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为城市记忆存档

e三明   2024-04-24 10:36:23   阅读

图片




城关记》创作谈(七)


图片






为城市记忆存档


温兆坚

《城关记忆》记录了三明市十一座城关的城市历史记忆,发掘出那些埋藏在灵魂最深处的情感和生活,可谓一本微缩版的城关志。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处安放乡愁记忆的所在,谓之故乡。于许多人而言,城关就是故乡的聚集点。历史人文、老街老巷、古迹名胜、民风民俗、醇淳乡音、兴衰变迁、当代风貌,在作家们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叙述下一一再现,将读者带入了那些充满历史积淀与人文气息的城关之中。这些文学书写不仅是对城关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座城市的画像、对一个时代的缅怀、对一种文化的存档。
我的初中之前是在乡下成长的,但从高中开始直至这近三十年的工作生涯,随着慢慢接触、深入了解建宁地方历史文化,城关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深深的记忆,也可以说才算是逐步认识了建宁、认识了家乡。近几年来,我和当地的作家、文学爱好者等一些同仁,陆续编撰了十余本与建宁历史文化有关的书籍,涵盖历史人文、民风民俗、建莲文化、红色文化、闽学文化等建宁特色文化,共同致力于用文学书写为建宁历史文化存档。这是很好的挖掘曾经过往、留存现在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承。行走在这片古老厚实的土地,爷爷的土地,父亲的土地,我们的土地,这些年也写了一些文字来记录这片土地,《绥安古事》亦在其中。
说实话,撰写这样的文章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实在太难,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作者自已才能体会到。最大的困难是素材的缺乏,文字载体特别是系统资料少。当前,许多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正在逐渐消失、淡忘或边缘化,口碑传承方面能口述人文历史、文化传说、传统民俗的老人也已不多,这些都增加了撰写的难度。在创作《绥安古事》过程中,必然要面对这方面的困难。于是,本着客观、真实的原则,我经过一次又一次深入采风、访问、查找资料,从一段段文字、一块块青石板、一片片残墙断壁,这些散落的符号中逐渐找出一些文化记忆片段,把群体记忆与个体记忆、时空记忆与现实记忆、历史传统与时代变迁这些斑驳复杂的意象融合起来,用心、用力、用情记录着城关的文化基因。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地方历史文化亟需整理、挖掘、书写,就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守护和留住我们的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城关记忆》结集出版,为城市历史文化书写作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城关记忆》这本书中的各位作家,他们满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或回忆过往经历,或挖掘曾经历史,或讲述民俗风情,或探究时代变迁,对栖息之地发现、讴歌、赞美与感激,深刻的人文情怀和社会关切在文字间自然流淌。在丰富的资料和深情的叙述之中,无论是对县城发展脉络的梳理,还是文物古迹名胜的细致描绘,都让人感受到了各个城关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甚至,许多人都可以从这众多记录“城关记忆”的文字中或多或少地找到自己的身影。同时,书中还融入了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人文情感,使得城关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空间。从老街老巷的烟火气息,到传统民俗的传承与创新,再到特色美食的诱人香气,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亲身感受着一地独特的风土人情。一篇篇散文用优美流畅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将城关记忆的点点滴滴都呈现得栩栩如生,既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又充满了形象的体验趣味,让人读来仿若穿越时空,触摸那每一个城关悠久的韵味和魅力。
在书写我自己的“城关记忆”时,我同各位作家一样,怀揣着一颗对历史、对文化的敬畏之心,期望通过书写这些勾连传统与现代、扎根百姓、接地气、有烟火气的文化,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期望通过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对特定地域文化新时代发展的思考与表达,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进而积极参与到文化实践活动中去;期望通过拓展历史叙述和文学书写的向度、广度和深度,为一些读者特别是当地的年轻读者带来些许感悟,从而去了解、去挖掘、去传播我们自己城市的历史文化。
每一个城关的历史人文、文化古迹、民风民俗、历史景观等,无不彰显着这个县悠久的文化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个个传说、史实、民俗,一个个遗存、古迹、文物,甚至一块块砖石、一个个文字,都是历史文化的缩影、城市的灵魂,是古人留下的文化财富,是每一个栖息者的精神家园,需要更多人去发掘、去传承其中蕴含的文化。如何让历史观照现实、重现在人们的眼前?这就需要更多人一起来参与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宣传,并通过语言和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城关记忆》的文学书写是一种深情的回望和深沉的思考,它提醒我们更加珍惜那些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时光和记忆,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好未来的路。


(作者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三明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