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 《水美土堡群:防御与居住建筑的杰作》

e三明   2020-11-24 15:55:46  三明市文联    阅读

杨涧平.jpg


水美土堡群:防御与居住建筑的杰作 

罗 辉 

 

在距离沙县城7.5公里的凤岗街道水美村,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土堡群,因其位于水美村“岭美乾”盆地,而被称为“水美土堡群”。它由双吉、双兴、双元三座土堡构成,总占地面积约13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372平方米,至今仍延续着传统居住功能。面对这三座依品字型构建的土堡,你将为流传至今的土堡文化、茶文化和儒家文化所折服。

据张氏族谱记载,乾隆三十九年,张志广从安溪县一个叫蓬莱镇岭美村的地方,携四个男孩(大的17岁,小的12岁)四处寻找适合自已发展的地方,最后选定了延平府沙县九都垅东水尾岭美乾这个地方,并举家迁徙前来定居。志广最初以养鸭牧羊谋生,发展到“钟”字辈第三代,转为种植和经营桂花茶叶,并由此发迹,到第四代张洵第,财富累积至极。如果说张家开始种植加工茶叶只是为生计的话,那么后来还拥有“张字”品牌,兼收外销周边茶叶堪称“发家致富”,因此成为一方巨贾,创下不菲家业。正如民间传言,张洵第能够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有偶然更有必然。比如,张家雇佣福州保镖局押运;比如,偶然结识沙溪水匪头目,因而在往返福州沙县的水运船上插一面‘黑龙堂’标识旗,便能一路畅通无阻;比如,后来茶农贪利,将树叶掺杂于茶叶中,让张家信誉受损,生意一落千丈。

古事终究成了故事。现在的三座土堡中,只有两座尚有部分农户居住其中。但作为防御与居住功能同等重要的土堡而言,仍然可以相见当年的极尽奢华与无上荣光,载录着水美张家的一份历史和荣耀。“双吉”“双兴”“双元”三座土堡呈“品”字形分布,形成了三明地区唯一的“聚建”式土堡建筑群。双吉堡,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完工,由张氏洵华、洵第、洵秀、洵章4兄弟共同建设。双兴堡,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咸丰七年(1857年)加建外围堡墙,由洵华诸兄弟的叔叔张钟彩建设。双元堡由以张洵第历时13年,建成于同治元年(1862年)。三座土堡均为张氏所建,后建者的规制均超前者,双兴是双吉的2倍,双元是双兴的1.5倍。可以说,水美土堡群都说水美土堡群是福建地区聚落范围内唯一的土堡聚集建造的例证,也是同一家族不同发展时期土堡建筑递进建造的典型代表,更是地区多元建筑文化(福州、闽中、闽南)的综合体。水美土堡群周边群山环绕,盆地富饶,水土肥沃,是极佳的风水宝地。各堡以其依山、依坡、多级台基构筑为主要特征,防御居住并重为主要特色。双吉堡位于大泷山东北角,属山坡类型土堡,坐北向南偏东15°,内设敬德堂。平面呈前圆后圆(近似椭圆),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 平方米。该堡依托自然地势,经人工修整成5 级台地而建。堡南面对林厝窠,茶管山,岭尾墘,三山形似肥壮的硕猪,拱首摇头走向土堡,象征鸿运来临。背靠高峰的中央山,是强大、稳固的生命源。左处尾厝山似青龙,右处大泷山如猛虎,护卫着土堡的东、西翼,聚气又安详。该堡处在水美盆地、洋面北岸的太阳型山的怀抱中,此处地势在盆地的制高点,视野良好,纵览全境。堡前洋面,由西向东大小相交的田畴,尾厝边是水尾村的水口处,这里苍劲的老松、高大的楠木、长满红叶的枫树守护着全村的好风水。双兴堡,内设致美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咸丰七年(1857 年)加建外围堡墙。位于秋竹林山边,坐南向北偏西5°,南高北低,落差约3 米。属山坡类型土堡。平面呈前方后狐,占地面积4300 平方米,建筑面积5065 平方米。该堡中轴线上由北向南依次建有:堡前土质空坪兼通道,堡前带砖砌金刚墙的踏垛,堡墙护池,堡墙,堡内砖砌空坪、前堂,天井、厢房、正堂、天井及后花台、后坪、后楼兼书院、辅房、护厝、跑马道,三个碉式角楼等组成。堡北、东、西向有多条通道,道下是平缓的西高东低的梯田,至田北边约300 米是一条状阶地,阶边与田边交结处的山水溪流(宽约3 米),由西向东有急有缓地从堡前流淌。阶后是一窄小的山岗,堡南背靠较大面积的水田。堡东南方向有座凤凰形的山,其双翼展翅,凤头冲天,呈现出吉祥如意的景象。东北方向为上吴坑、尾厝、村口。西北是沙县至水尾的村公路。西边山垅里有水田和树林,林边是较低的条弧状半包式山,此山一直延伸至堡的前旱地前,象征玉带缠绕土堡、意喻金玉满堂、其乐融融。双元堡,内设慎修堂,清道光年间始建,同治元年(1862 年)壬戌完工。位于大泷山地的一处山坡边,属山坡类型土堡。坐西向东偏南15°。平面呈前方后弧。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72平方米。双元堡的西面是秋竹林山,西高东低,大有龙首亲昵地伸向该堡之吉祥态势。堡的东面是高大的远山,远山上为石竹寨,该寨微微凸起,好似斜状笔架山,象征紫气东来、文运发达。堡的东南方是南霞乡方向,次山为五重山,宛如五座谷仓,暗喻五谷丰登。南侧远山为罗拔顶山,其状高耸入云,大有冒尖之势、高官厚禄之相。北面中远处的三重山,当地人叫盘龙山,近山形状如一条长案几,意喻水尾村人丁兴旺,香火长燃。距堡门约30 米处的塝上塝下为大片的缓坡梯状水田,梯田北高南低,田南最低的地方一条小山溪沟由北向南流淌。该堡左青龙山,半弧伸向水田近中部,犹如龙舌长伸水田中饮水,右白虎山同样半包之势围护着堡墙和堡前坪。双元堡后靠龟形山,有稳固而长寿之喻。

与其说真是凭借了这好风水,倒不说是儒家文化的长期濡染,成就了水美土堡群的另一种特殊气质。在水美土堡群中穿梭留连,仅书写双元堡围屋门额上的“奠厥攸居”一语,就足够认真玩味,查知典出《尚书·盘庚》,有奠居正位的意思,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刻意用心。在双元堡堂上读“读圣贤书,立修齐志”这样的联句,可见是程朱理学的影响。三堡分设慎修堂(慎厥身修之意)、敬德堂(积德行善之意)、致美堂(渐臻完美之意),那就更是对“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古朴民风的真实写照和不尽追求。沙县人长期承受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使是平头百姓,也懂得“学而优则仕”的道理。他们笃行“家贫子读书”的风尚,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而那些在商道上打拼多年、深谙“读书明理、经邦济世”的商人,他们更熟稔大丈夫“仁中取利、义中求财”的商道精髓,懂得“儒为名高、贾为厚利”的处世哲学。所以,他们设置家塾、私塾、族塾往往不遗余力。水美张氏家族人才辈出,有捐纳从九品3人,贡生5人,太学生、庠生各2人,获取县丞七品、六品功牌、同知五品、捐纳国子监各1人。双元堡主张洵第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岁试,取进沙县学第五名;咸丰四年(1854年),由附加捐贡生;至1859年再由贡生加捐正五品同知衔。因有了功名官爵,也就有了与官家交道的资本,连迁沙老祖宗张志广也得到县令“望重天朝”的题匾。现在走进双元堡,会意外地与“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立脚怕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等联句相对,让人在农耕文化里感悟读书的重要和文化的力量,让人为儒家文化在民间的深刻和乡村的余绪而感叹唏嘘。

走在青山环抱的水美村,双元堡由西向东耸立于斜卧山岗坡地之上。黄土、白石、青砖、黑瓦,厚重坚实的门洞、布局精巧的门扉、硬山式重檐屋顶、气势轩昂的风字形高防火墙,还有那羸弱的袅娜炊烟,那树那水那田畴,无不以一种稍显古旧的意蕴存在。走进土堡,斗拱、梁枋、雀替、石阶、石花架、太师壁、防溅墙、棂花格轩窗,恰如一卷卷古香古色的线装书,无声无息地在眼前舒展,千回百转的回廊,栩栩如生的木雕,房子间透亮的天井,亭子间窄窄的天缝,跑马道细小的罅隙、廊庑上的那曲折了的光线,幽幽暗暗,明明灭灭,氤氲着年代渺远的气息。那些从清代同治年间走来的泥土,部分已经脱离了“三合土”的禁锢(据传,为加强泥土的黏性,建堡时在黄土中掺入红糖水、蛋清和熟糯米浆等物质,俗名三合土),松散开来,宛若游离的精灵在黄昏的光影里漂浮。走进土堡,不难发现其建筑防御的强大功能。西、南、北角楼与跑马道一圈共58个射击孔,7.9米的高墙、2米宽1米深的外墙壕沟、290厘米高350厘米厚的毛石基础,250-100厘米厚的三合土夯墙,东向门洞用坚实的子母石和花岗岩砌置,竟高达3米深至3.75米,数字完全实证了作为防御性建筑的存在,土堡成为生命和财产的避难所。当然,简单地把土堡当成一个的军事设施,那也是片面的,土堡实际上也是一座文化艺术的宝库。从外形建筑来看,三个土堡都呈马蹄形,体现了“外圆内方”、“天圆地方”的文化传统精神内涵。从建筑结构上看处处体现对称的美感。“双吉堡”和“双兴堡”处在一条中轴线上,遥相呼应,两个半圆似合非合,寓意着团团圆圆。堡内建筑飞檐翘角,似展翅欲飞的燕子,远望堡墙上的屋檐,层层叠叠,在这里轻巧与厚重巧妙的结合在一起。那“金”和“土”字形的防火马头墙,既包含主人的内心愿望,又使建筑充满律动的美感。

在沙县水美村因了这土堡被命名为中国传统古村落的时候,沙县水美土堡群又被批准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相信这群充满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的土堡,一定会因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有效落实,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古老魅力和崭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