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亭廊真不错,既干净又好看还挡阳遮雨。”4月22日早上,几位刚从高岩农贸市场买菜出来的阿婆高兴地坐在亭廊里聊着天。她们纷纷表示,亭廊搭得好,很人性化,为老百姓带来方便。
随着文明城市创建的深入推进,市委、市政府秉持创城为民、创城惠民、创城靠民的理念,下足“绣花”功夫,不断提升文明内涵和城市“颜值”。
亭廊为市民遮阳挡雨
当日上午8时许,来到新市北路与东青岩路交汇处“丁”字路口,在紧挨附小公交站的人行道上,建有长近9米的亭廊。时值上学、上班高峰,等候红绿灯的行人纷纷躲进亭廊下,等候绿灯亮起。待绿灯亮起时,行人有序地通过。

在亭廊入口处,记者遇到在三明八中上班的魏老师。魏老师家住附近,每天都要经过亭廊,她表示几年前就发现有这个亭廊,“以前路过这里都睛天只能嗮太阳,雨天还要淋着雨,有时戴着帽子、撑雨伞也不管用,真是煎熬。现在有了亭廊就好多啦。”路过此地的刘先生也说:“既能为行人遮阳挡雨,还可以进亭小憩,一举多得。不仅看起来比较时尚,还增加城市温馨的味道。”

在此路段执勤的交警小陈表示,以前,由于这里地处学校门口,接送孩子车流量大,高峰期时,市民要过马路,需要经过等好几分钟。以往,在高温天气,不少市民耐不住烈日暴晒,不听劝导,径直走过马路,十分危险。自从路口有亭廊后,不管严寒酷暑,大家在遮阳亭廊下面耐心等待,没有往日烦躁情绪,也极少看到乱穿马路现象,市民出行安全感得到大幅提升,这也是三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个很不错的举措。
在三明二中、梅岭路、市林业局等城区主要路口,各交叉口人行道设有许多亭廊。亭廊,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切实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受到大家普遍赞扬。
亭廊成为“交流驿站”
在市第一医院侧门附近,梅岭路上有一座亭廊,这座亭廊,结构简单,造型优美,由六根方形柱子和玻璃瓦屋顶组成。但与其他地方不一样,两侧摆放四张宽阔靠椅,亭廊右侧用小斜木条加以装饰,上面镶嵌黄色“墨梅· 王冕· 元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字样格外引人注目。廊亭造型简洁新颖,与路旁树木交相呼应,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今,市民真切感受到创城给生活带来可喜变化,支持创城、参与创城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恰巧路过梅岭路的陈大爷,快步前行一段,将烟蒂丢进亭廊旁边垃圾桶。他手拧一袋高血压药,顺便在亭廊椅子上歇息。陈大爷家住附近,他表示,不少老人买药回家路过亭廊时,都会停下来休息片刻。

几位附近社区居民坐在亭子内,有的看报读报,有的谈论热点新闻,有的聊着家常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
今年70多岁的居民老何气喘吁吁地说:“我去医院买药排队排了好久,回来在亭子休息一会儿,顺便和大家聊聊天,挺好的。”
走进东霞社区,道路整洁,广场宽敞,花草怡人,老人们在广场健身跳舞,怡然自得。在绿植环绕的凉亭里,树下长椅上,三三两两的居民围坐在一起,聊天、下棋。陈大爷家住东霞新村,他高兴地说:“以前没有休息场所,每次都得自己搬个凳子到楼下,非常不方便,现在有这方便多了。”
“以前老邻居在小区里见面,站着还没聊上一会儿,太阳当头照,全身汗直流,只好分手回家。现在坐在亭子里,慢慢聊上一整天都行。”76岁的林奶奶坐在亭子里乐呵呵地说。
“现在小区附近有亭廊了,环境也好了,晚上散步多了个去处。”今年81岁的吴大爷兴奋地说:“特别是夏天,吃完晚饭,出来散步或跳广场舞,等回家时才感到疲劳,在廊亭小憩,歇下腿脚,太惬意了。”
“有了这些亭子,大家在此休息聊天,增加了解,也增进邻里之间情感。” 吴大爷乐呵呵地笑着说。
如今,亭廊不仅成为广大市民情感交流的民心工程,更为城市文明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亭廊温暖群众心灵
当日下午5时许,来到三明二中东门附近十几米长的亭廊。不一会儿,许多学生如鸟儿一样“飞”出校门,或骑车、或步行、或赶往公交车站准备回家。公交站附近亭廊迎来客流小高峰,顿时排起长龙。在橙色的亭廊下,学生们或看手机或随意聊天,很是惬意。
“在学校附近人行道上建亭廊,太科学、太合理了,真为政府这便民之举点赞。”身为学生家长的吴阿姨真诚地说。

身穿红色马甲的文明交通志愿者老陈欣慰地说:“以前,每逢雨天,孩子们经常‘人行横道’。尤其是冬季雨天,学生经常忘记带伞,只要车不多、不快,他们就横穿马路。现在,这里有十几米长亭廊,即使学生们没有带雨伞也可以在廊下慢慢等车。”
一位曾被学生“迫停”过的司机接说:“之前,每天这时候,我都特别害怕从这里路过,但偏偏我回家的路要经过这里,虽然我小心再小心,但还是经常会被孩子们“迫停”。如今有了亭廊,学生在自觉等车,不再受日晒雨淋,很人性化。”
据市委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人行道上安装亭廊,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一次尝试,目前仅选择在城市交通繁忙、行人较多路口作为先行试点,不仅可以让出行的市民免受日晒雨淋,而且可以减少停车越线、抢道乱行现象,还可以潜移默化引导大家文明出行,创建畅通、有序、舒适的城市文明环境。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作者 连传芳)
本期编辑:连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