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地处闽中,因境内同名溪流而得名,全境面积3463平方公里,居福建省各县(市、区)第二位,总人口45万人,辖11镇4乡、250个村和20个居委会,是三明市幅员最大的县,自然概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概括起来,主要是:
一是千年古县,朱子诞生地。尤溪始建县于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是福建省首个获得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的“千年古县”,县域内分布着众多精美古迹古建,现有1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梯田),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洋中镇桂峰村)、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玉井坊郑氏大厝)、1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诞生地,朱子史迹资源丰富,涌现出《二十四孝》编撰者郭居敬等著名人物,初步形成朱子文化园、紫阳公园等人文景观,延续举办了“朱子公祭大典”“朱子之路”研习营等活动,设有“南溪书院国际学术奖”,朱熹诞生地被列为国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尤溪是原中央苏区县,有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遗迹。民风淳朴,新阳小腔戏、西滨龙舟赛、洋中“晒秋节”等民俗,内涵丰富,极具特色。素以崇文尚学、吃苦耐劳、敢为人先著称,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和省级文明县城,是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典型县、全省首批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
图1 尤溪县城一角
二是闽中枢纽,三明东大门。尤溪地处福建地理中心,素有“闽中明珠”之称,是四市(三明、福州、泉州、南平)六县(大田、沙县、德化、永泰、闽清、延平)交接毗邻之地,是省会福州1小时经济圈、厦门2小时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三明中心城市的东大门。拥有一条快铁(向莆铁路)、三条高速(福银、莆炎、厦沙高速公路)、一条国道(235国道)、两条省道(215、308省道),距三明沙县机场仅半小时车程,是闽江航运的重要通道,是闽中重要交通枢纽。尤溪经济开发区是省级开发区,具有工业用电价格华东地区最低等发展优势,初步形成了“322”产业发展格局(纺织、林产、矿产三大支柱产业;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两大主导产业;香精香料、机械电子两大新兴产业),正着力打造产值超千亿的纺织产业集群和香精香料、竹木加工、机械电子等3个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是中国革基布名城、中国混纺纱名城;“旅游+电商”成为产业融合发展新引擎,是全国电商示范百佳县。
图2 尤溪县城紫阳公园夜色
三是生态福地,沿海后花园。尤溪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8.09%,是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先后荣获“省级森林县城、园林县城、生态县”等称号,连续4年荣登全国“深呼吸小城百佳榜”,连续3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城排行榜,荣获中国候鸟旅居县“诗意田园十佳”称号,被授予美丽中国十佳典范城市,拥有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汤川侠天下、朱子文化园、桂峰古民居、九阜山、古溪星河),1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闽湖、枕头山、联合梯田、中仙银杏林、洋中花天下、闽中红军旧址、尤溪口渔乐小镇、高春生态度假区、半山三诚文化旅游区、久泰小镇生态景区、尚农生态旅游区),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被誉为海西中心城市后花园。境内资源富饶、物产丰盈,流域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1条,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装机容量达72.2万千瓦。探明的矿种有铅、锌、金、银、石灰石等31种,其中铅锌矿是最具优势的矿种,储量居华东之首,占全省20%以上。盛产180多种农副产品,有大条面、双鲤烤鸭、梅仙肉光饼等243道“我家美食”和金柑、茶籽油等“我家尤礼”土特产。是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拥有金柑、竹子、油茶、绿竹四个“中国之乡”,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业百强县,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是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图3 朱子文化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一、建制隶属
尤溪县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隶属福州。南唐保大六年(948年)改隶剑州(州治在南平)。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起,剑州改称南剑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南剑州升为南剑路,延祐元年(1314年)南剑路改称延平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延平路改为延平府,尤溪县随其隶属。清代,尤溪县仍属福建省延平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福建省划分为4个道,尤溪县属建安道(道治在今南平市)。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尤溪县直属于福建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月,尤溪县改隶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南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尤溪县隶属第二专区(专区公署驻南平)。1970年起,尤溪县划归三明地区,1983年7月,三明地改市,尤溪县隶属三明市。
图4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梯田
图5 洋中桂峰古村落雪景
图6 汤川“侠天下”景区玻璃栈道
图7 坂面闽湖风光
图8 台溪乡象牙生态茶园
图9 中仙龙门场古银杏林风光
图10 便捷的交通网和工业园区
图11 闽中现代物流园、电商产业园一角
二、红色文化
彭德怀、汪东兴、滕代远、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罗炳辉、蔡树藩、黄火青、钟循仁、杨道明、方志纯、刘志坚等苏区时期的红军指挥员和苏维埃领导人,曾在尤溪领导过革命斗争,指挥过重大战斗,开创了尤溪苏区。
早在1931年6月,毛泽东就将尤溪确定为红四军的“筹款区域”,尤溪共为红军筹集了大量的钱款和食盐、大米等军需物资,单大洋就达30多万元。
1933年7月和1934年1月,彭德怀、滕代远等率领中央红军东方军先后两次进入尤溪作战,均占领尤溪。东方军在南平王台与十九路军谈判,达成“王台协议”,即国民党十九路军停止进攻中央苏区,释放共产党员,取消经济封锁,并将部队撤出水口、尤溪之外,划延平、沙县为缓冲区域。东方军还摧毁了国民党五十二师卢兴邦兵工厂,组织群众搬运缴获的食盐、煤油、兵工机器、枪械弹药以及造币设备等战利品运往瑞金。
1934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策应其北上的红九军团在尤溪会师,并在尤溪口顺利渡过闽江继续北上。红军在尤溪境内活动遍及10个乡镇、100多个村庄。他们边行军边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至今还保留宣传标语100多幅。据统计,红军3万多人出入尤溪,沿途群众为红军提供房屋5万多间,提供粮食1.6万多担,食盐20多万斤,护送伤病员170多人,为红军当向导和挑夫1800多人,提供木船850多艘次,架桥、摆渡1200多人次,不少群众随军入伍当红军或游击队,仅湘江战役牺牲的尤溪籍红军战士就达35人。红军长征前夕,中共闽赣省委、闽赣省苏维埃政府、闽赣省军区机关从宁化转移至尤溪,在尤溪境内组织领导革命斗争。
1949年7月5日,尤溪县成为三明市第一个、福建省第二个和平解放县。
2013年7月23日,中央党史研究室正式确认尤溪县属于原中央苏区范围。
三、民俗文化
(一)朱熹祭典
“朱子祭祀大典”是专门用以祭祀朱熹的大型庙堂祭祀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仪礼表演。尤溪纪念朱熹活动可追溯到嘉熙元年1237年,朱熹卒后第37年,县令李修于嘉熙元年捐资在县城南的公山之麓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家父子,之后每年春秋及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诞辰日,在朱熹诞生地——南溪书院文公祠举行祭祀大典,以缅怀这位先贤圣哲。明朝时期,尤溪成为全国唯一在朱熹诞辰日官方祭祀朱熹的地方。2011年,“朱熹祭典”列入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图12 朱熹诞辰888周年祭祀大典
图13 朱熹诞辰888周年祭祀大典
(二)朱子家礼
朱熹是理学之集大成者,也是自周以来古代“礼乐”之集大成者。他以孔孟《仪礼》为依据,借鉴北宋司马光的《司马氏书仪》,结合当时的社会风俗制定出了影响深远的《朱子家礼》,并与其弟子一道编纂了《仪礼经传通解》。尤溪是朱熹的诞生地,素有“礼仪名邦”之美誉,自古以来,“士颇知学,户有诵,家有弦,彬彬然风雅是尚”。《朱子家训》《童蒙须知》《朱子格言》等“训、蒙、规、条”在尤溪百姓家中久久传扬,“知书达理”、“温良恭谦”已然成为尤溪人的行为规范。
《朱子家礼》,是朱熹亲自为自己家族撰写的一部“家庭礼仪”。《朱子家礼》共有四种礼仪,即“通礼”、“冠笄礼”、“婚礼”和“祭礼”。《朱子家礼》中的四大仪式的传承保留了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同时也饱含了关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韵味。《朱子家礼》在尤溪民间传承了八百多年,是尤溪传统礼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14 《朱子家礼》日常通行礼
图15 《朱子家礼》童蒙开笔礼
图16《朱子家礼》成人冠笄礼
图17 《朱子家礼》成婚喜庆礼
图18 《朱子家礼》敬贤祭祀礼
(三)萧圣君信俗(萧公信俗)
萧圣君,又称“萧圣公”,或简称“萧公”,俗名萧郎瑞,字重兴、道号法明,祖籍福建仙游,宋绍兴十一年辛酉(1141)农历六月三十夜亥、子之交时,出生于尤溪县洋中蓦溪(今洋中镇际口村)。乾道四年戊子(1168)六月三十夜亥、子之交时,“萧公”在蓦溪莲花台羽化成道,乡民感其恩德,在蓦溪圣泉岩为其塑像奉祀。至今每年均有许多来自福建、江西、浙江、广东、香港、台湾等地的信众,以及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谒祖进香团到尤溪寻根朝拜。如今,萧圣君信俗(萧公信俗)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海丝文化重要交流平台与联系窗口。
图19蓦溪萧公祖殿
图20 梅仙灵源庵
(四)梅仙节凳龙
梅仙的“板凳龙”,又称“节板龙”,是当地人迎神、祈福的一项民俗活动,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村民们把一节节长约2米,宽约20厘米的特制的木板凳链接,一户一节,组成板凳长龙,可达500多米长,非常壮观。梅仙“板凳龙”从清嘉庆元年至今已延续200多年,成为远近闻名的传统习俗。
图21 梅仙节凳龙
(五)联合梯田“开耕节”
联合梯田“开耕节”,亦为“耕牛节”。是流传于联合镇的一项民俗活动,它是由流传于尤溪的“鞭牛接春”和“四月八牛生日”两个传统习俗组合演变而形成的,早在唐宋以来,尤溪就有“鞭牛接春”的习俗。2000年以来,联合梯田所在各村为进一步保护好、利用好联合梯田这一自然农业遗产,以及传承好、弘扬好传统的“鞭牛”、“祭牛”民俗活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梯田当中举办富有特色的“开耕节”,并作为一项民俗活动传承下来。
图22 联合梯田开耕节
(六)联合伏虎岩庙会
伏虎岩位于尤溪县联合镇联东村入口处的集镇水尾,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创建。“伏虎岩庙会”是联合镇民间传统习俗,从宋朝沿袭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在每年农历二月廿七当天,当地群众自发组织,开展巡游踩街、会场演出和大众斋饭等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吸引了近万名群众与外地游客前来观赏,场面十分壮观。
图23 联合伏虎岩庙会
(七)西滨彩洋“三月三民俗文化节”
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相传是纪念黄帝诞辰的节日,曾经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三月三民俗文化节”,在群山环绕的彩洋村举办。当天,民俗活动主要有两个系列:一是免费品尝各家各户制作的传统美食;二是民俗文艺表演。
图24 西滨彩洋“三月三民俗文化节”
(八)桂峰“晒秋节”
桂峰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尤溪县洋中镇绿波万顷的丹桂岭上,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于宋淳祐七年(1247)肇基以来,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晒秋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一种典型农俗现象,极具地域特色。每至深秋,忙碌了一夏的桂峰村民便将自己收获来的稻谷、辣椒、玉米、地瓜、南瓜和红白萝卜等色彩缤纷的农作物拿出来晾晒,以备入仓,求得来年再丰收满满。2016年,桂峰村举办首届“晒秋节”,成为全省首个举办“晒秋节”的乡村。
图25 桂峰村“晒秋节”
(九)溪尾香线稻草龙
香线稻草龙是尤溪陈坑底传统春节民俗活动,通常在初一至十五进行,从顺治年间开始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为了感谢善利尊王的恩德,鼎立公和阮姓人家决定每年正月从初一到十五举行舞龙活动,由于陈坑底地狭人少,舞不起长龙(板凳龙),就以稻草结绳,编织成龙。稻草龙全部由当年晒干的稻草编织而成,龙头由托板、手柄和稻草龙首组成。全长20米,共九节,取九五至尊之义,加上龙珠,由十个人组成舞龙队。龙身直径12厘米,结实、粗壮耐牵拉,龙身插满香火,在夜间舞动,星星点点,配上花灯,游走在乡村小路,宛若游龙飞舞。舞龙的时候就把土地神“善利尊王”请出 ,香线稻草龙便有了“神灵”附体,威风凛凛,巡视全村,斩妖除魔,保佑老少平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图26 香线稻草龙
(十)厚丰蛇文化节
迎蛇节这项民俗活动是由张圣君菩萨救活孔时公的传说而来。张、萧、连三位圣君的庙宇双峰祖殿位于厚丰村林坑兰山巅,地名叫双峰亭,海拔 300米。双峰亭主祀张圣君法主,从祀萧公、连公,配祀诸神有观世音、普唵禅师,五谷仙、陈林李三夫人、泰山公、雷公君、太子君和迦蓝土地之神位。“文革” 中双峰祖殿遭劫难,几度兴废。为了弘扬张圣君行医治病、扬善惩恶、解民困厄的精神,合境黎民与八方信士戮力同心,慷慨解囊,建祖殿、扶厝、两庑、下堂、山门等,宫观巍峨,法相庄严,福佑合境群黎安居乐业、兴旺发达。在每年农历七月廿三举办传统民俗文化节,包括张、箫、连三位圣君菩萨游龙乡村和迎蛇节等,保一方安康。
(十一)西洋端午赛龙舟
龙舟赛是西滨镇西洋村传统文化节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577年。西洋是块客家地,水域交通极为方便,四面八方的人来此居住、劳作、经商。久而久之,为了祈求在水上谋生活能够长久平安,家家幸福,便以祭祀“龙五”方式企盼自己的愿望能够达到,由此产生了赛龙舟传统文化活动。最早的龙舟摆放在西洋“太山公宫”庙内,庙就建在河岸边上,有利于“龙舟”下水。庙前有几棵大榕树,枝叶茂盛,“龙舟”下河时请道士做法场仪式,赛龙舟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泰山宫祖庙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随着主持一声令下,众人将“龙舟”抬起,缓缓将“龙舟”抬下水中。此时,锣鼓喧嚣,鞭炮齐鸣,围观者拍手鼓掌,龙头及龙船即被抬进鲈江中,奔向龙舟赛场。“龙舟”入水后先将划到“龙门头”(现在的西洋采购站码头)后顺水而下绕西洋周围半圈,福佑百姓安居乐业、生意兴隆、幸福快乐!
(十二)桂峰晒族谱
族谱记载着家族的源流和世亲繁衍及播迁情况、本族祖训、家范、名人轶事。尤溪桂峰蔡氏族谱是蔡襄家谱的一个支派,自蔡长公至十六世均上报莆田总谱,至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族人蔡光邵(万历贡元、广东昌化县令)主持第一次编写桂峰蔡氏族谱,从此才有独立的桂峰族谱。晒族谱一为防腐防蛀,二是将族谱的祖训、家风家教展示给子孙们观看,希望子孙能遵循耕读传家、勤俭立本的家风。故自清康熙二年(1663)至今三百多年,桂峰晒族谱活动每十年举行一次,时间是农历六月初六,一直沿续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从不间断。
图27 桂峰晒族谱
(十三)桂峰竹蛇灯
桂峰村迎竹蛇灯始于清初的康熙年间(约1663年)。春节过后,缘首就着手筹备迎竹蛇事宜,全村300余户,每户必备一架竹蛇板,板长七尺,宽一尺,头尾各打一个口径寸余的圆洞,作首尾衔接之用。每条板装配三个高约尺半的斗式纸祷灯笼,灯笼用剪花边糊饰,中间插上蜡烛。缘首制作竹蛇头和竹蛇尾,竹蛇头即龙灯头,高约六尺,龙口吐焰、龙目闪亮、龙角高翘、龙须添威,制作精美。元宵夜玉兔之际,家家户户门前彩灯灿烂,香烟缭绕。竹蛇在炮台埕拼接已成,只听得三声铳响,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十番唢呐八音齐奏。神轿前迎,竹蛇缓缓出游,三百多板、一千余盏采灯的长蛇,加上后面跟随的大小各式彩灯,逶迤里许,在夜幕的映衬下,闪闪烁烁,弯弯曲曲,走街串巷,时而齐上翻腾,时而厝中出没,时而藏头,时而露尾,或隐或现,如云里穿行,似水中遨游,气派非凡,蔚为壮观,煞是好看。历时三个钟头,方收尾落殿,给村庄带来了幸福如意、吉祥平安。
图28 桂峰竹蛇灯
(十四)秀峰马氏三仙庙会
六月十三秀峰恭迎马氏三仙庙会是管前镇、八字桥乡秀峰周边乡民的一大盛事,这一天,万人空巷迎马氏三仙,舞狮表演、管弦乐队、吃斋饭、做法事、戏曲演出等活动,热闹非凡。
据卢修《尤溪县志》载,秀峰寺本名“秀峰亭”,在一都。始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改建为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僧复元新修,乾隆二十一年(1756)僧日源重修,道光二年(1822)僧一讱募缘增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境重修。
传说,明景泰八年(1457)夏,代宗皇帝贴身随从太监陈显,告假还乡省亲。为体恤民情,他平民打扮,一路晓行夜宿。孑身一人的他,徒步来到秀峰山下,不料被毒蛇咬伤,顿时毒性发作,不省人事。正巧被林中采蘑菇的马氏三姐妹发现,她们轮番抢救,三日方醒。回京后,陈显如实把马氏三姐妹救人于危难之事秉报于皇上,皇帝闻之,龙颜大悦,为有这样的有德、有义的民女而骄傲,便认马氏三姐妹为御妹,并赐公主衔。之后,陈显奉旨携库银,率十文十武归故里,仿京都金銮殿的格局和规模,在秀峰山顶上建筑殿宇,供马氏三姐妹颐养天年,并御题“蕊珠宫”三字,铸金匾彰之。“蕊”字意寓灿如珍珠的三姐妹之心,草字头意寓民间义女万古长青,以永励国民。
(十五)蓬莱山庙会
蓬莱山山上普济寺始建于盛唐贞观年间,至今1300多年历史,屡毁屡建,格制越来越大,顶峰立有观音佛祖神位,每年农历六月十九都有众多信徒前来朝圣,连续数日四面八方游客络绎不绝,观赏蓬莱日出之壮丽,晚霞之绚烂,云海之变幻,佛光之神奇。观山玩景,兴致悠扬。令人心弛神往,流连忘返,许多文人墨客,赞颂蓬莱名胜佳章。
(十六)下井龙灯会
汤川下井龙灯会一般在春节或者元宵节举行,庆祝丰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长龙由一个重达60斤的大龙头,108节龙身和一个龙尾组成。龙头是由竹篾编制而成,头上两大龙角,龙角下面有两个闪闪发光的大眼睛,龙嘴上下两排大白龙牙,口中还衔着龙珠,龙嘴边挂着许多龙须,整个龙头栩栩如生,生动而威严。108节龙身每一节用一米长的木板相连,用一张长布画上龙鳞包裹而成。汤川下井龙灯在上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仪式流程。龙灯由蒋氏宗祠出发,最前头是高照旗灯,高照旗灯是由五个方形灯连起来,上面写着“高照万人家”五个字,龙头前面还有一个舞龙珠,一路上时时有龙抢珠的精彩表演。
(十七)文笔峰祈福文化
文笔峰祈福文化是传统的祈福文化活动,更是对马仙孝德文化的一种传承。文笔峰祖殿位于尤溪县八字桥乡文笔峰上,占地面积12亩,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峰顶有仙亭,分为一、二殿。一殿位于峰顶,二殿位于一殿正下方。2015年被纳入福建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试点管理。祖殿以文笔峰、莲花山为核心,向东延伸至洪田村一带,属于丹霞地形,受地壳运动影响,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巨厚砂、砾岩沿垂直节理发育,甚是壮观。顶巅宫殿创于元朝,由周围十几个村组合成七境共建而成,侧面是悬崖峭壁,正面青松翠竹,古柏遍林,形成九曲弯道,旋绕顶巅,俗称“九曲岭”;殿前留有“戍卫台”旧址,山下“沈洋坪”和“茶墘尾”是孙朱聿健隆武时期驻军练兵场所。莲花山,山脚不远处有个山洞,名曰“岩庵狮子洞”,山顶一片天然草地,齐天大圣神像屹立在那,尽览众山之小。人们用以朝圣的巨大铁鼎呈现着历史的沉淀,散发着神秘的气息。
四、历代名人
(一)朱 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二)林 积(?—1091),字公济,尤溪县常平乡进溪里白泉村(今新阳镇中心村下白泉)人。宋庆历六年(1046年)登进士,是尤溪县有史志记载的第一个进士。林积一生历官40多年,从岭南到豫鲁,从闽赣到两广,足迹遍及四方。他为官公正廉明,明神宗皇帝亲口褒扬他“廉能”。
(三)郭居敬(?-1354),字仪祖,元代尤溪县八都小村人,为人孝顺,其品学为人们所推崇,得到当时名公虞集、欧阳玄的举荐,但他力辞不就,终生隐居于乡下,以教书为生。郭居敬将中国虞舜时期至宋代流传深远的孝子孝行故事,以诗配画形式撰辑成《全相二十四孝诗选》。该书得到广泛流传,曾长期成为普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四)詹 荣(1500-1551年),字角山,又字仁甫,先世为今新阳镇高士村石龟人,其祖父参军迁籍山海卫。詹荣生于明弘治十三年,嘉靖五年(1526年)登进士,主纂了山海关第一部《山海关志》八卷,历任尚宝卿、山东巡抚、兵部左侍郎、左尚书等职。
五、名优特产
(一)食用菌
尤溪森林覆盖率高达76.9%,生态条件适宜发展食用菌栽培种植,主要栽种品种有银耳、黑木耳、毛木耳、绣球菌、羊肚菌、秀珍菇、香菇等。早在1992年就成为全国食用菌产值超亿元的11个县市之一,2021年完成食用菌生产3.8亿袋、总产量28.8万吨(鲜品)。尤溪是全省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尤溪黑木耳”被列为全省82个之一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位于洋中镇的福建省祥云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全国首创银耳工厂化瓶栽项目,是全国最大的银耳工厂化生产基地。洋中镇是省级农民创业园食用菌创建核心区,成功申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其后楼村是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食用菌)亿元村。
(二)金柑
金柑又名金弹、金桔、绿桔,果实橙黄、具清香。尤溪栽培金柑至少已有380多年的历史,1636年《尤溪县志》物产篇就有“金橘实长曰金枣、圆曰金桔”的记载。尤溪是“中国金柑之乡”和全国金柑主产区之一,现有金柑栽种面积约3.92万亩,主要分布在管前、八字桥等乡镇,产量约3.5万吨。2001年尤溪金柑被授予“福建名牌产品”称号;2007年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三)茶叶
尤溪茶叶资源丰富,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茶叶百强县”。全县现有茶园总面积8.34万亩,干茶总产量1.2万吨、产值约达8亿元,主要分布在台溪(象山、清溪)、坂面、新阳等13个乡镇。2005年以来,共有180多个茶样获省级以上名优茶奖,拥有“尤溪绿茶”和“尤溪红”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7年“尤溪绿茶”“尤溪红”皆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21年“云富”、“碧叶馨”等品牌获评省著名商标。
(四)茶籽油
“尤溪茶籽油”色泽金黄、口感清香。2012年“尤溪茶籽油”获准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2021年“尤溪茶籽油”被评为“大国好货”。尤溪是福建省油茶生产第一大县,2009年荣获“中国油茶之乡”称号,全县现有茶油林面积达27.4万亩,占全省的12%,2021年产茶油3300吨,产值达7.8亿元。县内的福建省沈郎油茶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全国油茶产业重点企业”和“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
(五)绿竹笋
尤溪是全国首个“中国绿竹之乡”,全县现有绿竹林面积6.5万亩,年产绿竹笋3.9万吨,多为 “马蹄绿”、“苦绿” 两个品种,其中“马蹄绿”为县内优势品种,竹笋壳薄肉厚、洁白嫩脆、清甜可口、富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纤维素,是夏秋季节不可多得的时令健康佳肴。“尤溪绿竹笋”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福建省名牌农产品”,2008年获准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绿竹笋系列食品和绿竹露饮料通过国家级有机食品认证。
(六)红曲酒
尤溪在唐代就有采用民间传统工艺酿酒作坊;宋代以来,酿造业逐步发展;民国时期,私营酿造已有相当规模,如今农家自酿糯米红酒最为普遍。“尤溪红曲酒”由糯米、红曲、山泉水为主要原料酿造而成,具有酒度适中、酒味醇和、营养丰富的特点,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还含有多种有机酸、脂类物质及矿质元素,是一种食疗、药疗及佐料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特色米酒。
(七)特色小吃
尤溪的风味小吃十分丰富,多达百余种。最具特色的小吃食品有:清汤面、切面、拉面、锅边糊、春卷、油卷、“炸老鼠”、肉光饼、金粿、米冻、猪麦粿、粿夹、菜头粿、九重粿、泥鳅粉干、糟兔、板鸭、白斩鸡(鸭)等,这些小吃中,有的是日常食品,有的是节令食品,如立春要吃春卷,七月半要做金粿,祭品要用切面、白粿是尤溪人的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