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制沿革
三明地处福建中部,自然概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总面积2.2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9万。在历史上,三明境域没有州府一级的行政区划建制,辖下的各县(市、区)总体则分属邻居的南平、龙岩和泉州。“三明”这地名是1956年因为三元、明溪两县合并而得名。共和国成立初期,福建开启了重工业基地建设的大幕,闽中的三明应时而建市,随后行政区划不断扩大。1958年,成立了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1960年,成立省辖的三明市人民委员会;1963年,成立三明专署,原三明市改为地辖市。1983年,地市合并成立省辖三明市,实行以市带县的管理体制,辖12个县(市、区),至此三明市行政区划基本稳定下来。
图1 三明市区全景
二、发展优势
(一)中央苏区
福建37个原中央苏区县(市、区)中,三明12个县(市、区)都涵盖在内。三明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出发地之一,是二十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是伟人革命的重要实践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三明从事重要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图2 中央苏区宣传标语
(二)工业基地
三明是共产党亲手缔造的新兴工业城市,具备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扎实的工业基础,目前已形成11个门类、37个行业的综合工业体系,集聚了全省最大的钢铁、造纸、水泥、重型卡车等生产企业,钢产量占全省1/4、载重汽车产量占全省1/5。
图3 三钢厂区
(三)中国绿都
习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11次深入三明调研指导,作出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念好山海经、画好山水画”等殷切嘱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14%,林地面积285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超过1.73亿立方米,负氧离子含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空气、水、土壤质量均居全国前列,2018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79.61岁,分别比全国、全省高2.61、1.19岁,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
图4 三明获批国家森林城市
(四)文明城市
2015年习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城市先进代表时指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是从三明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创造了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样板,1984年全国“五四三”会议在三明召开,“满意在三明”成为最具知名度的城市品牌,连续两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同时,探索推行的医改、林改、“金改”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先后荣获全国综治“长安杯”、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
图5 三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
三、红色文化
(一)三明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
1929年3月,红四军进入闽西地区,点燃了三明的革命火种。三明全域都是中央苏区。1930年春,古田会议召开后,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转战赣南,途经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等地开展革命活动。1931年初,红十二军与红四军一部,在三明开辟了宁清边区和建宁西北游击区;同年5月,红一方面军建立了建泰将、宁清归两块革命根据地。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成立闽赣省,下辖26个县,其中建宁、泰宁、宁化、清流、归化、彭湃、泉上、黎南、将乐、沙县等10个县,都在三明境内。1933年7月至1934年2月,东方军两次入闽作战,赤化了永安、大田、尤溪等地,新辟了大片苏区,三明全域都成为中央苏区。三明是中央苏区的“东方门户”。红军五次反“围剿”都跟三明密切相关,第一次是筹粮筹款扩红之地,第二次是决战决胜之地,第三次是决策之地,第四次是指挥中心,第五次是中央苏区东北门户的重要屏障。在第二次反“围剿”胜利时,毛泽东同志盛赞包括宁化、建宁、清流等东部县为中央苏区“东方好区域”。三明是中央苏区“扩红补给”的重要地区之一。三明是当时红色军队的重要活动区域和主要集结之地,三明苏区人民每年为中央苏区政府和红军募集“千担纸、万担粮”和数十万钱款,提供了有力的兵源、粮源和财源保障,特别是宁化苏区扩红支前运动始终走在中央苏区县前列,共筹集粮食950多万斤、钱款近54万元和大量被装支援前线,组织了2万多人次的担架队、运输队,担任支前后勤保障任务,受到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多次表扬,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
(二)三明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
三明宁化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68年版)《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释:“1934 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三、第五军团,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当时从宁化出发的中央红军约1.4万人。三明籍子弟兵为红军长征胜利付出了重大牺牲。全市参加红军达3万多人,长征途中,三明籍红军指战员大都编入红三军团第4师和红五军团第34师,分别担任长征中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特别是在湘江战役中,前卫红4师伤亡惨重、损失过半。作为总后卫的红五军团34师浴血奋战,大部分人壮烈牺牲、血染湘江。红军到达陕北后,三明籍红军战士幸存的仅有76人,在册革命烈士6610人,还有许多烈士没能留下英名。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三明籍仅有4人被授予少将军衔。
图6 宁化革命纪念馆
(三)三明是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
自1928年春建立第一个党组织之后,三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拼搏,前赴后继,坚持革命斗争,延续革命火种,直到1949年解放,赢得了20多年“红旗不倒”的赞誉。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对苏区人民实行最疯狂、最残酷的报复性屠杀和前所未有的抢掠焚烧。全市被毁灭村庄295个,被烧毁房屋62016间,被灭绝户12832户,土地荒芜52062亩,因饥饿死亡35968人,遭敌杀害7300多人,被敌人抓走5477人,下落不明7910人。即便如此,在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下,三明各地留下来坚持武装斗争的红军、游击队,依靠苏区人民的支持,运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三明坚持游击战的红军游击队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共同开赴苏皖抗日前线;以大田县武陵乡为中心成立了闽中特委,建立了抗日武装,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解放战争时期,闽中工委创建的南(平)、沙(县)、尤(溪)根据地和建立的革命武装,带领三明老区人民继续斗争,为配合解放军解放闽西北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7 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
(四)三明是伟人革命的重要实践地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三明这片红土地上进行过重要的革命实践,共和国十大元帅有八位曾在三明战斗生活过。
1929年和1930年,毛泽东、朱德四次率领红四军途经三明的宁化、清流、归化等地。1930年1月,毛泽东在三明行军途中,豪情满怀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元旦》诗篇。1931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从赣南一直打到建宁,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在建宁,毛泽东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毛泽东前后在建宁工作44天(1931年5月29日至7月11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同时,毛泽东还深入驻地、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工作。现如今“荷花仙子不可辱”、“多打农具少打瓢”等十二个故事还被百姓传为美谈。
从1929年3月率红四军进入大田至1934年5月。朱德先后多次进入清流、宁化、泰宁、建宁等地,指挥红军取得了建宁大捷等一系列重大胜利。在建宁留下了“朱德的神被”“保护万安桥”等许多生动的故事。
1932年10月,周恩来率红一方面军取得建黎泰战役胜利后,进驻建宁。此后,在三明从事革命实践活动长达一年零二个月(1932年10月18日至1934年1月4日),起草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
2019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习总书记还明确指出,福建原中央苏区县(市、区)37个。在这37个县(市、区)中,三明市全域12个县(市、区)都涵盖在内。
四、文化民俗
三明文化积淀深厚,建市时间不久,但历史悠久,是闽人之源,在万寿岩发现的古人类遗址,把福建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向了18万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专门作出批示、提出要求,对万寿岩古人类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是闽江之源,福建的母亲河发源于三明;是闽学之源,“闽学四贤”中的杨时、罗从彦、朱熹都出生在三明;是闽师之源,三明学院的前身是福建最早的师范学校—全闽师范学堂,开国上将、原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专门题赠“闽师之源”。三明名贤辈出,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哲学家、诗人、画家、音乐家、书法家就有200多人,如以篆书名世的郑文宝,明代宫廷画家边景昭,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中的黄慎、书法大家伊秉绶等等。三明是客家祖地,宁化石壁是世界客属的朝圣中心,2012年成功举办了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省会迁至三明境内永安市长达7年,成为当时著名的抗战文化中心之一。
(一)闽人发源地
1988年,在清流县沙芜乡洞口村发现的“清流人”古人类化石被誉为“闽人之源”,与台湾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左镇人”同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1999年发现的三元区万寿岩遗址是华东地区第一个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把古人类在福建生活的历史提前了18万年,填补福建省考古学年代上的一段空白,也是华东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图9 万寿岩遗址公园
(二)客家文化
被海内外誉为“客家祖地”的宁化石壁就在三明市,是中原汉人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自闽入粤大迁徙的中转站,是形成客家民系的发祥地之一。客家先民以宁化石壁为新的起点,八方拓展,四海扎根,逐渐繁衍到世界各地,全球客家人中80%以上与宁化有着渊源关系。2012年,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在三明举行,共有28个国家和地区215个客属社团、嘉宾5000多人参加。
图10 世界客属第二十五届恳亲大会会标
(三)朱子文化
朱熹于公元1130年出生在南宋南剑州尤溪(今三明市尤溪县)。作为朱熹诞生的尤溪,目前尚存着朱熹的诞生地南溪书院,朱熹读书的场所观书第、活水亭、半亩方塘、白鹤楼,以及朱熹当年种植的双樟古树等历史古迹。
图11 朱熹像
(四)慈航文化
慈航法师(1895—1954),俗姓艾,福建建宁人,18岁于泰宁弥勒山峨嵋峰庆云寺剃度出家。学承太虚大师,法接圆瑛大师。在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思想基础上,革命性地倡导人间佛教理念,创办《人间佛教》月刊,以文化、教育、慈善为抓手,致力推动实践人间佛教精神。1948年,应台湾中坜圆光寺妙果和尚之请,从南洋到台湾创办“台湾佛学院”,被称为台湾僧伽院校教育第一人。他在台湾办学既有实践太虚大师改革的思想,又有消除台湾佛教“日本化”影响之目的。
(五)小吃文化
被称为古代汉族传统饮食“活化石”的沙县小吃,属源远流长的中原汉族饮食文化传统的一个分支,它既有福州、闽南一带的饮食特点,又有古汀州一带山区宁化客家饮食文化风格。自1997年起,沙县以每年举办的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为平台,以宣传推介为目的,进一步弘扬中华饮食和旅游文化,扩大了沙县小吃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县的影响,促进了三明对外对台交往与合作交流。除此之外,还有以田鼠干、鱼生等为代表的宁化客家小吃;以煨豆腐、粿条为代表的永安小吃;以九层粿、大骨头为代表的大田小吃;以肉脯干、“客秋包”为代表的明溪小吃等,可谓县县有小吃,样样有特色。
图12 沙县小吃注册商标
(六)民俗风情
三明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呈现出风格迥异的文化色彩,同时蕴含深厚的文化韵味,展现出三明的地域特色。拥有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等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石壁客家祭祖习俗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流县“地滚龙灯”习俗,从北宋末期开始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沙县肩膀戏亦称肩头棚,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永安大腔戏也称大门腔,是我省解放以来发现的最古老剧种,有弋阳腔活化石之称,现仅存于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泰宁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清代乾嘉年间,徽调经浙江、江西两路传入泰宁后,与当地方言和民歌小调、道教音乐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
五、风景名胜
三明境内山水相融天衣无缝,被专家誉为“海西绿野明珠”和“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三明的生态旅游资源以水上丹霞、绿海洞天、温凉泉乡、大地史书、乡野田园等原生态和闽人源、闽江源、客家源、长征源、理学源等源头优势资源为特色,泰宁的水上丹霞、永安的桃源胜景、将乐的玉华古洞、宁化的客家祖地和建宁的金饶高峰等,都是三明久负盛名的品牌。作为全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碧水、丹山、溶洞、森林、田园、古文化融汇于原始古朴的苍茫绿野,构成了一幅灵动的生态旅游胜地画卷。目前,拥有中国丹霞•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2个世界级品牌和国家级旅游品牌100多个,数量和等级名列全省前茅。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是:
(一)“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泰宁
泰宁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又是“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之一、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总面积4925平方公里,其中丹霞地貌面积2527平方公里,大金湖风景区包含金湖、上清溪、状元岩、罗汉山、泰宁古城五大景区。
图13 泰宁大金湖
(二)“南方周口店”——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
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批示保护的遗址,位于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距今约18万年。遗址在时间上跨越了旧石器时代的早、晚、末三个阶段多时期文化,所发现的人工石铺地面遗址在全国尚属首次,它的发现把古人类在福建生活的历史提前了十几万年,对研究闽台史前文化渊源具有重大意义,2000年底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14 “闽人之源”——万寿岩
(三)玉华洞
形成于2.7亿年前,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将乐县城南7公里处的天阶山下,属喀斯特岩溶地貌,因洞内钟乳石洁白似玉、华光四射而得名。玉华洞景观奇特,是我省最长最大最壮观的石灰岩溶洞,被誉为“闽山第一洞”、“华东第一洞”,名列“中国四大名洞”。玉华洞全洞总长10里,主洞长5里,由洞口“一扇风”至洞后“五更天”,计160多处景观,皆为石灰岩溶蚀而形成的各种奇特景物。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称赞此洞“炫巧争奇,遍布幽奥”,并把它与江苏宜兴“张公洞”媲美。
(四)桃源洞——鳞隐石林
由桃源洞、鳞隐石林两个景区组成,位于永安市东北部,面积37平方公里,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桃源洞景区由百丈岩、桃源洞和修竹湾栟榈潭三个小景区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高68米、长127米的“一线天”。悬崖断处,一隙通明,拾级而上,窄处仅容侧身而过。《徐霞客游记》称:“缝隙一线,上劈山巅,还透山北,中不容肩。所见一线天数处,武夷、黄山、浮盖,曾未见若此大而逼、远而整者”。
六、历代名人
三明境域人文荟萃,英杰辈出。丰厚的文化沃土,孕育了一代代巨匠名家。其中有享誉海内外的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家杨时、罗从彦,书画大家“扬州八怪”之一黄慎,古琴大师杨表正,字工四体的书法家伊秉绶,爱国诗人张际亮等。近现代有中国航空先驱刘佐成、李宝焌,数学家陈景润,宁化籍开国三少将张新华、张雍耿、孔俊彪,原空军司令员张廷发,“国家分配论”主要代表邓子基等,他们的辉煌业绩和精神财富,为三明的文化昌盛增光添彩。
(一)杨时(1053~1135),字中立,将乐县人,北宋熙宁九年(1076)中进士,调官不赴,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元丰四年(1081),杨时投于程颢门下,研习理学,与游酢、伊熔、谢良佐成为程门四大弟子。元祐八年(1093)五月又投于程颐门下。此后,他杜门不仕将十年。高宗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优游林泉,以读书讲学为事,东南学者推为“程学正宗”。杨时逝世时,“身后肖然,家徒壁立”。高宗诰赠他为左太中大夫、太师太中大夫,谥“文靖”。杨时著有《龟山集》二十八卷,《文献通考》及二程粹言《四库总目》等,并行于世。
(二)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沙县城西洞天岩人。北宋致和二年(1112),他师从杨时,学成后先后在沙县的洞天岩、南斋书院讲学论道,弘扬理学。当年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父亲和老师都曾拜罗从彦为师。南宋绍兴二年(1132),罗从彦以特奏进士身份出任广东惠州博罗县主簿;绍兴五年(1135)十一月病逝。宋绍定四年(1231),宋理宗赐谥罗从彦“文质”。罗从彦的著作有《诗解》、《春秋解》、《春秋指归》、《语孟师说》、《中庸说》、《台衡录》等书。
(三)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上饶),出生于尤溪县。绍兴十八年(1148),朱熹中进士,授任泉州同安主簿。朱熹自进士登第入仕以来,前后50多年,为官仅9年,在朝46天,其余时间都是讲学传道,著书立说。朱熹所建立的理学思想体系与“二程”的河洛理学概念比较接近,因此有“程朱理学”之称。庆元六年(1200)农历三月,朱熹逝世。嘉定二年(1209),宋宁宗谥封朱熹为“文公”。朱熹一生著作颇丰,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等。
(四)张廷发(1918~2010),三明市沙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杰出的军事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原委员、常委,空军原政治委员、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8年任空军参谋长,1962年任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77年任空军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共11、12届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主持制定了空军建设规划,加强战略训练,严谨治军,为空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1985年增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10年3月逝世。
(五)陈景润(1933~1996)。1943年,陈景润随父亲逃难至三元县,入三明中心小学(三元实验小学前身)高年级读书,翌年升三元县初级中学(三明一中前身)学习。他学习成绩优异,各科分数在班上均名列前茅,尤以数学成绩最佳。1965年5月,陈景润发表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受到世界数学界的高度重视和赞赏,称之为“陈氏定理”,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这项研究在1978年获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1974年,陈景润被重病的周恩来总理推荐为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2年8月,陈景润在病中为原母校三明市实验小学(今三明市陈景润实验小学)题词:“希望三明实验小学同学们努力学习,天天向上”。1993年5月,他为母校三明一中题词:“祝母校欣欣向荣”。
(六)邓子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财政学家和教育家,沙县夏茂人,1923年6月生,汉族,中共党员。从1952年9月起,先后担任厦门大学学位委员、学术委员、教务处副处长、经济系副主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院副院长、顾问等职务;现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国家重点财政学科总学术带头人、厦门大学财政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著有《两种社会制度下的国家公债》,《合著社会主义财政理论》,主编《社会主义财政学》、《财政与信贷》;荣获“世界500名人”(英国)、“国际500名有重大影响人物”(美国)称号;国务院早期“政府特殊津贴”和国际、国家、省部级奖励5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