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山川万物生——来自三明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一线的报道

e三明   2024-03-13 16:40:46   阅读


信息社会的到来,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建设环境。“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近年来,我市发力构建智慧保护体系,为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提供重要支撑,实现珍稀濒危物种数量稳中有升。科技赋能野生动植物保护有哪些特点?我市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记者展开了调查。

PART 01

野生动物实况影像 

实时传输


森林里的一处水坑旁,一只色彩斑斓的黄腹角雉慢慢地走向水源,头部低垂,耳朵微微颤动,正俯下身子饮水,解渴后的它转身消失在树林当中……这是2023年年底,将乐县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实时传输回的黄腹角雉活动画面。


随着智能红外相机等技术手段的成熟和应用,在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2023年全年共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黑熊、猕猴、鬣羚、白鹇等,“三有”动物约29种,野生动物种群的影像资料被实时传回。


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达97.75%,植物资源丰富,共有高等植物252科758属1634种(含亚种、变种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35种。野生动物共计13纲57目299科1452属2483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有55种,这么多的珍贵动植物如何保护一直是管理的难题,科技赋能,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参考答案”。


据介绍,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保护区内生物种群规模、有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决策依据。在保护区内共布设红外监测相机77台,同时结合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实时监测试点项目,在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范围内部署6处9点18路野生动物保护实时监测摄像机,创新利用无线宽带自组网技术将监控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中心,形成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监测与智慧保护区科技成果应用协作新合力。


红外监测,犹如“秘境之眼”,有效解决了对在夜间、密林、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恶劣区域活动的野生动物进行观测的难题。


红外相机采用红外线智能识别,全天候自动拍摄图片或录像,相机在未探测到人体(动物)时处于待机状态,待机时间长达3至6个月,一旦有人或动物侵入其探测范围时,拍摄功能立即启动,自带红外线照明,在昏暗的光线下也能拍摄出清晰的图片,而且机身防水、防尘、防锈、体型小,便于对野生动物的隐蔽监控,这项技术的应用,让不间断监测、第一时间获取观测资料成为可能。


“我们搭建了龙栖山野生动物无线宽带混合自组网实时监测系统,为保护野生动植物做足了科技保障。”龙栖山管理局资源保护科科长童辉平介绍,龙栖山野生动物无线宽带混合自组网实时监测系统是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生态监测和预警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先行工程,系统创新地利用集成应用无线宽带混合自组网、智能型双路双光网络野保摄像等最新技术,解决“三无”(无路、无人、无信号)条件下保护区资源环境生态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难点、痛点问题,赋能保护区管理数字化转型升级。


PART 02

人防补足监测空白


“我们的工作职责就是保护森林资源,让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能够不受侵扰。”从事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已有6年的温志贤表示,他在每天巡山的过程中,会观察野生植物的长势,防止病虫害,同时也会注意保护区内有没有新来的客人,如白颈长尾雉、白鹇等,他已经观测到了数十次,每次都要放慢脚步,静静后退离开,不惊扰到野生动物的生活。


温志贤的脚步,要跋山涉水,跨过泥泞的溪流,穿过腐败湿滑的落叶。他每月巡护时间20天以上,日巡护平均时间5小时,巡护里程10公里以上,这样的巡护能有效补足科技监测的盲点、死角。


虽然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发展,群众的保护意识已显著提高。但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保护区的腹地基本上无人居住,绝大部分通往腹地的路也荒废了,但在保护区周边还生活着不少群众,因此,在这些地方还存在零星盗伐珍贵树木、安捕猎夹、在保护区河里电鱼、捕捉棘胸蛙、违规建设等及森林火险也时有发生。而红外相机监测、遥感技术等科技手段难免有死角盲区,护林员的存在则能有效补足这一空白。


“我会利用巡护系统APP,上报自己的行程记录,同时发现异常情况也能及时汇报。”温志贤笑着说,为了做好资源保护工作,保护区的护林员早早就用上了高科技手段,通过APP及时上传信息让异常情况也能迅速得到处理。


自然保护区内的监测空白,就是由温志贤这样的护林员一步一个脚印填补的。而他只是自然保护区内护林员队伍的一员。


“自然保护区内目前共有护林员13人,每月巡护时间15天以上。”童辉平介绍,龙栖山通过构建“两级林长”管理体系,形成局、所、护林员三级巡护体系,重点围绕林长制工作职责落实资源管护、森林防灭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加大巡山护林力度。


这样细致的监测网络,不仅呵护了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还得到了各大高校的认可,帮助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去年以来,龙栖山自然保护区协助北京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厦门大学、广大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华南植物园等高校或机构开展古银矿遗址考察、中药资源普查、古村落文化调查、野生动物调查、竹类资源分布调查等项目,对白银古道沿线树种进行重新认证与挂牌。

PART 03

建立监测站

拓展监测视野


与将乐县的龙栖山自然保护区一样,明溪县的君子峰保护区也通过科技,加强了保护区的监测和管理。


“我们利用移动网络、GPS卫星定位技术对护林员的巡护时间、巡护轨迹、巡护次数等情况进行监测记录,为护林员考核管理提供科学数据,提高野外巡护管理能力。”明溪君子峰保护局宣教科科长纪智旺介绍,依托局资源监管指挥中心,首创“巡护时长+打卡点任务”模式,常态化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与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共开展松墨天牛无人机防治2045亩、清理马尾松枯死木80余株,确保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态势整体平稳,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生长环境。


君子峰保护区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中华穿山甲、东方白鹳等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蟒蛇、猕猴、白鹇、黑熊、鬣羚等67种。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标杆,君子峰保护区从2013年开始投资530多万元,在重要区域和关键节点,安装高清监控探头50个,建成资源监管指挥中心,构筑了保护区严密的管护体系。


严密的监测管护,让君子峰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记录得到了长足的增长。对比《福建省君子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2005)》,如今君子峰保护区内新增鸟类记录 88 种,新增两栖爬行动物10种,新增维管植物69种。


收集到监测数据20余万条,监测到野生动物30余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腿渔鸮是君子峰保护区鸟类新记录,同时也是明溪县鸟类分布新纪录,这是君子峰保护区完善福建君子峰生物多样性监测管理平台建设,定期回收上传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后交出的答卷。而在拓宽拓深监测范围上,君子峰保护区采用搭建监测站的方法,补足监测空白。


微信截图_20240312155829.png

君子峰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安装红外监控相机


“目前共有三个监测站,记录到数据90余万条,为保护区生态环境因子变化监测提供可靠数据支撑。”纪智旺介绍,保护区内桃源、岩坑紫云生态定位监测站运行稳定,有助于保护区进一步摸清资源家底,提高生态修复能力,保护野生动物栖息环境与植物生境维持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定或有所增长。


这样出色的监测成果,也引来了高校合作,让植物新种得以发掘,自然保护成果得到充分宣传展示。截至目前,君子峰保护区先后与厦门大学、浙江丽水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资源本底调查,编辑出版《君子峰鸟类》《君子峰两栖爬行动物》及《君子峰植物》(1-3册),以君子峰命名的2个植物新种-“君子峰鸢尾”“君子峰白前”分别在《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国际权威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发表。


PART 04

“天眼”助力管防升级


3月6日,福建君子峰保护区管理局资源保护科工作人员曾文昊和同事携带无人机来到湾内管理所辖区一域。这里即将展开撂荒农田复垦,曾文昊需要用无人机镜头拍摄下原始图片存档。


开机、飞机升空、区域校准、对焦、拍照……随着目标地块清晰地在曾文昊的镜头中成像,他轻按几下快门,结束了拍照存档的工作,前后不过用时几分钟。


曾文昊听前辈们说过,若是依靠两条腿的时代,大家得扛着各种设备走到工作区域,还要找到合适拍照角度的高地。等到照片到手,人人往往汗流浃背。


科技的进步,设备的升级,让保护区管护工作变得越来越轻松,无人机是大家公认的又一利器。福建君子峰保护区是2018年开始配发使用无人机的,适用业务范围包括日常林区巡护、森林防火预警、遥感异常图斑比对、林木病虫害防治等等,涵盖范围从机关直至一线护林员。


无论是日常巡护、还是针对性地喷药灭虫,身处茫茫林海中,人都显得太渺小了。曾有老护林员告诉记者,看似面对面不远处的两条山脊,真要过去人可能要像野猪一样在乱丛中“猪突”个把小时,原始森林是没有路的。护林员如果怀疑对面山头疑似有盗伐迹象,或是要确认望远镜中观察到的马尾松枯死木,都得扎紧衣袖,做足翻山越岭的准备。


这所有的辛苦工作,耗费时间、体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野外工作者来说,那意味着倍增的与毒虫毒蛇、跌打损伤意外共舞的风险。


“现在就简单了,不管多远,无人机都可以替你飞过去瞧一瞧。”曾文昊说,随着设备的升级,无人机的操控也越来越遂如人意,多变的视角,清晰的变焦,林业工作者真正变成了“千里眼”“顺风耳”。


例如,当前保护区重点关注监测马尾松群,要谨防松材线虫病的发生。据介绍,如果马尾松染了病,它的树叶就会飘红,若不及时发现处置,病害还会扩散。用无人机观察“红叶”,一下将工作效率提升百倍。


按照林长制考核要求,君子峰保护区每个月要用无人机巡线至少5次,并将飞机轨迹记录在案。工作人员说,近两年,在马尾松毛虫、松材线虫的发现、灭杀工作中,无人机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共开展森林病虫害无人机防治2045亩、清理马尾松枯死木80余株,确保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态势整体平稳。



新媒体编辑:陈淑杭 李诗芸(实习)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记者 陈登达 明溪记者站 詹铁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