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沙县之味》已于近日出版发行。该书由三明市文联、沙县区文联主编,全书精选55篇散文作品,以文学笔触生动展现沙县小吃的原味、记忆中的美味以及人生的百味,书写了沙县小吃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无限可能。
《沙县之味》引起了读者的热议。市文艺院将陆续刊登编者和作者的编创体会、读者的阅读感受。
幸福的传承
邓丹丹
翻开《沙县之味》这本书,被书中各式各样的沙县小吃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所吸引,一道道精致的小吃,生动的笔触令人垂涎欲滴,一个个形象鲜活的人物以及作者细腻的情感令人动容,让人体会到小吃经营背后的不易和艰辛。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沙县人,从小就对扁肉特别钟爱,当看到《儿时的庙门扁肉》一文时,印象尤为深刻。文中详细介绍了庙门扁肉这一繁复的沙县小吃制作工艺。让人不禁感慨,做好一碗地道的扁肉,可真不容易。需要反复醒面、揉搓、压制,才能做出薄如蝉翼、干净透明的面皮。肉馅更是不能含糊,要选用当天宰杀的新鲜猪后腿肉,剔除筋膜肥肉,用木槌反复敲打上千下,才会有筋道爽脆的口感。再加上新鲜猪大骨熬制的汤头,搭配生抽、味精等简单的调味料,现包现煮,撒上葱花,整碗扁肉汤清味醇,由里到外透着一个“鲜”字。尤其是在冬日里的清晨,吃上一碗扁肉,既暖胃又暖身,融化心头上的寒气,开启元气满满的一整天。
每当品尝小吃时,我常常被沙县先民们在小吃制作上的智慧所折服,正如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在序文中对传统工艺的感叹:“一代代老百姓对于自然单纯的热爱、天然的敏锐、纯熟的技法以及基于大量经验的智慧。”沙县小吃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宣传工作者,如何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传播好沙县小吃文化,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
纵观庙门扁肉、佳兰烧麦、南霞牛肉粉、宝珠烧饼等遍布沙县大街小巷的小吃老店,其中不乏夫妻、兄弟、父子,甚至举家传承经营的例子。一道道简单而又朴实的沙县小吃背后,包含的不仅是时光的沉淀、技艺的传承,更多是沙县小吃手艺人精益求精、坚韧打拼精神的传承。千百年来,小吃技艺的心口相传,传递的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责任。
陈发棣校长说“小吃是沙县人的小幸福,也是大产业,更蕴含着国家的大方略。”一碗热气腾腾、地道正宗的沙县小吃,不仅带给人们味蕾上的幸福体验,更能给他乡游子漂泊的心带来满满的幸福感。“扁肉是砖,拌面是钢”,盖起了一幢幢沙县的高楼大厦,也给沙县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沙县小吃不仅带给人们最简单的幸福,也代表着热气腾腾的美好期许,一代又一代沙县人,用他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实际行动创造着属于他们的幸福未来。这幸福的传承,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珍视。
(作者供职于沙县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