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诗群创作的五个特征
孙晓娅
刚才灵焚以自家人的身份来谈三明诗群,我则以外人的视角看三明诗群。
收到这本《三明诗群》诗集,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气场。
十年前,我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做的就是研究蔡其矫老师的论文。当时我把这个学生介绍给蔡老师,蔡老师非常高兴,当时就情不自禁地说:“这么漂亮的女孩子来做我的研究,好!”蔡老师有一种非常纯真的状态。后来,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与研究,也是得益于蔡老师的指导。我与三明诗群的缘分,可能就始于这个时期。另一方面,我敬重的前辈谢冕老师和王光明老师都是从福建来的当代诗坛大家,包括孙绍振老师。所以,我对福建地缘诗歌特别是三明诗群,有着先天经验性的好感。
接下来,我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对三明诗群创作的感性的评价。
一是大融合。
阅读完《三明诗群》,感觉这是一部有历史感、有民族感、有地缘性同时还有当下性和现代性的诗集。
印象最深的,就是读作品的时候有一种咫尺方寸之间流露的旷古豪情的气象。三明诗群很多诗人的作品,都有一种鲜明和富有气象的历史情怀,让我非常意外。比如黄泽民、邓跃华、杨振乐等,很多诗有一种立足于当下对历史对现代自觉理性的反思,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写作。
读他们的诗,并不是因为他们气象开阔或者当下性细节的秉持就可以忽略了诗歌的生命。让我感受很深的就是这种生命诗学。
读这本诗集,感受到非常鲜明的集体性写作倾向,这种生命诗学有深度。这样一种诗学倾向,包括历史性、当下性、现代性的融合,使三明诗群美学风格气象多元。
二是穿越时空,地缘性与非地缘性结合。
地缘性很鲜明,大家都理解。非地缘性还要强调它的视野。人类视野、人类情怀,包括可能源于这个地缘的特点所具有的全新视野。福建有很多人出国定居,加上海峡这种地缘性特点,包括台湾和世界这种地域关系,各种因素造就的世界情怀、世界视野、人类视野使得三明诗群的创作从所谓边缘的家园跨出来,不再边缘。踏出固守的版图,就像灵焚的点评,踏出自己的版图,呈现一种走出去、开放的视野,就像特朗斯特罗姆所说:“在我的面前,一扇门打开了,通向更为渺远的世界。”特朗斯特罗姆这句话用在三明诗群的诗歌创作上是非常恰切的。
三明诗群有仰视浩渺太空、在他乡寻找熟悉的名字这样一种超越时空、不受时空约束的诗性写作。这种诗性写作非常可贵的一点就是他们的诗歌浸透着哲理性,直达宇宙万物和生命底蕴。
三是三明诗群有一拨人有一种群体的独特文化个性,就是他们的禅境诗意。
三明诗群完成了禅与诗双向合身的一种旅程,代表诗人如三明诗群领军人物范方,还有少木森、庄伟杰、吴声怡、王向东、张传海等等。在他们的作品中,我感受到宁静、自足、澄明、深邃的禅境。
洛夫谈及范方的时候,称之为忘言的忘年交。我想这种影响不限于范方。这是一个可以进一步探讨或者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的。台湾的禅味诗禅理诗还是很多的。代表诗人像去年去世的周梦蝶先生,还有洛夫等。在国内,也有很多人在写。我非常惊喜在三明诗群看到了这样一批人,见到优秀的禅意诗禅境诗。这样一种自为的创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四是蔡其矫的诗歌精神。
蔡老师的诗歌精神首先是批判精神,批判精神不应该断裂,应该延续;与这种现代性的批判精神比翼齐飞的还有婴孩童心。中国传统特别是道教文化非常强调这种诗性的初心。我觉得蔡其矫包括三明诗群一批诗人都能够体现出这样一种婴孩童心。这是诗歌最为珍贵的。
五是三明诗群很善于从山水天地间抒发生命感受。
《三明诗群》诗集的编排体例非常有特色,体现了三明诗群整体的独特创作境况。
在这本诗集的目录中,每个诗人的名字后面都加上了诗句摘录,这也可看作对诗人个体的点评。它们有一种共性。这个共性可能没有引起他人的关注,就是几乎每一个三明诗群的诗人都喜欢在山水天地间抒发个体生命的感受。比如,“在风中究竟能燃烧多久”“那场雨下得可以做封面了”“和月亮一起裸奔”等等。诗意和生命的一种机变蕴含在自然和山水之间,这是三明诗群最为独特的诗歌美学。
最后,我非常认同灵焚老师刚才的一句话——“这是一个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诗群。”我觉得,三明诗群有很多优秀的文本,有很多优秀的诗人,有非常隐秘的值得挖掘的创作向度。我有一个美好的希冀:我很希望我们三明诗群的诗人能够在未来的写作中进一步建构自己的诗学方向,继续秉持独特美好的或诗性深度的东西。
孙晓娅,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选自三明诗群研创基地丛书《大时空 大心境 大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