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制沿革
建宁历史悠久,史载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定居。在五代十国南唐政权时,黄连镇(今建宁县)人陈岩率九龙军守土有功,朝廷表彰其为“义宁军”,其时隶属建州,因“建州”“义宁军”各取“建”“宁”二字而得名。在历朝历代建宁一直都是闽赣边界的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重镇,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商业贸易十分活跃,也是北方势力集团入闽时的兵家必争之地。1950年2月建宁获得解放,隶属南平地区专员公署,1970年7月由南平地区专员公署划归三明地区专员公署,1983年7月三明改为省辖市,建宁为市辖县。
建宁县地处闽赣边界、武夷山麓中段,地质结构形成于26亿年前、是八闽大地的起源地,海拔1858米的金铙山是福建境内最高峰,福建“母亲河”闽江发源于此,素有“闽地之母、闽山之巅、闽水之源”之称,也是著名的中国建莲之乡、黄花梨之乡、无患子之乡和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全县辖4镇5乡、92个建制村、7个社区,县域面积1716.34平方公里,总人口15.5万人。
二、发展优势
建宁县立足资源禀赋,重点把生态、农业、红色三大比较优势做足、特色做大,走出一条特色发展路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四个更大”重要要求,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融入积极融入三明市“一区六城”建设,围绕聚合力、补短板、创示范、惠民生,加快构建高质量融合发展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先后被列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国家粮食产能县、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升级版、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2020-2021年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成功列入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建宁水稻种子”成为全国唯一水稻种子地理证明商标,建宁“溪源明笋”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宁通心白莲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保护名录;文鑫莲业、闽江源绿田在“新三板”上市;“党员110服务零距离”为全市唯一获评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量化折股扶贫模式获评全国“2017精准扶贫十佳典型”;连续两年被世界著名品牌大会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获评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中国森林氧吧”“中国森林体验基地”,2015年至2018年连续四届入闱“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闽江源生态旅游区、水尾红军小镇获评国家4A级景区。2020年获评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2017年至2021年连续五年获评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一)建宁是中央苏区反“围剿”中心。是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和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总政治部驻地,是闽西北革命根据地中心和闽赣省委中心,是红军无线电事业的发祥地,是红1军团和红3军团山炮连的诞生地,五次反“围剿”均与建宁紧密关联。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0大开国元帅中有8位、10位开国大将中有6位在这里战斗生活过。
(二)建宁是灵秀之城。境内金铙山是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有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标准,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连续四届入闱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是休闲安养的“天然氧吧”,人均寿命79.97岁,全县80周岁以上老人3800人,90周岁以上老人317人,100周岁以上老人6人;交界断面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连续三年上榜“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三)建宁是花果之乡。年种植莲子5万亩、种子15.3万亩、“两桃一梨”(黄桃、猕猴桃、玉梨)12.8万亩,已形成莲子、种子、梨子、桃子、无患子等“五子”特色产业体系,特别是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12.2%、20%,形成“北张掖、南建宁”种业格局。一年中桃花、梨花、杜鹃花、金针花、荷花“五朵金花”依次竞相绽放,形成了“春看桃梨夏观荷,秋览红叶冬品梅,五月云端杜鹃红,九月黄玉金针香”的赏花格局,“为荷而来”等主题活动被央视和省市主流媒体黄金档广泛报道,形成了“清新花乡•福源建宁”旅游品牌形象,是全省十大新兴旅游县、省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全国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正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建宁是千年古郡。古为绥安县,公元958年置县。建宁历代名人辈出,如唐末工部尚书陈岩、晚清爱国诗人张际亮等,是台湾首尊肉身菩萨慈航法师的故里,现有“历史文化名村”上坪古村等数十处古迹,傩舞、宜黄戏等民俗保存完好。
(五)建宁是边贸重镇。古为闽盐赣米集散之地,今为闽赣省际交通枢纽之地。建建泰高速、莆炎高速、向莆铁路和浦梅铁路建宁至冠豸山段建成通车,南昌至潮州高速建宁段、江西鹰潭至建宁铁路列入省“十四五”规划,建宁已逐步成为闽赣边界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福建挺进中西部的“桥头堡”。
三、特色产业
建宁县立足省际区位和生态良好优势,提出打造闽赣省际生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力创优生态环境、创特生态产业、创造生态财富。
(一)特色农业
建宁以莲子、种子、果子为主的特色农业久负盛名,是福建唯一、全国县级最大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也是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南方林区重点县和第二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现已形成了莲子、种子、桃子、梨子、无患子“五子”产业发展格局,年种植莲子、种子、梨子分别稳定在5万亩、15.3万亩、10万亩,2021年以“五子”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96亿元。
建莲:建宁通心白莲,今称建莲,粒大圆满,洁白清香,细腻可口,营养丰富,是宴席佳肴,滋补养生的珍品,被誉为“莲中极品”。“建莲”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建宁通心白莲制作技艺”荣登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宁通心白莲”证明商标被国家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建莲入选品牌闽产药材“福九味”首位。建莲产业列入全国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互联网+建莲”为全省首批“互联网+”区域化链条化试点。2017年“建宁通心白莲”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国家级评审;建莲被列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专供农产品。全县落实莲子面积5万亩,总产0.4万吨,2021年建莲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4.24亿元。
种子:建宁县1976年引进杂交水稻制种技术,1985年列为福建省杂交水稻繁育制种基地县,2013年7月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2015年12月“建宁水稻种子”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审核通过,是全国首个水稻类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冠以“北张掖,南建宁”美誉。目前,全县年制种15.3万亩,产量3.67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12%、20%,每十粒种子就有两粒来自建宁,2021年种子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0.04亿元。成功与先正达中国签订“十四五”种子战略合作协议,聘请谢华安院士作为建宁县种业发展高质量发展顾问,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创建绩效终期评估,获新一轮国家制种大县奖励政策每年5000万元。
建宁玉梨:玉梨果皮黄褐色,肉色洁白,肉质细嫩且脆,汁多味甜,甜酸适度,品质上等,驰名省内外。1974年开始引种,1977~1982年经省农学院和市农业局多次评比鉴定,确认为主栽品种适宜大面积发展。2003年荣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称号,2007年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发展至今全县以建宁玉梨为主的梨面积达10万亩,总产12.5万吨,2021年梨子全产业链总产值达9.58亿元,是福建省最大的玉梨生产基地。
桃子:以猕猴桃和黄桃为主。猕猴桃:又名藤梨、奇异果。果肉黄绿色,质地细柔、汁多、香味浓、营养丰富,风味好,富含维生素C,品质优良。建宁兴辉公司生产的“山雪”牌猕猴桃汁风味独特,获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并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黄桃:建宁县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种植的黄桃果肉橙黄,色泽鲜艳,香气浓郁,口感独特,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水溶性多糖、黄酮等,营养保健价值高,且贮运性好,适制性强,畅销省内外。建宁县绿源果业生产的黄桃2010年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发展至今,全县以猕猴桃和黄桃为主的桃子面积达2.8万亩,总产3.88万吨,2021年桃子全产业链总产值达6.23亿元。
无患子:无患子树是阔叶树,可以作为行道树、绿化树,根系发达、生长较快、适应性强,能够很好地保持水土,作为经济林只采果、不砍树,可持续再生利用;无患子的果皮肉可提取皂苷液、皂苷粉,用于生产天然的洗发水、沐浴露、手工皂、机制皂等产品;果仁含油量高达42.3%,可提炼生物柴油、高级润滑油等;无患子的剩余物可以生产生物有机肥。建宁先后被财政部列为“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非粮引导示范补助基地”、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是中国无患子之乡。目前,无患子种植面积8.35万亩,占全国面积10%,2021年无患子全产业链总产值达3.89亿元。
(二)特色工业
建宁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1家,工业规模持续壮大,省级经济开发区配套日益完善。主要特色产业:
奶制品产业:明一乳业项目总投资17.2亿元,是全市重点培育的10个百亿龙头企业之一。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云上牧歌”田园综合体万亩生态牧场、奶粉生产、液态奶生产、婴幼儿专用水等。项目加工园区(明一国际生态高新科技园)占地417亩,分两期建设,共新建标准厂房18.2万平方米,新上全自动干湿法乳粉生产线6条、液态奶生产线4条,年产乳粉等营养品2.5万吨、液态奶6万吨。目前项目正按序时推进。上黎牧场方面,二期牛舍正在扩建,目前已完成部分钢架结构牛舍建设,涉及面积约2000亩。下一步计划再建3栋牛舍,已完成土方量开挖,正在进行基础建设。竹薮牧场方面,综合楼主体工程已完工,室内装修基本完成,宿舍外围水泥硬化已完成,准备进行绿化;牛舍基础混泥土浇筑已完成,正在进行平整土地;滩角牧场和友兰牧场方面:已完成项目规划设计、预算审核,正在准备招投标。明一国际生态高新科技园方面,明一液态奶已正常生产并投入市场;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已通过了一个系列3个配方,计划开始生产;常温奶生产线已开始试生产。
特色食品加工业:目前全县共有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36家,主要以福建省闽江源绿田实业公司、福建文鑫莲业公司、福建华新食品、福建孟宗笋业等为龙头企业,文鑫莲业、绿田公司等2家农业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其中文鑫莲业为我国首家以莲子产业为主的上市公司。食品产业主要分为建莲加工、果蔬加工、笋制品加工和粮食加工等行业,2021年完成产值55.55亿元,增幅6.1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21%。
特种薄型纸产业:福建铙山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年是14g薄页包装纸、半透明纸国家标准制定者,“铙山”商标是三明市首个中国驰名商标。目前,福建铙山集体与厦门承业集团就并购重组事宜签署框架协议。承业集团已在建宁县注册两家新公司,5000万资信资金已汇入新公司账户。正在全力化解债务。
(三)现代服务业
近年来,建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商贸、物流等全面提升,闽赣省际电商产业园投入运营,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闽江源生态旅游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旅游产业: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改造提升修竹荷苑、上坪古村、水尾红色小镇等景点景区,连续举办了四届“为荷而来”中国建莲文化旅游嘉年华等活动,打造了花海跑、花海骑行等系列体验产品,2021年预计游客接待量2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亿元。
电商产业:搭建农产品三级物流体系,推动七彩祥云快递物流企业投资200万元建设2000平米物流云仓储项目,配套货物传输设备、运输设备、ERP系统;推动邮政和四通一达等快递企业加深合作、下沉乡村,建设城乡快递配送体系建设,支持邮政三级物流体系项目建设,改造县级物流仓配集散中心2个、乡镇中转仓14个、村级服务网点65个;推动流通企业在乡村建设农产品供应链项目,扶持四季鲜禾在里心双溪村建设1800平米水果供应链仓储分拣项目,通过“分拣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每年可以降低双溪村、戴家村地区水果物流成本60余万元。开展电商人才孵化培训、电商新媒体人才培训、传统行业转型新媒体电商培训、跨境电商培训、大学生跨境学习培训、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等多样化培训;导入字节跳动线上培训课程,选派县域80余名年轻群体参加,一批有特点的新媒体电商初步涌现,通过智美乡村建宁站线上培训,孵化出全网超3000万粉丝的网红“寻真味佬美”。2021年电商交易额达32.6亿元、增长22.13%。
四、红色文化
建宁曾经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和重大牺牲。在土地革命时期,建宁共有革命基点村204个,全县7万人口就有7000多人参加红军,他们大多在历次反“围剿”战斗、南方三年游击战和长征中牺牲;此外,在苏区沦陷后,被敌杀害的苏区干部和革命群众达3300余人,这些牺牲的红军战士和被敌杀害的苏区干部群众,绝大多数成为无名英雄,仅有535人列入1981年《建宁县革命烈士英名录》。
建宁地处闽赣两省交界,是中央苏区的东北门户和战略要地,是中央苏区连接闽北与赣东北苏区的纽带,是最早的中央苏区县之一,被毛泽东誉为“东方的好区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领导工农红军四进建宁创建苏区。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曾三度进驻建宁,在建宁驻扎总时长累计近9个月,中央苏区闽赣省领导机关也于1933年11月至1934年7月先后在建宁县城和建宁县伊家乡都上自然村驻扎近9个月,并在建宁设立过领导建宁、黎川、泰宁三县的中共建宁中心县委。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党政领导人,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七、九军团与广大红军将士,都曾到建宁从事革命工作和开展反“围剿”军事斗争。开国将帅中,朱德、彭德怀等8位元帅,粟裕、黄克诚等5位大将,王平、邓华等26位上将,丁秋生、王诤等64位中将,都先后在建宁从事革命活动、指挥红军作战,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光辉业绩。
建宁是红一方面军第一次反“围剿”后的筹粮筹款之地。1931年1月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一方面军乘胜转入战略进攻,挥师东进扩大战果,在闽赣边界筹粮筹款、扩大红军和根据地。在建宁成立了桂阳、宁家源等10余个乡村红色革命政权,组建桂阳、宁源2支共50多人的游击队,开辟了建宁西北游击区。
建宁是红一方面军第二次反“围剿”的决胜之地。1931年5月16日第二次反“围剿”战斗打响,红军自江西的富田向东横扫,“七百里驱十五日”,5月31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指挥红一方面军攻克建宁县城,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五战五捷的辉煌胜利。战后,毛泽东在建宁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的光辉诗篇。
建宁是第三次反“围剿”的准备和决策之地。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进驻建宁城北溪口天主教堂,在建宁工作一个多月,指挥红军以建宁为中心,在闽赣边界各县扩红、筹款、扩大根据地,准备第三次反“围剿”。毛泽东在建宁连续给边界工委、红十二军、三十五军发出三封指示信。7月上旬,毛泽东、朱德在溪口红军总部召开军事会议,作出“千里回师”赣南的决策,并发布第三次反“围剿”动员。
建宁是第四次反“围剿”的指挥中心。1932年10月,为准备第四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在建(宁)黎(川)泰(宁)战役中攻克建黎泰三县与邵武、光泽等地,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与代总政委周恩来等率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中革军委机关进驻建宁县城,并在建宁筹集给养和经费,成为日后第四次反“围剿”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指挥中心。
建宁是第五次反“围剿”主要战场。第五次反“围剿”中,1934年1月至5月,为保卫中央苏区,红军在建宁组织了邱家隘、将军殿、驻马寨、雪山岽、武镇岭五大阻击战和建宁县城保卫战。由于“左”倾错误指挥,导致建宁系列战斗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5月16日建宁县城失守后,红军主力撤离建宁转入中央苏区腹地作战,最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建宁还是红一、红三军团山炮连和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诞生地,是闽赣省机关驻地。1931年夏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司令部驻建宁期间,在建宁组建了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和红一、红三军团2个山炮连。
五、风景名胜
1.闽江源生态旅游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珍稀生物品种繁多,有丰富的气象景观、人文景观、水景景观、地质景观和森林景观,是科考、健身、休闲、避暑、旅游的理想境地。景区内世界地质公园金铙山园区自古便有八大景观:怪石灵秀、峰峦神韵、云海日出、金铙晴雪、水韵幽碧、绿草茵波、杜鹃竞秀、金铙古寺;金铙山主峰白石顶海拔1858米,有“秀起东南第一峰”之称。目前已建成的景点有:曹洞宗福建第一祖庭——报国寺,千年古道——高峰古道,闽江源瀑布群,闽江源漂流,福建省最长海拔最高的金铙山索道、隧道和凌空栈道,高山木屋宾馆。
金铙山:位于濉溪镇境内,距县城约20公里(登山处),原名大历山,又名太弋山。昔传闽越王无诸校猎于此,遗下金铙,遂得此名。主峰白石顶海拔1858米,在我国东南仅次于台湾玉山和武夷山主峰黄岗峰,素有“秀起东南第一巅”之誉,是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共有八十四峰,峰峰险峻,绵亘三百余里,主峰白石顶把山分为东西二麓,东多为悬崖绝壁,山峰突兀,气势雄伟;西麓多为奇峰峻岭,林木苍翠,怪石嶙峋。金铙山以“奇、绝、秀、幽”著称,登上主峰,可眺望闽西北的建宁、泰宁、宁化、明溪,福建省最大的人工湖——金湖也尽收眼底。金铙山有怪石灵秀、峰峦神韵、云海日出、林中探秘、水帘碧幽、绿草茵波、山茶杜鹃、报国古寺八大景观。代表性的瀑布有大际面瀑布、千层崖瀑布等。这里山溪潺潺,有几十种国家Ⅰ、Ⅱ级保护的珍稀动植物,其中南方红豆杉林、浙江红山茶林、香果树林等较为独特的群落。
报国寺:距县城10公里。始建于梁龙德年间(公元921年),为全县最大的寺院,是三明市对台交流重点寺院,有“曹洞宗福建第一祖庭”之称,是慈航法师故里的名寺。报国寺背倚金铙山,周拥叠嶂峰峦,白石顶、龙王岩寺、仙人池、金铙晴雪、千姿石林、闽江源瀑布群、红白石溪、坪岗古村等景观把报国寺簇拥其间。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浑壮观,福州鼓山涌泉寺初建时,曾模仿报国寺建筑风格。
2.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位于建宁县溪口镇,距县城1.5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国家4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机要干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园区包括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总政治部旧址、《红军颂》大型青铜群雕、中央苏区反“围剿”陈列馆、中央苏区民俗馆等,全方位立体式展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反“围剿”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3.修竹荷苑: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位于建宁县均口镇修竹村,距离建宁县城20公里,面积200余亩。莲田里连片种植着火炬、友谊牡丹、星空牡丹、红千叶、风卷红旗等十余个莲品种,已经成为建宁田园风光之旅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每年7至9月荷花竞放,莲叶田田,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绝美景致,在景区可观莲、采莲、品莲,徜徉其中,让人体验群山环抱中,身处一方福地的自然纯真感受。
4.草鞋岭生态康养农庄:本县五大景区之一,位于建宁县溪口镇枫源村草鞋岭,距县城7公里。园区为丘陵地,排水良好,土质肥沃,适宜玉梨生长。总面积约5000余亩。每年阳春三四月间,梨花千树雪,桃花相映红,桃花媚、梨花洁,成了一片花的海洋,恍若世外桃园;夏季果满枝头,果香飘溢,满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5.坪上梯田莲海:位于建宁县濉溪镇高峰村,常年种植建莲1100余亩,是全国最大的千亩梯田莲海核心区,辐射带动周边万亩莲海景观带,形成具有震撼效果的山水莲海画廊景观,吸引央视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成为热门的赏荷打卡胜地。同时,在核心区引入总投资5亿元、占地350亩的莲海玉家旅游项目,已完成投资2.2亿元,建设的城市客厅、精品酒店和古道休闲养生基地三大主题项目,将城市与乡村、玉石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致力打造高端人群度假养生基地。
6.上坪古村:位于县东北部溪源乡境内,距县城约30公里,海拔760米,处在山间盆地中,明、清两朝是闽赣省界驿站,有古驿道从村中穿过。古村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依山傍水,群山环抱,两腰玉带(两条小溪)环绕,小桥流水、曲巷通幽,共有20多幢古建筑,最早的建于宋代后期,大部分建于清代,村中的古屋、牌坊、学堂、花园,体现出亦儒亦官亦商的文化品位。现存有明清时期的书斋有“四知斋”、“海云斋”等,特别是“四知斋”上悬挂的朱子(朱熹)赠予的对联“读圣贤书、立修齐志”,至今清晰可见;有五代同堂牌坊、杨氏家庙、杨氏社主庙、杨家学堂、大夫第、古香园、司马第、得水园等十几处古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蕴。2007年11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村”称号;村里保留着较为原始和完整的民俗,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会表演传统的傩舞、花轿古韵宴堂乐等民俗表演。据《上坪关西族谱》载:“吾宗本河南光固始县圣达公梁太祖时随闽王来三山至鼻祖感遁公因闽王政失来居楚水上坪”。全村皆为杨震之后裔,自古以来崇文尚学,人才辈出。古代有130多人在外为官,其中两位官居二品、4位官拜大夫;现代有100多人在外就职,其中大学生46人,硕士4人。
7.水尾红色小镇: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位于客坊乡水位村,距县城约70公里,交通上的优势让这里成了当年红军的后方根据地和建宁苏维埃的大本营,曾两度建立县级红色苏维埃革命政权。至今,景区内仍保留着完好的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红军医院、红军兵工厂、苏区银行、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遗址群,被称为“红色小井冈”。
六、特色民间艺术与风俗
建宁历史悠久,民间传统艺术源远流长,且风格独特,形式多样,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客坊中畲半年节:始于南宋年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十八日。每逢节日,游子纷纷回家团聚,村里各家各户扎门彩贴对联、打糍粑蒸年糕、捉田鱼拣田螺、点香烛祭神祀、放鞭炮迎友客、杀牲畜祭祖先、宴宾客请大戏,由于其规模与隆重不亚于春节,故称之为“过半年”,现已列入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傩(nuó)舞:始源于清道光二年(1822)间。相传当时大地干裂,万物枯萎,虫害成灾。为避免粮食绝收,村民百姓自发组织一支“乞神保收”的民间鼓乐队来乞求五谷菩萨天降雨露,驱除病虫,驱邪镇魔,祈盼五谷丰收,久而久之形成现在的民间民俗活动——傩舞。溪源乡大岭村至今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还开展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
马灯舞:是在建宁土戏和古乐队基础上发展起来。其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动作细腻,优美大方,集闽西北山村民间马灯舞艺术之精华,独具乡土特色。均口镇台田村的马灯舞,历史悠久,舞风古朴,被誉为全县马灯舞之首。马灯舞传说源于元朝年间,当时盛行骑马习武的风气,为了表达骑士出征英勇杀敌的慷慨壮举,民间艺人就用马灯舞的一文世形式表现出来,把洗马、喂马、训马、出征等动作及舞蹈形式展示,体现了英勇的骑士爱护战马及胜利归来的喜悦心情。
桥灯舞:又称桥板灯舞,据说是唐朝末年,由江西传入我县,当时流行于全县各乡村,现在黄坊乡的毛坊、陈岭、黄坊等村,每逢元宵佳节均有开展这一形式的踩街活动。
花钵灯舞:据说明朝末年流传全县各地,现伊家乡的沙洲村,里心镇的新圩村每年春节都有跳花钵灯舞的习俗。花钵灯舞由精工巧扎三十厘米高、三十厘米大的花钵十六个,每钵配纸帛各色花卉果枝,内燃蜡烛,由八少女装扮双手各执钵灯一个,用舞蹈步伐,随着有节奏的锣鼓声和悠扬的乐声轻歌漫舞,队形变换多样,人与灯共翩跹,人花一片汇合,一曲告终以灯组字。
龟蚌舞:它源于“龟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是里心镇新圩等村民间流传的一种民俗活动。每逢春节,里心镇的部分村均有开展这一活动。龟蚌舞一般由龟、蚌、梢公、渔翁、渔女等角色组成。道具有旱船、渔网、渔篓、鸬鹚等。龟、蚌、鸬鹚、旱船均由篾扎纸裱而成,蚌八个由八位少女扮装表演。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曲调平稳,流畅而优美。
宜黄戏:俗称大戏、土戏。由昆曲、西秦腔发展演变而成的。明朝末年由江西抚州传入建宁,盛于清朝。当时,建宁拥有同师同祖同腔调的戏社五个,遍及建宁各集镇。均口镇龙头村业余宜黄戏团至今每年春节及农闲期间,坚持在建宁、泰宁、宁化、清流、明溪等县的偏远乡村巡回演出。该团在唱腔、表演艺术上带有浓厚的乡土色彩、服饰化妆,道具原始古朴,保留了不少明清期间戏的特色、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七、人文情况
建宁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群英荟萃,是远近闻名的“才子之乡”。
陈岩(848-891年):字梦臣,唐乾府五年(公元878年),因陈率九龙军抵抗农民起义军守土有功,朝廷任其为黄连镇(今建宁县)镇将。后黄巢起义军入闽,陈率部前往支援福建观察使郑镒收复福州。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陈岩继郑镒任福建观察使。在任六七年间,因选贤任能、治闽有功,先后被加封为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右仆射、左仆射、司空等职。
慈航法师(1893-1954):俗名艾继荣,字彦才,13岁起在建宁报国寺带发修行并兼制僧衣,17岁出家。其学承太虚大师,法接圆瑛大师,推动与实践“人生佛教”理念,主张以发扬文化、举办教育、推动慈善为佛教的三大救命圈,于中国各地巡回弘法,后访南洋,宣传支持抗日,晚年居住台湾,创办台湾第一所佛教学院,开创台湾僧伽教育,光大了佛教思想在台湾世俗社会的影响。慈航法师金身供奉于台湾弥勒内院,是台湾第一尊、中国十大肉身菩萨之一。
张际亮(1799-1843):字亨甫,号华胥大夫、松寥山人,溪口镇渠村人,是鸦片战争时期享有盛誉的爱国诗人,与魏源、龚自珍、汤鹏并称“道光四子”。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流传至今的仍有32卷、3078首。其诗较多反映社会现实,揭露了腐败清王朝的政敝民贫,表达除弊济民的愿望。
陈纲(1899-1925):又名芳瑶,字辅周,号绍尧,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国民党军第二团二连二排上尉排长。1925年,上海暴发“五卅”惨案,陈纲和其战友带领广州各界10万民众举行示威游行时,遭遇英法海军陆战队枪炮袭击,陈临危不惧,指挥保护游行的民众撤退转移,直至中弹牺牲,其遗体安葬在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后迁往广州银河革命公墓烈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