞人类化石发现重大意义。第一,狐狸洞古人类化石是福建省第一次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它填补了我省旧石器考古的空白,把福建人类活动的历史从过去推断的六七千年上推到一万年以前。在这之前,1987年东山县渔民在东山县城关镇附近采集到一件人类肱骨残段化石,经考证,其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但标本可能来自东山附近海域,其具体地点无法确定,也就是说找不到具体地点和地层关系,而狐狸洞人类化石在这方面确凿无疑,出自地点和地层关系非常明确。因此,狐狸洞人类化石是一次完整的重大发现,并被誉为“清流人”。“清流人”揭开了福建人类活动的历史,也就是说福建人类活动的历史要从“清流人”写起。这为探讨三明市及其县(市、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开辟了新课题。第二,狐狸洞人类化石的发现是闽台渊源关系的新佐证。这一发现为探索福建史前文化与台湾已发现的早期人类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证据。上个世纪70年代初,台湾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万年以前的“长滨文化”遗址和三万年以前的“左镇人”。“左镇人”(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台湾的考古学者认为“左镇人”属北京人的一支,与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有着堂兄弟的关系。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发掘的大批旧石器时代的遗物与中国大陆特别是大陆南部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出土的文物相似。学者们还认为,台湾古人类是从大陆迁去的,而福建是迁徙必经之路。地质资料,显示晚更新世纪后期(约二万年至一万五千年间),地球处于最低海平面期,那时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大部分地区都露出水面,联成一片成为宽阔陆架平原,台湾与海南等岛屿成为陆架平原上的山丘。许多第四纪学者在探讨台湾海峡的变化时也认为,在第四纪更新世的早、中期,台湾海峡多为平地,福建、台湾无海水阻隔,即便有海水浸漫,时间也较短,而且有陆架可以相通,这就是东山陆桥。这样就有许多北京人、清流人及动物由福建走向台湾。但是,在“清流人”发现之前,福建考古的历史仅有六七千年,闽、台渊源一直缺佐证,狐狸洞人类化石的发现为闽台渊源关系提供了新佐证。第三,为反台独提供了有力武器。自1987年台湾当局“解禁”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台胞大批回大陆寻根谒祖,“台独”势力慌了手脚,为“台独”目的大肆“去中国化”,摘“文化台独”、“法理台独”,鼓吹台湾“福佬人、客家人的祖先不是源自大陆的汉族人,而可能是台湾平埔族人的后裔”,这里说的福佬人就是闽南人。明、清时期有许多闽南人迁入台湾,现在台湾80%人的祖先是从福建迁入台湾,从广东迁入也不少,福佬人、客家人的祖籍都在大陆,这是说的近现代台湾的情况。“清流人”的被发现,拉近了与台湾“左镇人”的距离和关系,他们同属一个时代的人,那时台湾又与大陆是陆地连接的 ,即使有时海水浸漫,也有东山大陆桥可通,那时大陆上的古人包括“清流人”的兄弟们就可由此迁往台湾。由此可见,大陆与台湾是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大陆人与台湾人是同种同文同脉同根的兄弟,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台独”势力要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只能是一种妄想。
参考书籍:
清流县文史资料第七辑《狐狸洞探古》(1991年10月)
(本文作者系原市文化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