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发苍苍,身形消瘦,说话耿直,这是古稀老人陈金柱给人的第一印象。今年76岁的他,本应是被人照顾的年纪,而他却总惦记着照顾楼下89岁的孤寡老人贺玉兰,每天照顾老人生活现已成为他的习惯。
买菜、买盐、买药、缴费……陈金柱每天上门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寒来暑往,他已经义务照顾老人20多年,用行动谱写了一曲邻里互助的赞歌。

“你们来了,我刚泡好茶,来我家坐坐。”
“老陈,您要出门吗?今天我们来看看贺阿姨。”
“没有,我听到楼下有声音,就出来看看,原来是你们啊!”
……
贺玉兰经常忘记吃降压药,陈金柱一再嘱咐她要按时吃药
4月2日下午,三元区白沙街道群二社区党委书记康丽飞,走到31幢305室门口,轻轻敲了敲门。楼上一位老人听到声响,便探出头来,热情地邀请大家去家里喝茶。
这位老人,就是陈金柱。
“这个点她可能在睡午觉,也不知道起来了没有。”对这位贺阿姨的生活作息,老陈似乎十分了解。一伙人在门口等了好一会儿,见没人来开门,老陈再次邀请道:“要不先来我家坐坐?”
话音刚落,“咔”一声,门打开了。一位拄着拐杖、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缓缓地打开门,刻满皱纹的脸上满是笑容。她赶忙将门口的客人迎了进去,老陈见她腿脚不便,将她搀扶到屋里,熟练地接过她手中的拐杖,让她在沙发上坐下来。
走进屋里,午后的阳光透过纱窗洒进房间,使得原本灰暗的房间明亮了些许。眼前这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就是社区工作人员口中的“贺阿姨”,今年89岁,名叫贺玉兰,多年前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是一位孤寡老人。
“你中午睡着了没有?今天天气有点凉,外面要多套一件衣服啊。”像家人之间的寒暄,陈金柱这样嘱咐她。在外人看来,他们不像邻居,更像是家人。说起他们这段邻里情,原本沉默寡言的陈金柱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这栋房子是1976年盖的,我们1978年一起住了进来, 现在都是43年的老邻居了!”陈金柱掰着手指算了算,“那时候,我们都在三化公司上班,又住在楼上楼下,有什么事大家都会互相帮忙。”
贺玉兰和丈夫汪俊杰都是“小三线”三明建设者。1958年,她和丈夫响应国家号召,从江苏南京到三明三化公司工作,并在这里安了家。1969年,陈金柱从部队退伍,也到三化公司工作。1971年,他调整工作岗位到办公室,与行政科的汪俊杰成为同事。那时候,他们经常一起出差,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三明生活了一辈子,夫妻俩唯一的女儿出嫁后,随着年纪渐长,楼上的“小陈”成为了他们的陪伴。那时候,陈金柱就经常到楼下坐坐,询问老两口的身体状况,有时候也帮忙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006年,陈金柱退休了。退休的第二年,贺玉兰的丈夫汪俊杰离开了人世,她成了一名孤寡老人。从那以后,陈金柱就决定要一如既往照顾好贺大姐,他默默将这份责任扛在肩上,这么多年始终如一……

“老陈,他很热心啊,有什么事都是他来帮我。”说起陈金柱,贺玉兰总是连连夸赞。可老陈什么时候开始帮助她,老人已经记不清了,“老汪在的时候,他就经常来家里串门帮忙,得有20多年了吧。”
对贺玉兰的这般夸赞,陈金柱却在一旁直摇头,表示不认同。“哪有帮什么忙呀,都是一些小事儿,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举手之劳而已。”陈金柱对此惜字如金。
“我家用的一些米啊、油啊、盐啊等生活必需品,经常是老陈来家里发现我用完了,就去给我买。家里的水电费等,也经常是老陈帮我交的。”贺玉兰举了一些例子,“他做的事情太多了,一下子是说不完的。”
每天来贺玉兰老人家里敲敲门,听听里面的动静,现在成了陈金柱每天要做的事。并不是他真有什么事,而是他担心老人有什么突发状况,不能及时发现帮助她。就像去年4月的一天,老人在起床时不慎跌倒了,直到老陈下午来串门时才发现,将她送去医院。
回想起当时的情况,陈金柱还心有余悸。那一天,他像往常一样下楼,本想进去打声招呼,没想到敲了半天门却久久没人回应。当时,老陈就着急了,心想着:肯定是出什么事了!他赶紧给社区工作人员打了电话,请他们帮忙打开门,进去一探究竟。
果不其然,当他们打开门时,发现老人倒在茶几边上,动弹不得。社区工作人员见状,立即叫上几名志愿者,用轮椅将老人送到了医院。经医生诊断,老人的右手已骨折,后来在医院治疗了半个月才回到家里。
有了这次“教训”,陈金柱去串门的次数更频繁了。每次上下楼,确定她没什么事才放心回家。近两年,贺玉兰的腿疾愈发严重,已经不能上下楼了,视力也渐渐模糊,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也有了困难。
为此,陈金柱向社区工作人员反映,并提议能否为老人找一个保姆,一来方便照顾她,二来她也有人陪伴。最后,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为贺玉兰找来了一位半义务性质的保姆,每月工资只需900元。有人专门照顾、陪伴老人,陈金柱心里踏实一些。
在陈金柱和社区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原本一心想着去养老院的贺玉兰,现在也改变了想法。“这个大家庭这么温暖,我还去养老院干什么呢?”性格开朗的贺玉兰说话时总是笑盈盈的,她对现在的生活挺满足。
如今,陈金柱已是儿孙满堂,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他,却一直为贺大姐操心着。“现在我也老了,也帮不上什么忙了。”随着年岁的增长,照顾贺大姐对老陈来说有些力不从心,但他仍坚持,“以后我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吧!”

20多年来,在陈金柱的心里,早已视贺玉兰为自己的亲人。
“我有一个大姐,她的年纪和贺大姐差不多,在我心里她就像是我的大姐。”这么多年铸就的温暖而又难得的邻里情,他们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现已是89岁高龄的贺玉兰,从2018年起,被查出患有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知道她的病情后,陈金柱心里经常惦记的事就是:不知道她今天按时吃药了没有,血压有没有量一量?
这3年多来,每隔一段时间,陈金柱就要去医院给她拿一次降压药。贺玉兰每月退休金3000多元,陈金柱为了替她节省开支,便带着贺玉兰的身份证复印件等相关材料,步履蹒跚来到市医保中心排队,为她办理相关手续,申请了特殊病种。
“原本每个月需要一百多元医药费,现在只需要花几元钱。”贺玉兰老人感激地说。在闲聊中,得知老人又忘了吃降压药,陈金柱的表情立马严肃了起来,把他的贺大姐“教训”了一番,并一再嘱咐她今后一定要记得按时吃药。
“我们这些邻居有什么事要帮忙,老陈总是很热心地帮助大家,以前他可是我们小区的楼栋长,一直干了15年。”从楼上走下来,康丽飞指着面前的一片空地说:“这块区域是老陈‘包干’的,每天早晨,他都拿着扫帚义务将这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到现在已经坚持10多年了。”
人间烟火气,邻里温暖情。在陈金柱的眼中,生活的理想模样,就是有温度的社区与邻里……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随着城市里一幢幢商品住宅楼拔地而起,越来越多城市居民被“裹进”钢筋水泥的“襁褓”中,用冰冷的铁门隔断了毗邻而居的欢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似乎越来越疏远。
邻里和睦是城市文明的一道风景,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建立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白沙街道群二社区在这方面做了积极探索,积极组织开展“邻里节”活动,建立一座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让更多的“近邻”生活处于睦邻友好的氛围中,增强了邻里之间的亲和力、凝聚力,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丽萍)
新媒体编辑:张锡帅 陈依婷(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