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铜雕擂钵:情牵游子的乡愁瑰宝

e三明   阅读

      

 

将乐,“闽儒鼻祖”杨时故里。这里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早在3000年前,古闽越人就在此繁衍生息,在1760年前的三国时代设置县,是福建省最早建县的九个古县之一。将乐史上曾有66位学子考中进士,仅宋代就有4人担任朝廷尚书。悠久的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闽越文化在这里交融,孕育出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留下丰富的历史遗存,使将乐成为福建省名符其实的文物大县。可是,在宝藏丰富的将乐,如果你要问当地街头百姓,最看重的宝物是什么?或许他们的答案如出一辙,土得掉渣:擂钵呀。

image.png

行走青山簇拥、金溪流淌的将乐城区,一座座彰显地域文化的雕塑映入眼帘:有高达15.56米的篆书“镛”雕,有激励人奋进的孺子牛铜雕,有令人敬仰的抢险救援勇士郑忠华铜雕,有古韵悠悠的“三华八景”石雕,等等。假如此时,你要问将乐街头百姓,最喜欢的城雕是什么?或许他们的答案还是两个字:擂钵!

没错,擂钵就是将乐人形影不离的宝贝。不管城雕也好,宝物也好,群众最为关心关注的就是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烟火味”和“地气”。在将乐,家家有擂钵,请喝擂茶是当地最普通而又最隆重的待客礼节。当地有句谚语:擂钵一响嘴瘾来。换句当地乡亲说得更直白的话就是:“两天不吃饭不会饿死,两天不喝将乐擂茶会馋死。”

擂钵是擂制将乐擂茶的最重要的工具。当地人乔迁新居,有至亲送擂钵的习俗,寓意“钵满盆盈”。当地人外出闯荡,哪怕是漂洋过海,都不忘记带上土味十足又难以割舍的陶制擂钵。

曾有外地客人不解?在洗衣机、洗碗机等什么机都可以发明的今天,为什么还要用笨拙的擂钵,靠人工体力来擂制擂茶呢?其实,早在2005年,将乐县就拥有了国家发明专利的第一台自动擂茶机。发明者是当地一位叫李绍平的先生,其发明的自动擂茶机快捷、方便,每5分钟可制作擂茶10公斤。然而,终究无法普及推广。作为地道的将乐擂茶,除了用料讲究之外,其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连擂制擂茶的擂茶棍也要用上好的老油茶棒。不用陶制擂钵人工擂制擂出的茶,不论怎么喝乡亲们都觉得喝不出那种原汁原味。

将乐擂茶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孑遗”和“活化石”,福建省政府2006年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省考古队在将乐县古镛镇玉华村发现一座宋代专门烧制擂茶系列器具的窑址。该窑长45米,窑头、窑室、窑尾俱全,有火堂、火道、窑墙、窑门、挡火墙、出烟室等遗迹,窑墙保存高度达1.2米,窑炉中保留有最后一窑产品出窑后所留下的众多瓷品等原状。据省考古专家考证,该窑以生产瓷器茶具系列为主,有擂钵、素面钵、执壶、流口把手罐及壶、器盖等,还有各瓷系的大罐、缸等日常用品,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代窑业产品的一项空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古往今来,将乐擂茶和龙池砚、西山纸并称“将乐三绝”。如今又发现了规模罕见的擂茶窑址。这可是将乐擂茶的历史见证者,历经800多年的尘封岁月,让世世代代相传的擂茶时光凝固在一个个火与土的制陶瞬间。这样的遗存弥足珍贵,文博专家奉若珍宝。当地百姓对这一发现,更是打心底感到亲切。

其实,将乐的擂茶文化又何止800年历史呢?相传,东汉时候,开国功臣马援到湖南打仗,不少士兵染上瘟疫,马援到处求医问药,都不管用。有位客家老婆婆听说此事,大发善心,动员客家乡亲制作擂茶。结果茶到病除,马援的军队转危为安。将乐擂茶技艺就是那时传来的。

如何把这些极具地方特色,备受市民青睐的擂茶文化融合到城市建设中,既贴心地反映地域特色,又体现古邑的厚重呢?城雕是最好的载体。古罗马时期,教皇大力兴建雕塑,使罗马城“条条大道通罗马”,成为一个偌大的“艺术天堂”,处处凸显精致和魅力。

一座雕塑,一道凝固的城市风景线。它,可能是这个城市的一本浓缩教科书,可能是这个城市的一座催人奋进的丰碑,可能是这个城市的一扇瞭望窗口,甚至成为一个国家的标志。譬如,闻名世界的美人鱼雕塑和自由女神雕塑,尽管你没有亲眼目睹,只要一提及,你就会想起遥远的丹麦,想起大西洋彼岸的纽约。还有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尼古拉铜像、比利时的撒尿小孩等等。这样的雕塑,是一双城市的眼,是一个城市的魂,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城市瑰宝。

将乐人多年来一直在思索寻觅这样的一件雕塑。2007年,这个县广泛征集意见,几经酝酿,决定在日照东门文化广场建造一座融地域特色文化、中华青铜鼎文化和雕刻艺术为一体的巨型铜制擂茶钵。擂钵的设计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当代铜建筑之父”的朱炳仁先生进行。擂钵用材采用锻铜,总投资600万元。

制作擂钵的每一细节都精心斟酌,尽量反映将乐的古邑特色和客家风俗。钵体外形恰如其分地融合中华鼎文化元素,底部用9枚寿桃和64朵莲花(八八六十四,蕴涵“大吉大发“之意)拱卫钵体。

钵身用三道并列的108枚螭吻钉将钵体分为三等分,使原本外观单一的擂钵表层富有层次感,上面精致地雕刻了“擂茶传情”“接春纳福”“糍粑飘香”“万安花灯”“南词说唱”“瓜溪木偶”“龙狮献瑞”“端午赛舟”8幅反映将乐民俗风情的浮雕,不仅与铜雕擂钵所体现的擂茶文化主题相得益彰,还突显了将乐本土文化的生动性和丰富多彩。正如铜雕擂钵后方的《将乐赋》中所写:人文若此隆盛,能不倾心而向往之欤?

铜雕擂钵大气尊贵、气势恢宏,底部直径4.6米,顶端直径11.8米,高3.98米。走进擂茶文化广场,俯视也好,平视、仰视也罢,铜雕擂钵都给人带来震撼的视觉效应。20086月,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确认该擂钵为世界上体量最大的铜雕擂钵,授予“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称号。这个世上绝无仅有的铜雕擂钵,无论从经济价值方面看,还是从浓缩的丰富文化内涵看,都堪称得上是将乐的“重量级宝贝”。当地人亲切地称呼它为“天下第一擂钵”。

2007年底,确切地说,是1128日,日照东门擂茶文化广场启用那天,上万市民络绎不绝,争相到广场一睹铜雕擂钵真容。那时,我任职在一家报社驻将乐的记者站。记忆犹新当时采访到的一个感人场景。一位回国探亲的大叔,特意约他的十多位将乐籍战友到擂钵前照“全家福”。拍完片子后,大叔满眶泪花,激动不已:“看到擂钵,就会想到家。在这家乡的大宝贝前留张影,随时可以看看,就会感觉自己离家不远呀。”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有一段讲话,让人入耳入心: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将乐铜雕擂钵,不正是这样的情牵游子的乡愁瑰宝么?(本文插图见目录)

 

(本文作者系将乐县政府办主任)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