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西洋的王景弘应是永安青水 王氏客家后裔

e三明   阅读

    耀 

 

香寮村与永安市洪田镇上石行政村紫云洞山(海拔1637米)一山之隔,属漳平市赤水镇的一个行政村。四周群山环抱,从小陶镇吴地发源的冷水溪,清澈溪流穿村而去,是永安市众多溪流唯一向南汇入九龙江水系的山溪。村外“官帽山”西南耸峙,向北的紫云洞山忽隐忽现于云雾之中,村中田畴高低有致,房舍错落横陈。村口草坪竖立省政协原主席游德馨书题的“王景弘故里”石碑,毗邻的水库波光涟漪,不愧为漳平市美丽乡村。

image.pngimage.png

全村人口千余的香寮村,还是个名副其实的“百姓古村”。主要姓氏为王、曹、苏、梁、傅、谢等近百姓氏,甚至还有“鹿”“米”“淑”极少见的姓氏。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专题拍摄播放过古村风貌和“王景弘之谜”。漳平市博物馆馆长、王景弘(?-1457年)研究会副会长罗岩先生在《明代航海家王景弘史事初考》一文中考证确认:“经多次调查得知,香寮村王氏祖先是‘尤溪四十一都(今永安青水)徙居而来。’”(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12月版)据明万历编修的《永安县志》记载,“永安县‘析尤溪四十都、四十一都、四十二都、四十三都,共四都为邑’。”永安县置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因邓茂七农民起义,官府派军镇压,“斩浮流众数万”,为此置县时不仅析尤溪数都,还有沙县地域几都也划归永安县管辖,与史实相符。该志还刊登明进士、翰林院编修,清流县人氏赖世隆的《永安县治记》,详细记载永安设县,“分沙县二十都上保至三十二都,暨尤溪四都之地以隶之。筑城为之保障、分军为之守御、建学为之教育、凡官府之所宜有者,皆视他县。”

龙岩市的专家、学者也对王景弘的身世作过考证,如新罗区文联主席、归侨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永和先生,早在2012年便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介绍《王景弘与香寮》,2015年又在福建《客家》杂志刊发《王景弘:与郑和并为正使的下西洋客家籍后裔》一文,文中叙述他借助201211月在三明市召开的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因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在永安市燕江国际大酒店召开,期间与我查询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王氏客家的发脉繁衍、迁居的情况。我提议参阅本届大会出版的《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刊登《永安客家源流考》一文。后经他多次到香寮村调查、考察,从香寮村的王姓村民中得知,“祖上传言确认是从永安青水乡迁进村的”。

image.png

20168月,永安市客家联谊会组织文化研究会部分成员,造访香寮村,通过参观王景弘纪念馆,阅读有关史料,采访讲解员、退休的吴老师,询问当地长辈,口径基本一致。之后,201713日,本文作者在《福建日报》理论周刊(文史)版刊发《王景弘八下西洋》一文,专题为“闽人遗事”。福建《客家》杂志于2017年第二期刊登本文作者的《八下西洋的王景弘是客家后裔》。

青水畲族乡王氏的发脉,可追溯到唐代末年。我市六中教研室主任洪顺发于2013年发表在福建《客家》杂志上的《王审知及后裔和永安青水乡王氏的亲缘关系》,文中详细考证了青水王氏族人保存的《太原王氏族谱》,又有实物(王审知母亲徐氏夫人墓),坐落客家村龙吴,梅花落地形佐证,至今还保存完好的青水龙吴的王氏祖祠“罗兜祠”,“开闽第一”、“俎豆重光”便是王氏入青水的写照。公元884年,河南王绪发动乡民起义反抗暴政,王审知三兄弟参与并随军从河南光州固始一路进发。入闽后,兄长王潮已为义军主帅,王审知为副帅,886年进入青水龙吴驻军。因一路劳困,随军的王氏兄弟母亲因病,不久便不治去世,并就地安葬。“王潮去世后,王审知继位,任威武军节度使。唐朝灭亡后,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闽境太平,他思母心切,派四子王延政带子女一家人回永安青水客家村光坑定居,世代守护徐氏夫人墓。”自宋元以后,迁徙繁衍于外地的,如厦门同安、泉州晋江、漳州、安溪、龙岩、台湾省及金门,远至海外各地。千年的迁播,青水王氏后裔追根溯源,恭祭祖地香火一直延续至今。从香寮王景弘纪念馆展出的资料,香寮王氏一支由元朝迁居香寮的许家山,后裔迁至永安小陶镇吴地村罗畲自然村。王姓在香寮定居约有600年。按年代估算,即在明代初期。

image.pngimage.png

香寮村王景弘纪念馆,坐落在一排民房之间,简朴的构筑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辞海》“三保太监下西洋”和“郑和”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成祖使宦官郑和(小字三保,保一作宝)与副使王景弘率水手、官、兵二万七千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所乘的船,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可容千人。”“郑和每到一地,都以瓷器、丝绸、铁器、金银等物,换取当地特产,与非洲国家加强了联系。”“郑和与王景弘的船队,最远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和亚、非洲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这些航行比西方哥伦布和达·伽马的航行早半个世纪以上,舰队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超过他们几倍。”出生于云南昆阳的郑和最后一次航行归来逝世,时年60岁,王景弘还曾第八次下西洋。南洋各地至今还保留了不少有关郑和与王景弘的遗迹,如文莱国的“王总兵路”、我国西沙群岛还有以“景弘”命名的岛礁。

image.png

王景弘长期生活在明王朝的陪都南京,考古发现,在南京发现明代航海家王景弘购的地券(墓地凭据),作为太监,为后继有人,皇上不仅赞扬他的功绩,还赐其义子,名为王祯。纪念馆内有王祯后代2-9世的资料陈列。皇上赞美诗写道:“昔时将命尔最忠,大船摩拽冯夷宫。”“日月所照悉服从,贡琛纳贽来无穷。”八下西洋的王景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永安青水王氏客家后裔的骄傲,值得借鉴学习。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建设当今的“一带一路”作出积极贡献,共同谱写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

image.png

 

(本文作者系永安市客家联谊会执行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