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响亮的“三明诗群”还应该更好地推广出去》

e三明   2023-01-12 15:29:09   阅读



未标题-41.jpg


“三明诗群”是一个现代诗地缘美学部落,形成于1984年,由蔡其矫倡导、范方组群,现有成员400余人,以三明市为地缘中心,遍布全球五大洲。诗群以探索中国现代诗先进诗学为己任,以建设繁富强健的现代汉诗为目标,秉承“大时空  大心境  大技巧”美学理念,创作、理论、朗诵、普及,四路并进,其发展经验和艺术特色多次被中国文联总结推广成为三明文艺一个闪亮的集群品牌。2022年11月下旬,福建作家第10期培训班暨2022现实题材创作高研班和三明市文联系统干部培训班暨诗歌创作研修班在沙县区和市委党校举办,《诗刊》主编李少君、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北塔、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汪剑钊等著名诗人分别为两个培训班学员授课。最近,三明市文联就三明诗群相关话题对3位名家进行了专访。


北塔.jpg


北塔,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系世界诗人大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秘书长、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曾受邀赴美国、荷兰等30多个国家参加各类文学、学术活动。已出版诗集《滚石有苔——石头诗选》《巨蟒紧抱街衢——北京诗选》,学术专著《照亮自身的深渊——北塔诗学文选》和译著《八堂课》等约30种,有作品曾被译成英文、德文、蒙古文等10余种外文。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



响亮的“三明诗群”还应该更好地推广出去


笔者:应该说您与三明诗群挺有缘分的。您17岁时就读到了范方先生的《还魂草》,后来认识了林秀美、卢辉等三明诗群诗人。这次在沙县,您又为三明诗群诗人授课,还作了精彩的作品点评。请具体谈谈您与三明诗群的渊源。

北塔:与三明诗群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我与蔡其矫先生的实际交往。早在1980年代,我上中学时,就读过他的作品。1990年代初,我在重庆上研究生的时候,写过有关他的诗歌的赏析文章。我后来到北京,曾经不止一次去东堂子胡同他家拜访他。我喜欢蔡老的写作风格,直抵人心,比如说《祈求》,我觉得这首写于文革末期的诗到今天依然有其现实警示意义。比如这样的内容:“我祈求歌声发自各人胸中/没有谁要制造模式/为所有的音调规定高低。”

与三明诗群的渊源,还可以追溯到我少年时期与范方先生诗歌的偶遇。我上中学的时候,大概是高一,在家乡苏州的盛泽镇(当时是只有5万人口的一个小镇)新华书店里面看到范方的诗集《还魂草》。时间过去已经40年了,我现在依然记得它草绿色的封面,开本小小的,薄薄的,很素雅。我当时对诗歌界和范方老师一无所知。我站在书架前翻开诗集,一首首读,特别喜欢。一个少年对诗歌的修辞不是特别的重视,感受的是直击心灵的文本力量。我买了那本诗集。当年,我可能一年也就买一两本外国著名诗人如拜伦、雪莱的诗集,当代中国诗人诗集则一年也买不了一本,但是我就买了《还魂草》。我想我跟三明诗群的渊源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也是极为特殊的。

我当年喜欢范方的作品是因为觉得其意象丰富,思维辩证——有转折,有起合。比如说他写的《童谣》这首诗非常典型,其思维从生活中来又有提升,意象从空间关系转到时间关系。这种巧妙而合理的时空转换思维一般诗人是达不到的。我觉得范方先生是三明诗群很难超越的一个高度。

后来我又认识了林秀美、罗唐生、林焚、卢辉、巴客等三明诗群诗人,他们的作品我都挺喜欢。林秀美的诗柔中带刚,有清丽的一面,也有内在的精神力量,比较蕴藉。我在我和龚璇主编的汉英双语版《2020中国年度诗选》还曾收入过她的作品。

笔者:在您看来,三明诗群是怎样一个诗群?有哪些特点? 

北塔:三明诗群给我总的印象是:1、年龄梯队比较整齐。从蔡其矫先生1970年代末开始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范方先生1980年代中期自觉倡导创立诗群,后来发扬光大,全国知名。三明诗群历代都有代表诗人都有优秀作品,包括1980年代1990年代也有一些优秀的诗人,像惭江、赖书生等,都有才华,对生活都有比较深的感受和戛戛独造的表达。2、多数三明诗人一般以一种平视的视角,把生活的本来面貌呈现出来,呈现的时候带着一种欣赏的喜悦的爱怜的态度。不像有些地方的诗人对生活持一种反思和批判的姿态。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三明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生活本身(包括美食)比较精美、惬意。当然,我这里主要指的是一直生活在三明或福建的诗人的风格,离开福建的变化比较大,比如林焚先生的。另外,还有些诗人展现出一定的神性思维。3、三明诗人的语言姿态大部分比较温婉温和,不那么凌厉、决绝,他们诗歌生涯中风格的变化也不太大。我觉得这跟当地平和的社会心理文化相关。4、修辞不是那么密集,修辞程度不是那么高,三明诗人的写作模式以直接抒发心灵感受为主。

笔者:请您谈谈对三明(沙县)的印象。 

北塔:我认识了林秀美、罗唐生等三明诗人之后,就一直想来三明看看,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这次有机会来三明看看,满足了我多年的一个愿望。到了三明之后,我感慨:相见恨晚。我所住的北方早已天寒地冻,而三明的冬天还这么温润、温暖、碧绿甚至多彩!

沙县的烟火气特别浓厚,是让人特别喜欢的一个小城。我当然早就知道沙县小吃;但还是没想到有那么多种类的小吃,每一种都很美味,我觉得那些美食轮换着吃,让我吃一生也不会厌倦。让我意外的是,沙县不仅有小吃,还有一些主菜硬菜,甚至山珍。另外,我们还去观赏了水美土堡。这个建筑群绝对可以列入中国最美传统建筑行列,规模宏大,结构整饬,内部的装修装饰和局部的细节设计,包括壁画、雕刻、书法,都非常精美。这个景区值得大力宣传打造。

笔者:您对三明诗群的发展有什么期望?

北塔:美食美景需要美文传扬。我建议用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写沙县小吃,古今中外写美食的诗歌很多。好像还没有谁写沙县小吃写出非常动人的诗歌作品。可以发动一些外地的诗人写,他们初来乍到,更有陌生感,有意外的审美刺激,更能够产生一些特殊的奇妙的灵感,写出配得上那些美食的作品来。

可以考虑编辑出版写沙县小吃的诗歌小册子,将来在做小吃文化宣传时把一些比较精妙的诗句附在图片下面。有些朗朗上口的诗歌作品可以朗诵甚至演唱。这些作品,不仅在当代可以做宣传,将来有可能还会流传下去。水美土堡这样的景观应该用文学的方式去演绎。我希望有更多的当地文学界人士去参与。一方面是整理土堡本有的故事,另一方面可以触发一些灵感,加入想像,创作出相关的作品来。这个算是我对三明诗群的期望,即三明诗群对宣传本地的产品和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应该尽自己的义务。

我的另外一个期望是:三明诗群的诗人应更加注重对生活的反思,然后写的更加深入一些,要抵达内心的深处。我给三明诗群的题词是三句话:“三明诗群早就一鸣惊人,预祝再鸣惊天,祈愿三鸣惊心。”我觉得三明诗群自我意识非常强,从范方老师那个时候就已经有这种自我意识,就是整体自我的凝聚、营造、锻炼、提高和推广。三明诗群到北京、到外地做过推广活动,应该说已经“惊”过人了,许多外省诗人都知道三明诗群。“再鸣惊天”是什么意思呢?更多加强对外交流学习推广,可以考虑把三明诗群的优秀诗作翻译成外文,诗人们找机会出国访问交流,开阔自己的眼界、胸怀,把三明诗群这个文化品牌推到世界各国去。“三鸣惊心”,就回到诗歌本质上来了。我坚持诗歌写作最重要的预期效果还是要打动人心,震撼人心,给人深刻启迪,让人拍案叫绝。




来源:三明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