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人注意了!中毒高发期已至 市民请勿食织纹螺
每当三两好友相聚
不少人总喜欢点一盘
酱爆螺“吸溜”过过嘴瘾
不过有些螺
可不是想吃就能吃
小小螺丝也有可能隐藏致命危险…提醒
关于织纹螺
织纹螺(英文名Nassariidae),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织纹螺科。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厣约指甲盖大小。织纹螺是一种有毒生物,每年春夏季其毒性更大,食用后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
每年4月-9月
织纹螺旺汛期
也是餐桌“杀手”
织纹螺毒性最强的时候
千万别吃!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引起织纹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河鲀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该毒素对热稳定,煮沸、盐腌、日晒等均不能将其破坏,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认住这些螺!个头小却含剧毒
不少人认为螺味道鲜美
为了这一口仍会铤而走险
在大快朵颐之前
请记住!记住!记住!
不买!不吃!这些螺
据《中国动物图谱》记载,我国沿海常见的织纹螺有1个属12个种;《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记载的织纹螺有2个属30个种。我国东南沿海常见的织纹螺种类不超过20种,按是否带毒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有毒织纹螺,第二类为无毒织纹螺,第三类为季节性有毒织纹螺。
第一类主要有光织纹螺、正织纹螺和节织纹螺。光织纹螺和正织纹螺常年有毒且毒素含量高;节织纹螺虽然有毒但大多数情况毒素含量较低。
第二类较常见的有纵肋织纹螺、习见织纹螺和胆形织纹螺等。它们一般生活在潮间带至数米深的泥沙质海底,目前为止尚未检测出毒性,也无有毒或中毒的报道。
第三类主要有方格织纹螺、西格织纹螺、半褶织纹螺、红带织纹螺、疣织纹螺、花织纹螺、素面织纹螺和橡子织纹螺等。此类织纹螺在潮间带和潮下带均有分布,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无毒,但因季节和栖息地不同有时会有毒,国内也有因食用这些织纹螺中毒的报道。
是不是
看了图还是分不清?
总结:
理论上,杜绝食用第一类织纹螺,选择经毒素检测合格的第二和第三类织纹螺是可以保证织纹螺的食用安全。
但上述各种织纹螺外观比较接近,非专业人士较难准确区分织纹螺种类,广大群众在辨别上有困难,而且目前织纹螺毒素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第三类织纹螺毒素变化规律尚不明了,因此应尽量避免食用织纹螺,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国家明令禁止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为了避免中毒事件
再次发生
食药君提醒广大消费者
一、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二、广大群众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购买和食用织纹螺。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的,应当立即到医院就诊。
三、消费者若发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的,应当及时向当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举报。
为了您和家人的安全
请一定远离织纹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