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 在天宝岩,看见生物多样性之美

e三明   2025-01-01 12:08:34   阅读

在最新一期的《MycoKeys》期刊中,发表了两个模式产地为福建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全球新物种,它们分别是小铜绿球盖菇和近皱环球盖菇。新发现在权威期刊发表,不仅丰富了天宝岩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记录,也为研究和保护这些珍稀物种提供了基础信息。2024年,天宝岩保护区共发现天宝岩裸脚伞、绿黄红菇、小铜绿球盖菇、近皱环球盖菇等大型真菌全球新物种4个,苔藓省内新分布物种22个。

图片

小铜绿球盖菇


图片

近皱环球盖菇


物华天宝。独特地形地貌和良好生态环境,孕育了天宝岩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也让这里成为当之无愧的生物多样性宝库。罕见的黑熊从山间灵活穿过,黄腹角雉雄鸟在树杈纵情高歌,高山棘螈在隐秘处窥探……在天宝岩,可以看见生物多样性之美。


图片


01

一座生机盎然的绿色宝库



苍翠连绵的群山,潺潺流淌的溪水,起起落落的飞鸟……沐着冬日里的暖阳,天宝岩静谧的山林满是生机和活力。

“我们坚持生态领向,数智赋能,聚焦提升保护区新质生产力,打造智慧保护区和区域科普宣教中心,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断提升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水平,努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图景。”福建省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莹说。

天宝岩山高谷深、群峰耸立,1.1万公顷的绿地上,森林覆盖率高达97.16%,目前已发现有面积186.7公顷、全国第一的长苞铁杉林,有面积106.7公顷、全国罕见的猴头杜鹃林,还有东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泥炭藓沼泽。

走进保护区青水管理所的龙头广场,物华天宝馆、守护天宝馆、和煦天宝馆3个展馆依次排列,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标本,加上生态模拟缸、触摸互动屏、全息投影等现代化设备,打造了全新的立体式、沉浸式体验环境,让天宝岩开始变得可及可感。

这里有春天的天宝岩,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争相盛放,猴头杜鹃、丁香杜鹃、鹿角杜鹃等群芳吐艳,粉的、白的、红的花儿挤满了树枝,花开成海、晕染山林。

炎热的夏季让天宝岩充满无限魅力。清风扑面、瀑布飞悬、鸟兽出没,斑驳的树影间可见溪水中隐秘游动的小鱼,树杈处、林荫旁、石壁上,台湾独蒜兰、细茎石斛、球果假沙晶兰等珍稀植物迎来最绚丽时刻,为幽深的山林带来神秘气息。

生物多样性让保护区一年四季风光无限,除了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外,这里还是许多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2024年11月上旬,保护区资源调查人员在天宝岩首次监测到相思带蛱蝶、娜拉波灰蝶2个蝴蝶新记录种。

“虽然已进入冬季,但保护区天气晴好,开花的枇杷树、温暖潮湿的溪涧沙滩,经常吸引相思带蛱蝶、娜拉波灰蝶等蝴蝶纷至沓来。”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员廖金朋说。

图片

金斑喙凤蝶


和翩翩起舞的蝴蝶一样,野生鸟类是天宝岩的又一常客。截至去年11月,保护区共监测调查到野生鸟类225种,其中64种为新记录种;蝴蝶321种,其中203种为新记录种,并多次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斑喙凤蝶。

独特的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保护区成为越来越多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美好家园。

截至目前,保护区已监测到脊椎动物465种、昆虫2764种、淡水鱼类68种和大型真菌787种,成为我国小区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2023年入选全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02
一颗璀璨亮丽的生态明珠


天宝岩是一座绿色宝库,也是一颗璀璨亮丽的生态明珠。

天宝岩管理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科研监测和科普宣传,创新并推进本底调查、科研合作、司法联动、队伍锤炼等一系列工作机制,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为加快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入新动能。

图片

日本松雀鹰


去年11月4日至5日,西洋管理所副所长陈鹏飞在日常巡护时,分别记录到了日本松雀鹰及大白鹭的踪影。其中,日本松雀鹰是保护区新记录种,也是保护区新增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白鹭则填补了保护区此种鸟类影像记录的空白。

作为闽中地区候鸟迁飞的重要中转站,随着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各式冬候鸟在此集结补充能量或者落地安家,此次首次记录到的日本松雀鹰便是“新客”之一。

去年10月以来,保护区先后观测到乌鹟、白腹蓝鹟、鸲姬鹟、铜蓝鹟等踪影,其中,以北红尾鸲、红协蓝尾鸲居多,分布范围持续扩大。

图片

资源监测调查


为了更精准调查和监测保护区内的动植物种群、数量,更全面地了解物种数量消长及生长规律,保护区管理局积极探索运用物联网技术升级更新红外相机动态监测网络,推进数字技术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创新运用,在保护区全域共布设网格化红外相机监测点58个,多次拍摄到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熊、中华髭羚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图片

天宝岩肿腿迷甲


翻开《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调查报告(2020—2022年度)》,22目211科1843种昆虫赫然在目,其中1603种为新记录种,特别是发现全球新物种——天宝岩肿腿迷甲、郭亮珠步甲。

保护区还加快推进苔藓植物多样性调查、维管植物资源本底调查等项目,其中,发现短枝白发藓、狭叶立碗藓、异叶拟小穗藓等福建省苔藓植物新记录种22种,以及齿鳞草1个三明市植物新记录属新记录种。

多管齐下,生态明珠愈加璀璨夺目。打开百度搜索引擎,输入“福建省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内少有的物种基因库、闽江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区等词条,让天宝岩既有“含绿量”,更富“含金量”。


03
一个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天宝”之名,既有天降之宝的寓意,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

走进保护区管理局昆虫标本馆,两面墙整齐排列着高大的壁橱,橱柜内摆放着五彩斑斓的昆虫标本。

“目前总数有1300多种,以蝴蝶、甲虫类居多。”天宝岩保护区科技科科长高永斌说,体长最大的15厘米左右,最小的1—2毫米。

一只只活灵活现的昆虫标本,可以直观了解丰富多彩的昆虫种类,还能更深入探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成为展示、宣传保护区的一扇窗口。

走进绿树翠竹掩映的南溪科考栈道,全长仅600米的栈道沿线,不仅能看到种类繁多的植物,还能偶遇爬行类、鸟类、蝶类、鱼类等动物的身影,是天宝岩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缩影。

“游客在展馆参观只是宏观层面的了解,走进南溪科考栈道可以实地体验、近距离感受。”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宣教馆讲解员邓晓雪介绍。

近年来,保护区先后建成“南溪溯源”和“双虹听涛”两条自然教育路径,编写了天宝岩自然教育特色课程及教学用书,举办了全国大学生绿色营、观鸟业可持续发展培训会、创建“绿色机关”生态保护专题培训暨职工子女暑托班等系列宣教活动。

图片

鸟类图鉴和蝴蝶图鉴


为了把生态资源转换为可观、可看、可感的生态文化传播载体,保护区先后出版的《永安天宝岩鸟类图鉴》《永安天宝岩蝴蝶图鉴》,并获得福建省优秀科普图书作品二等奖。同时,举办“大美永安·物华天宝”主题风光摄影大赛,编印《“大美永安·物华天宝”—永安天宝岩风光画册》,收录与天宝岩保护区有关论文135篇,并编印成《永安天宝岩论文集》,开展征集保护区菌物生态摄影作品等活动。

入冬以来,天宝岩的生态美,赢得了广大摄影爱好者的青睐。诸多户外运动爱好者、市民、游客都喜欢置身于绿水青山间,让自己亲身领略生态之美。

“天宝岩就像个‘生态健身房’,在这里跑步,感觉脚步都变得轻盈了。”永安跑吧跑友陈先生说。

以绿为伴,向美而行,绿水青山泽被子孙,让更多人享受生态福祉。放眼天宝岩,一幅山更青、水更绿、人与自然更和谐的美丽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文字、图片:永安记者站 魏兴谷 

新媒体编辑:邓怡虹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