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进 龙
朱大仙是流传于港澳民间的一个比较罕见的信仰,现在仍流传于港澳的一小部分渔民之间。这个信仰的最大特点是体现在佛道合一的供奉和祭祀上。朱大仙以仙为名,多被认为是道家系统的信仰,而其供奉形式上却是佛家的。“朱大仙信俗”拥有特定的信仰群体、信仰习俗和仪式,于2013年正式申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澳门特区政府已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清单,正在进行调查工作。香港特区政府则于2014年将“朱大仙醮”(香港仔合胜堂)列入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朱大仙信仰在港澳虽然已经流传了近百年,但因为其信仰群体人数较少,族群相对封闭,供奉庙宇位置偏僻,因此并不为大众所熟悉。对朱大仙信仰的研究,过去关注的人并不多,多见于民间文史工作者的调查、报道。然而,对港澳地区朱大仙信仰的来源一直缺乏历史学和文献学的研究。
研究朱大仙信仰的专家学者多会引用清代乾隆年间《福建通志·仙释》上有一条关于“朱大仙”的记载:朱大仙,建宁三溪人,失其名。旧传尸解于三溪山中,今称朱仙嵊。岁旱,乡人取嵊顶石迎下,雨随车至,四方信奉之。尸解是道家修炼成仙的具体方式之一。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将仙分为3种: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锐,谓之尸解仙。2017年5月的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郑炜明、罗慧、孙沁发表的论文《从港澳朱大仙信俗来源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源与传播问题》里引用了《福建通志·仙释》的记载并这样写道:建宁即今福建省建宁县,三溪即今福建龙岩市,这段记载或可成为福建说的一条依据。这说得通吗?线索到了这里,却没有再进一步深入。实际上,“三溪”今名为“杉溪”,为建宁县溪口镇的一个行政村。据说,当年曾经有三条溪流汇合于此穿村而过得名,后更名为杉溪。
民国版建宁县志上记载:小径转出朱道嵊,其山纡回,展布数里。宋末,山下居民朱某于山顶结为庐,清修得道,羽化于此,故以为名。山下窝平宽数十亩,有庙曰回龙峰,里人旧建祀朱仙者。遇岁旱,居民虔祷之,必得雨,灵异甚著。庙左一峰高峻,陟其顶,有朱仙墓,名拜仙坛,可远瞻四处,有“白日风扫地,黑夜月悬灯”之胜。其山在左属南丰、新城二县界;右麓为蓝田保东坑、黎源,趋前为狐狸隘,均通新城小道(新城指江西省黎川县)。
从建宁古县志所记载进行分析:县志记载为宋末山下居民朱某,没有具体的名字,如福建通志所记载:失其名。而宋朝历经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即使以1279年计,建宁县的朱大仙信仰至今已有700多年。朱道嵊现隶属于建宁县溪口镇高山村东坑,距离杉溪只有2公里远。而东坑当地至今流传着和朱大仙相关的传说,朱大仙为朱道嵊山下的杉溪村人,原为长工,于朱道嵊山顶得道成仙。
朱仙嵊地理位置正好在闽赣两省三县交界处。山上有古庙,庙门上的题字为朱道嵊。附近村民信奉朱大仙并认为其特别灵验。至今,闽赣两省的三县(福建省建宁县、江西省黎川县、江西省南丰县)都有信男善女前来烧香祈福。尤其以江西省黎川县西城乡前来烧香祈福的信男善女为众。海拔800多米的朱道嵊山顶还有朱大仙墓,至今仍保存完好。墓牌上的刻字“福地回龙祖山,朱公道德真仙”等字样清晰可见。高山村东坑人说起朱大仙,都能说出朱仙墓“白日风扫地,黑夜月悬灯”的特点。
建宁县地形四周高,群山环抱,峰峦叠嶂;边垂地势险要,自清初置隘建关以扼界处控御,设寨以屯驻。有关隘33处,其中与江西交界的有26处,故有“入闽有三道,建宁为险道”之说。在朱道嵊旁,尚存一少有人知的古山寨,近椭圆形,长200米,宽100米,近2万平方米,有东南西北4个寨门,城墙高约2米。朱道嵊的古山寨正是坐落在26个闽赣关隘之一的左高山右深沟的马鞭隘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由于年代久远,人迹罕至,城墙上已经长满灌木,只有较少一段城墙能窥其全貌。古山寨述说着先民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血汗之路,也述说着其对山区人民的庇护,为这里的先民保存生命、繁衍后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朱大仙的最初神通就是“祈雨,遇岁旱,居民虔祷之,必得雨,灵异甚著。”民间信仰的起源其实都很朴素,都是以切身相关的愿望来为神添加各种神通,如祈求健康、祈祷风调雨顺、祈求生子、祈求升官发财等。
杉溪村的村民有不少来自外省的移民,而距离杉溪村4公里的渠村却是一个远近闻名、全国少有的“百姓村”。全村443户1600多口人,来自广东、宁夏、江西、浙江、重庆、湖北等11个省近60个县,姓氏多达118个,能说50多种方言。尽管习俗不同,渠村人却能和谐相处,安居乐业。
民间信仰的传承会随着地域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地域文化具有封闭性特征,但是随着人口流动,它又具有向外的传播性。这里的先民在保存种族繁衍的同时,也在向外迁徙。在宋末至今的700多年,随着信仰朱大仙的人群流动及姻亲关系,朱大仙信仰逐渐由建宁山区经赣南扩散到广东沿海。(插图见目录)
(本文作者系建宁县政协文史学习和民族宗教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