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家风采 | 林域生

e三明   2023-05-23 11:30:47   阅读

绿笙-1.jpg




林域生,笔名绿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联八届委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七届三明市政协委员,八、九、十届市政协常委,现为三明市作家协会主席,三明市融媒体中心报刊部主任。1991年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作家班学习,先后在报纸、刊物发表散文、小说作品200多万字出版长篇小说《永安笋商》《金沙县》《谢祐》《建莲古事》《三明往事》5部,共计217万字。
2004年11月,散文《由蝉而说》获“第二届‘古风杯’华夏散文大奖赛”特等奖。
2009年3月,短篇小说《一条有远大理想的鱼》获“三明市第二届百花文艺奖”一等奖,并入选《福建文艺创作60年选·短篇小说》。
2012年3月,长篇小说《永安笋商》获“三明市第三届百花文艺奖”一等奖;2014年5月,该小说又获“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三等奖。
2015年3月,长篇小说《金沙县》获“三明市第四届百花文艺奖”一等奖;2015年5月,该小说又被福建省作协列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三部推荐作品之一。
2015年10月,短篇小说《一只生活在高老庄的猪》获“第二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奖”佳作奖。
2017年8月, 中篇小说《真相转述者》获“首届福建省中长篇小说双年榜”入榜作品。2018年5月,该小说被福建省作协推荐为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五部参评作品之一。
2021年6月, 长篇小说《建莲古事》获“第二届福建省中长篇小说双年榜”提名作品。

图片






林域生(绿笙)长篇小说《三明往事》(节选) 





内容简介:

一条河流沉淀的红色记忆

一座城市承载的工业文明历史

一代人抒写的新中国传奇

三明市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两个地级城市之一。

三明人,是融合了红色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由共产党在新中国土地上亲手缔造的一个特殊民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域情结——三明。

昔日三元小县如何变身为三明工业城?这不只是属于三明的一段历史,也是属于福建,属于新中国的一段历史。《三明往事》以战争年代的三元镇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元县,直至演变为三明新兴工业城市这一段辉煌的历史为背景,力图以史诗的架构讲述三明城区红色文化和工业文明历史。




小说节选
……
当1959年1月2日这个历史性时刻随着奔腾不息的沙溪水流走后,一个新的年份挟着火热的时代浪潮降临三明这个中国史无前例的工业基地时,先后有许多工厂从全国各地整体搬迁到三明,历史铭记了它们为三明新兴工业城市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其中,1960年3月,来自上海的三星糖果厂是第一家迁入三明的企业,从它落户三明更名为三明食品厂开始,就给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带来一种来自大都市特有的甜意。当然,对于三十三岁的三星糖果厂党支部副书记陆文龙来说,这艰苦奋斗而来的甜蜜却掺杂着一丝难言的苦涩。
当三明钢铁厂第一炉钢正甜蜜酝酿即将奔涌而出时,与上海市轻工业局食品工业公司和中共上海市卢湾区委工交部领导两次郑重谈话之后,得知为了支援福建前线的建设,上级决定三星糖果厂作为上海支援福建三明工业基地建设的首批企业,必须在1960年上半年整体搬迁三明,刚担任三星糖果厂党支部副书记不久的陆文龙当即表态无条件服从组织决定时,并不知道他和职工们都将面临一种两难的选择。很显然,上级的决定一宣布,工人们的思想就产生了波动。是啊,谁不留恋上海这个繁华都市呢。早有预料的陆文龙和厂长分头做职工的思想工作。
……
因三星糖果厂是上海迁三明的第一家企业,没有迁厂的经验可以借鉴。……更名为三明食品厂的三星糖果厂不仅仅是一个全新的名字,还意味着一穷二白的全新开始,让他暂时腾不出时间。当全厂100多名职工迁驻沙溪河东岸的列东虎头山下的山坡上时,主厂房的基建还没有全部完工,职工宿舍和食堂都没有建好,暂时借住三元城关一幢两层的简易楼房安家,虽然有的房间连门窗都来不及安装,房间不够用,一些职工只能男女混住,中间拉块棉布当隔墙,但好赖算是有了个遮风避雨的住所。现在最让陆文龙头疼的是物资供应与上海相比的差距,在上海时,工人每月的粮食定量是50斤,到三明后降为34斤;食油也从每月12两降到4两;鱼肉供应也少了,蔬菜的品种更少得可怜。一时间,本来就有情绪的职工牢骚满腹。就这样,食堂伙食很难办好,这也成了稳定职工思想的重中之重。
找了几趟上级部门,陆文龙就明白铺展在沙溪两岸的十几万建设大军没有谁过富裕日子,若想改变生活状况,一切只能自力更生。这天,陆文龙和厂长商量后决定根据目前的情况将职工们分为四个组别:基建组负责挖土方,平整场地,用木板和毛竹搭建现在最流行的竹茅棚临时厕所和澡堂;生产组负责机器的维修、保养、安装、调试,争取提前开工;供水组因三明水厂的供水管道还没有通过列东大桥过河,无法给三明食品厂供应自来水,好在依着水源充足的虎头山,靠山吃水,借用当地人的办法用毛竹管一根接一根地把水引到厂区的蓄水池,解决生产和生活用水;被认为不务正业的副业组则由陆文龙亲自带队,上山开荒造田、搭建猪栏,一口气开出20多亩地,种上地瓜和各种蔬菜,还养了10头猪。
……
饴糖是生产糖果的主要原料,以前在上海的三星糖果厂有协作的厂专门配套供应,而三明没有饴糖厂,上海的饴糖又远水解不了近渴。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只能像修建食堂、住房一般自力更生,将几个技术骨干集中起来进行自产饴糖试验,五十多岁的朱师傅承担了这个任务。这对于经验丰富的朱师傅来说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生产饴糖不仅没有做过,而且连看都没有看过,心中没数,但是,自产饴糖是三明食品厂必须迈出的第一步。这个晚上,陆文龙来找在车间挑灯夜战的朱师傅。朱师傅指着向上海松江饴糖厂好不容易要来的一张生产流程图说:“眼下我们的条件不够,暂时只能土法上马,明天就开始试制饴糖。”
……
陆文龙对明天即将开始的饴糖试验有了一种充满信心的期待。然而,失败在意想之中如期而至。当朱师傅用一个小钵头和一块过滤的白布,带领试验组开始走上“土法上马”之路的第一天,制作出来像糨糊一般散发着酸味的东西将所有人的期望熏出挥之不去的酸味。失望的人们散去后,看着沮丧地面对着这失败的“饴糖”,陆文龙有意凑近鼻子用力嗅了一口,微闭双眼似在品味,轻笑说:“嘿,是有些酸,可我闻到其中的甜味了。真的,朱师傅你再仔细闻闻,这是个好开头呢。”
朱师傅无奈一笑说:“陆书记,你别安慰我了,看来光凭一张生产流程图要弄出饴糖还是有很大差距啊。唉。”
在朱师傅一声长叹中,陆文龙思索着说:“是啊,不容易,要试制一样新东西没那么一帆风顺,总归不是一两下就成功的,而是要经过不断的试验。毛主席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可惜上海离得太远,时间也来不及,我们只能自力更生。”
朱师傅面对陆书记的鼓励,原本沉重的脸色有些释然。很显然,出师不利让饴糖试验组的成员都有些灰心丧气,失败的阴影笼罩在大家心头。令陆文龙没想到的是,饴糖试验的道路会那么艰难,这天的失利居然是失败的开始,一次、两次、三次……整整一个月,陆文龙干脆蹲在车间协助试验饴糖,他明白这个时候气可鼓不可泄,他这个书记必须亲临现场,用实际行动来鼓舞士气。作为整个饴糖试验众望所归的朱师傅明显消瘦了,或许是陆文龙不断的鼓励和期盼的目光,一次次的失败反而让性格倔强从不服输的朱师傅憋足了一口气,没日没夜地扑在车间里琢磨饴糖究竟失败在哪个环节。有时候,他趴在桌上对着从上海松江县饴糖厂要来的生产流程图一看就是半天,一个人似乎呆愣了。这天晚上,看着试验组又连轴转加班了两个晚上,陆文龙劝大家都回去睡个好觉。似没听到的朱师傅又陷入痛苦的沉思之中,忽地凑近鼻子嗅着又一次失败的“饴糖”,在陆文龙要上前相劝时,又急速地摊开研究了无数次的饴糖生产流程图,自言自语道:“没错啊,都是按照生产流程一步步来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陆文龙故作轻松地说:“朱师傅,今晚好好睡一觉,明天再说。我看今天生产的饴糖比前几次好多了。哈哈,离成功也就一步之遥了,明天最后攻关一下。”
这时候,朱师傅忽想起什么,说:“陆书记,我想到一件事情。前两天我到城关加工厂去磨麦芽,看到那里做出来的麦芽糖质量很好。咦,对了,这其中是不是与我们生产饴糖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什么?你说麦芽糖和我们饴糖有关系?”
“啊呀,阿拉真是笨死了,头脑这般不开窍!有关系,有大大的关系。对了,我这就去向加工厂的师傅们取取经!”朱师傅眉飞色舞地拔腿就往车间外走。
陆文龙虽然不知道朱师傅突然开窍与生产饴糖有何关系,忙叫人推来两辆自行车,陪着朱师傅一起连夜去城关取经。
……
出乎陆文龙意料,没想到这个晚上的取经是饴糖生产的转折点。此前已摸索出一些经验的朱师傅触类旁通,取经回来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饴糖生产的又一轮试验。这天是三明食品厂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第一批颜色透明,质量完全符合要求的饴糖终于在朱师傅带领的饴糖试验组手上试验成功。此后,经过朱师傅虚心接受生产车间使用者的意见不断改进,最终,三明食品厂自制的饴糖质量甚至超过上海松江县饴糖厂生产的饴糖。
历史记载了这段不平凡的岁月,从上海迁到三明短短五个多月,于1960年8月全面开工投入生产的三明食品厂,陆续推出属于三明的奶油花生糖、大白兔奶糖和鹅牌咖啡茶等30多个品种的糖果、饼干供应市场,不但让三明建设工地的建设者们品尝到三明自产的食品,而且生产的糖果、饼干后来还远销到全国17个省市,并成功打入香港和东南亚市场。
三明人还承载了这么一种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自三明食品厂开始生产糖果后,凡经过厂门口或居住在厂区周围的群众总是免费闻到空气中传来一阵阵饼干和糖果的香甜味。这种香甜味后来成了三明的一个标志,参与三明建设的人回乡时必带的就是三明食品厂生产的糖果、饼干。更有甚者,福州、厦门等地的年轻人结婚办喜事都要远道来三明买喜糖,最受欢迎的奶油花生糖成了三明曾经垄断福建人味觉的一种紧俏商品。
……

(《三明往事》入选2021年度福建省文艺发展专项资金。2021年9月,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47万字)





来源:三明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