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养在深闺人渐识》

e三明   2020-11-20 10:56:02  三明市文联    阅读

将乐玉华洞.jpg


养在深闺人渐识

肖胜龙   廖梅华

 

将乐,古称“镛州”,公元260年置县,因“邑在将溪之阳,土沃民乐”、“东越王乐野宫在是”,得名“将乐”,又因玉华洞、金华洞、银华洞而称“三华”。三国时蜀之名臣廖立最早到这里定居。东晋干宝《搜神记》名篇“李寄斩蛇”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是闽学鼻祖杨时的故里,“程门立雪”典故家喻户晓。

《将乐县志》大事记第一条记载,西汉初,于天街山麓发现一个大溶洞,其色如熟栗、缜密如玉、熠熠而有光华,取名玉华洞。仿佛将乐历史大事件的序幕,是由玉华洞主导拉开的。

于是,玉华洞这位古典美女穿越时空的烟霞,浸染着镛州古城的水墨,娉娉袅袅地向我们走来……


吾家有女初长成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距今四十万年的远古时代,大自然用强大无匹的伟力、纤巧无比的神工、坚韧无双的耐力,历经数百万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艺术宝库,并将她深深地隐藏在天阶山腹,视几十万年的时光为一瞬,任草生、木长、苔封,秘而不宣。

西汉初年,聪明、智慧的将乐先人悟出了其中的神机,擎起火把,勇敢地跨出了探索溶洞奥秘的步伐,进入这个深邃、神秘、瑰丽、诡奇的世界。在火把亮光的照耀下,玉华美女的面纱被揭开,大自然鬼斧神工创作的件件珍奇和神妙的组合令人深深陶醉。

弹指一挥间,历史的尘埃灰飞烟灭,玉华洞内的水滴像滴漏似的,仍在一滴一滴地滴着,记录着时间,刻录着历史。溪源洞里,“马良神笔”拔节生长,欲成擎天巨柱,“明月落江”浩浩渺渺,若渊然而静者。现任玉华洞管委会童文伟主任告诉我们,岩溶景观成因主要有地质成因、物理成因、化学成因等,玉华洞一直有“源头活水”的滋养,所以溶洞内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仍在继续,洞内的钟乳石还在变白、还在生长。1997年,国家建设部专家考察玉华洞时指出:玉华洞是一个年轻的石灰岩溶洞,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玉华洞山顶的植被保护,在全国是最好的。

美哉,玉华洞!历经千年雨雪风霜,愈加光彩照人、生机蓬勃,宛若冰晶玉洁、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


娇俏可人及倾城

造化钟神秀,玉华洞不仅皮相光滑美如玉,更是骨相奇美及倾城!前洞口,“一扇风”徐徐吹来,夏凉冬暖,颇有洗尽游者的凡尘俗垢、再让你踏入幻若仙境的地下宫殿之意;后洞口,“五更天”似夜将晓,渐进渐亮,忽见一巨石似雄鸡冠,在红灯照耀下,熠熠生辉,若雄鸡报晓,一夜神游至此终结,首尾呼应,浑然天成,此一奇。洞内洞套洞、水环水,藏禾洞、雷公洞、果子洞、黄泥洞、溪源洞、白云洞层层相连又错落有致,倏忽山重水复、幽幽曲径,继而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上可神游广寒宫,在薄雾氤氲中,鸟瞰小桥流水;下可深临龙宫,荡舟暗河,聆听潺潺泉水,此二奇。洞顶,天阶山若一座弥勒大佛抱玉华洞于怀内,山上深绿一派,清新满邑,各种木本和草本植物发育得非常茂盛,与喀斯特本义——裸露的岩石背道而驰,奇石、异树、怪藤、幽径、野桂、古庵、名窟遂成“七巧”,山因洞而扬名,洞依山而生景,两者交相辉映,珠联璧合,形成“山上看石林,地下游古洞”喀斯特地貌立体景观,此三奇。

奇山异水,地杰人灵,这山啊,水啊,记述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一年春天,将乐县令邀请杨时一起去梅花村劝农民早点种田。之后,便去玉华洞游玩。他们在揖仙亭饮酒作诗,杨时写了《与将乐令会饮揖仙亭》和《游玉华洞》。“苍滕秀木绕空庭,叠石层峦拥画屏。混沌凿开幽窍远,巨灵分破两峰青。云藏野色春长在,风入衣襟酒易醒。采玉遗踪无处问,拟投簪绂学仙经。”看来,玉华洞的仙风道骨正合了闽学鼻祖的精神追求,归隐山林,做个“采玉人”。山水无言却有情,道出了先生“理本气化”、“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怪不得古人有云“朱熹乃武夷之面目,杨时乃玉华之肝肺”。如今,《游玉华洞》诗的摩崖石刻尚在洞口,先生的肺腑之言随着“一扇风”徐徐吹来。杨时成了为玉华洞赋诗第一人。一晃数百年,又一个春天,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顶着“鹅掌飞雪”,过藤道岭、游玉华洞、登天阶山、宿明台寺,写下一篇神采飞扬的游记,盛赞:“此洞炫巧争奇,遍布幽奥……”还饶有兴致地记下“村氓市媪,俱曝日提炉”“窟旁有野橘三树,垂实累累”,大概老妇提着火笼晒太阳、方野橘累累无人采令徐公想起了盛世丰年,百姓安居乐业,不觉心旷神怡,赤足飞奔,俨然一个快乐的大小孩!

也许是霞客大师的大力褒奖产生了蝴蝶效应,“炫巧争奇,遍布幽奥”成了玉华洞最美丽的广告。一时,玉华洞名声鹊起,八方辐辏,游客如云。数以千计的游记、诗赋和题刻令玉华洞美名远扬,“闽山第一洞”、“武夷一绝”、“八闽四大景观之一”、“闽北绿三角旅游区的明珠”等美誉纷至沓来,民间还有“不游玉华洞,枉为福建人”的说法。更有明白之士,为玉华洞修志立传,玉华洞最早的洞志是明万历二十年(1952)廖九峰编修,县内仅存的是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县绅廖鹤龄重修的。最具特色的是明成化二十年(1484)将乐水南名士肖慈手绘的溶洞导览图,80余幅洞内景观毛笔画,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先生著文称之为“稀世珍宝”,获“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玉华洞资深导游刘木兰介绍说,这些图很珍贵,得来也非常有趣,当时有一位北京的专家来洞里考察,无意中说起好像在上海吉尼斯总部看到玉华洞的洞内景观画,于是去档案馆找,把这些珍贵的宝贝,重印成书。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玉华洞的盛世容颜怎能仅仅倾城,而不回馈乡梓呢?1992年,为感谢徐霞客的知遇之恩,将乐县在玉华洞前洞口草坪建了国内第一尊徐霞客立式全身青铜塑像。


养在深闺人渐识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玉华洞、国家森林公园天阶山,名门之秀,她生在将乐城郊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梅花井。梅花井村原叫樟树村,因村里有棵大樟树而得名。相传,以前村里缺水干旱,一位私塾先生感恩于村民对他的优待,悄悄告诉村里把大樟树连根拔起,就会有泉水。村民们依先生之言行事,果真,那泉水像一簇簇盛开的梅花从地底下冒出。而先生却因泄露天机,大限已至,留下遗嘱,叫村民好好保护这泉水。村民就在泉水四周用石头彻了一堵墙,修成一中井,取名叫梅花井,这村子也改名叫梅花井。如今,这井依然是一年四季“梅花”盛开,圣水盈盈!

在这口感恩泉的滋润下,村民们形成了一种抱朴守真的生活态度。他们敬畏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玉华洞成了他们的掌上明珠,被细心呵护着。他们自发自觉地关掉村子周围18个石灰窑,不在景区内砍伐、采挖、狩猎。他们把天阶山视为风水林,欢喜地看着梅花鹿寻觅鹿草的影子,狗熊爬树吃板栗留下的爪印,任白鹇悠闲散步、斑羚勇敢攀登。在后洞口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永禁烧攀”。也许正因为村民们自发保护,使得天阶山上树常绿,玉华洞内水长流,古典美女仍在蓬勃发育生长。80多岁的原村长邹德祥给我们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七、八岁时,村里来了一个国民党的大军官,携带金银财宝,还带来一个法师,要在玉华洞后洞口建一座大庙,修一个很大的人口湖,忏悔自己在战争中的罪恶。庙宇要立柱时,马上就要建成的庙宇突然倒塌,法师不久也死了。军官心想:也许这洞有神灵保佑,这里的山水不能破坏。于是,历时数年的工程就停止了。村民邹紫林补充道,我们小时候到后洞口玩耍,经常在庙宇遗址捡到瓦砾、墙根。

1984年,随着旅游业兴起,将乐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发、建设玉华洞景区。玉华洞,这位养在深闺中的女子又多了一份深厚的保护与关爱。自开发以来,始终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建章立制,加强宣传,完善设备,谨慎施工,使人文与自然、原始与现代有机结合,从不“喧宾夺主”,不掠“天工造化之美”。原县旅游事业局局长廖毓辉与我们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在玉华洞开发之初,他们非常忌讳洞内钟乳因长年烟熏火燎而变得黑黝黝的皮肤,想组织人清洗。有回接待一批美国游客,问及缘由,县里人据实相告,不料美国客人却竖起大拇指,赞叹道:“中国人太了不起了,一千多年前就知晓欣赏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而美国的东西有上百年就算文物了。”其时,美国人只知其一。物以稀为贵,同样的钟乳石,比谁大、谁多就单调了。有时,日久天长的人为痕迹也能进化为一种自然造化,就像洞内的摩崖石刻,经千百年雨水、苔藓的漫漶,最终与崖壁溶为一体,自成一景。洞内“黑”钟乳正慢慢变白,经大彩灯一照,流光溢彩,珠光宝气。年轻的保留玉华本色的银河飞瀑、峨嵋泻雪之景,别有一番情趣。

1997年4月11日,时任福建省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玉华洞考察调研乡村建设和生态旅游时指出:将乐资源丰富,尤为突出,有森林资源、旅游资源,玉华洞是全国四大名洞之一。习总书记的话与村民们朴素的环保意识不谋而合,更增添了我们保护玉华洞的信心与决心!


梅花财富倚洞生

玉华洞怀揣着一颗慈母心,和着梅花井的圣水,默默养育着这一方村民。这一方的村民,倚洞而致富。

当地村民、景区工作人员张观金介绍,梅花井村共170多户人家,现在全村7成人外出从事旅游产业,以旅游业为主要收入来源。这还得从玉华洞的开发说起。1984年,将乐县开发、建设玉华洞风景区时,优先安排梅花井的村民在玉华洞景区摄影、开观光车、从事绿化保洁等。久而久之,旅游业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第一个走出玉华洞、放眼全中国的是村民邱兴胜,1988年他第一个承包玉华洞旅游摄影,积累了经验。之后就到全国各地承包溶洞旅游摄影,并带动全村几十户村民到外地搞旅游产业。从摄影、导游到承包景点,再到开发景点滑道、海洋世界等,由服务到管理再到策划逐级递增,经济收入也几何式增长,涌现出了黄春平、张华、高翔等一批致富能手。我们来到村民邹紫林家采访,只见一栋大房子装修得很气派,门口停着两辆小汽车。因为疫情,原本在外的两个儿子和儿媳都还在家中。听说我们要写书,三个小孙女还愉快地合影,说要为玉华洞代言。溶洞文化已深深植入下一代的心里,玉华洞就是她们的骄傲!旅游业带来的丰厚收入似梅花井水汩汩涌出。

镛州古城的大事件,继续由玉华洞主导拉开。景区内的岩仔洞位于梅花井村,离玉华洞口只有百米之遥。洞内出土10万年前的大熊猫、剑齿象等一批动物化石。后来,又在岩仔洞山顶,出土了一具4000年前的较完整少年人骨架。为我国南方古人类的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拓展美好的考古空间。早在1990年代该洞被辟为全省首家“洞穴博物馆”。2019年,岩仔洞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玉华洞景区举办了首届全国自行车手深呼吸骑游大会,三届“将乐嘻游记”等一系列“亲洞、亲绿、亲水、亲氧”活动,打造玉华洞森林康养基地。由4A级景区向5A级景区迈进。天生丽质的玉华洞得到福建省旅游总公司的青睐。2020年,将乐县与其签约成立将乐福旅旅游有限公司,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形成以玉华洞风景名胜区为中心,带动常青湖、杨时文化园、梅花谷、以及周边镇村农家乐的旅游圈,最大限度让玉华女神的光彩焕发,享誉镛州、八闽乃至全国。

当年杨时徐霞客走过的十里藤道岭被命名为“霞客驿道”,即将竣工,联通杨时文化园与玉华洞景区。走在霞客驿道,想着脚下的每一步都是杨时先生和徐霞客大师走过的,身边的花草、树木、石阶、青苔,也都是他们当年所见的,感觉心飘天外,仿佛与之同行。

龟山先生与霞客大师将穿越时空,在玉华洞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