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元区
(一) 岩前镇万寿岩
1. 简介
万寿岩遗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距三明市区约 30 公里。万寿岩遗址由船帆洞、灵峰洞、龙井洞等遗址组成,年代横跨 18.5 万年、10 万年、4 万年和 3 万年,出土了近 4000 件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牙齿化石,是闽台两岸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距今 4 万年约 120 平方米的人工石铺地面和排水沟槽等重要遗迹,呈现了古人类为改善自身的居住活动条件而对地面进行的大面积处理,国内罕见,国外少有,对研究早期古人类适应改造生活环境的能力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对末次冰期古人类生存地域和文化演进研究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 2000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全国百项大遗址之一。
万寿岩遗址现场教学点
2. 教学内容
万寿岩遗址现场教学点讲解词
参观点一: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门口圆厅】(观看万寿岩遗址介绍短片)万寿岩遗址由船帆洞、灵峰洞、龙井洞等遗址组成,年代横跨 18.5 万年、10 万年、3-4 万年。出土了 2000 余件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制品和同时期的 1000 余件动物化石,印证了海峡两岸史前文化同根同源的关系,是闽台两岸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其中人工石铺地面更是举世罕见,为远古家园构筑之典范。
2000 年 1 月 1 日,时任福建省代省长习近平同志专门批示: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发现,也是国内罕见的重要史前遗存,必须认真妥善地加以保护。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
【馆内序厅】(讲解习近平总书记 2000 年 1 月批示抢救和保护万寿岩遗址情况)万寿岩遗址于 1999 年秋发现并发掘,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遗址,由船帆洞遗址、灵峰洞遗址、龙井洞遗址等组成,万寿岩洞穴内遗址面积为 1200 平方米,保护范围约 56 万平方米。万寿岩遗址共出土四个文化层。地质时代分别为:中更新世晚期(距今 18-20 万年前)、晚更新世早期(距今 10 万年前)、晚更新世晚期(距今 4 万年前)和晚更新世末期(距今 3 万年前)。各文化层均含有大量远古人类制作的石质工具及伴生哺乳动物化石。遗址出土了各类打制石器800 多件,哺乳动物化石 300 多件,植物孢粉数千个,其中船帆洞内 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铺地面遗迹为国内首次发现。
万寿岩遗址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学术科研价值:一是万寿岩灵峰洞遗址的发现,把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近 20 万年前;二是船帆洞遗址 120 平方米的人工石铺地面在我国为首次发现,在国际上也极为罕见;三是多个洞穴类型遗址集于万寿岩一山,在我国东南地区前所未有,在全国亦不多见;四是四个不同时代文化遗物及与其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跨越十几万年,为研究古气候、古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五是某些石制品(锐棱砸击石片)的制作工艺和类型与台湾发现的锐棱砸击石片和石核相同,为闽台史前文化渊源提供了实物证据。
【批示件】这是习近平同志为万寿岩遗址做的两次批示件。习近平同志在千禧年第一天为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做了 112 字的第一次批示意见,可谓是在“是保?是炸?”的不同声音中一锤定音保护了万寿岩遗址。时隔不到一个月的 1 月 25 日,习近平同志再次为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做了批示。当时他只是代省长,三钢是他的钱袋子啊,在面临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的两难抉择时,他能果断舍弃经济利益而选择保护文物,高瞻远瞩背后是非同一般的政治魄力和勇气,是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情怀。
【馆内展厅各部分讲解】根据万寿岩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过程、考古成果和文化内涵,展厅陈列分为“重大发现”、“沧桑巨变”、“洞天遗珍”、“闽台一脉”和“遗址保护”五个单元。
【万寿岩遗址沙盘模型】根据习近平同志的批示精神,20 年来,市委市政府全力做好万寿岩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不仅升格保护机构,还立法进行保护,三元区积极推进万寿岩文旅融合发展,当地老百姓也一起爱岩、护岩,成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关系的经典案例。
观点二:万寿岩遗址区
【灵峰洞】万寿岩中最高最大的洞穴是灵峰洞,它年代最早,距今 20万年以上,已经被炸去了五分之四,还剩五分之一,当时的洞口就在我们的车边。其左侧就是龙井洞,比较完整,但还没有考古发掘,今后是我们考古关注的重点。
【船帆洞】(文化层)文化层是全面了解古文化遗址内涵最重要的载体,包含有古人类活动的大量信息,是考古分期断代最坚实的依据。古代人工石铺地面之上的文化层剖面,第 1、2 层已不复存在;第 3 层为宋元时期文化层;第 4 层无文化遗物;第 5 层为上文化层,分 5A、5B 两层,出土有大量石制品和化石等遗物;第 6 层分为五个小层(6A-6E),不含遗物;第 7 层为下文化层,出土数百件石制品和少量动物化石。石铺地面即在此层底部。经北京大学碳-14 测年,第 5B 层年代距今约 30000 年,第 7层年代距今约 40000 年。(3 号支洞)3 号支洞为早期发育形成,蜿蜒曲折,向上可与灵峰洞、龙津洞相通。在 3 号支洞中出土有 800 余件哺乳动物化石,种类达 41 种,有斑鹿、野猪、巨貘、东方剑齿象、犀和水牛等。船帆洞下文化层揭露出的遗迹,包括人工石铺地面、踩踏面、凿坑和排水沟槽遗迹,距今 4 万年前:(人工石铺地面遗迹)南北长 22 米、东西宽 4.8-8 米,面积约 120 平方米。根据迹象判断,石铺地面可能存在的范围是南北长 22.4、纵深 9 米,面积约 200 平方米。铺石的石块就地取材,石块岩性以石灰岩砾石为主,其次是砂岩、石英砂岩和脉石英砾石,多数地段砾石直接铺在洞底的钙板层上,排放较平,无方向性,是早期人类有意铺就的。(踩踏面遗迹)位于石铺地面的中部地段,用含石英砂粒的黄绿土铺垫,范围约 6×6 平方米,无铺石,地面较平,土质坚硬,色呈棕红,略低于石铺地面,与周围的铺石地面无明显界线,推测应是当时洞口内侧的中心活动区,由于是土质地面,所以保存了较为硬结的踩踏面。踩踏面西侧,有一巨大坠落石灰岩块,上面有一个凹坑,直径 25 厘米、深 8 厘米、高75 厘米,推测是砸击坚果留下的痕迹。(排水沟槽遗迹)在石铺地面和岩壁交接处有沟槽遗迹。沟槽最初的形成不排除自然力作用的可能,但从北段槽面铺石的人工性质,从沟壁陡直平整的迹象以及沟槽的北端处在洞外进水的夹缝部位看,应该是经过修凿加工为了起排水作用的人工设施。
参观点三:万寿岩遗址保护教育馆
形象墙:“牢记嘱托、守护遗址”
第一部分 最幸运的史前家园
第二部分 久久为功践行嘱托
第三部分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
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莘口镇西际村
1. 简介
西际村现场教学点位于莘口镇东南部,距集镇本点 6 公里,距三明市区 18 公里。西际村作为三元区革命老区之一,也是乡村振兴发展劲头最足的行政村之一。
莘口镇西际村现场教学点
2. 教学内容
莘口镇西际村现场教学点讲解词
一、红色文化方面
西际村现有 6 个村民小组,人口 716 人,党员 33 名,是三元区革命老区村之一,曾是红军情报传递、信息联络、紧急物资输送的重要转运站、中转站,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是“三明实践”“红色三明”的生动篇章。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莘口设有重兵,追捕红军,不时搔扰西际村,村民人人自危。西际村民运送中央苏区急缺的食盐等物资、协助红军追击国民党反动派,为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著名的革命家方方曾在此领导革命斗争,发展党组织,建立苏维埃政权,分田分地,打击土豪,参军参战,建立赤卫队,积极支前。
村里目前保存较好的革命遗址遗迹有:西际村“树德堂”遗址、西际乡党支部和西际乡农会苏维埃旧址、工农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旧址、工农红军物资转运站旧址、红军八角亭伏击战遗址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树德堂”(又名“余氏祠堂”),该祠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曾被革命志士选为物资储备站。
【西际村工农红军物资陈列馆(红军露营地)】1934 年 6 月下旬,红军最后一次进出西际时,200 多名战士就是在该地住宿。近年,在村民的支持下,西际村党支部将此处全部租下,打造成为工农红军西际物资陈列馆。该展示馆主要依托 1933 年起红军三进三出西际村、1996 年习近平同志调研指导为背景,以图片展览、实物陈列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展示红军战士在西际村抗战及生活的实际状况,以及西际村在推动产业、发展振兴之路上的经验。
【西际村余宁助客栈旧址】该处为西际村余宁助、武斗士居住地旧址,该二人在此地因机缘巧合,成为红军地下党,带领当地村民加入革命战斗。二人组建了西际村最早的党支部,余宁助任支部书记,武斗士任副书记。在两人的带动下,西际村人民冒着生命危险向中央苏区运输食盐等物资,开辟出西际的红色交通线。
【西际村工农红军物资转运站旧址(树德堂)】西际村“树德堂”又叫“余氏家祠”,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清朝乾隆年间重修过一次。该建筑坐南朝北,为单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 1400 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000 平方米。1991 年,被三明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家祠除了是供奉祖先的场所,还在抗战过程中作为工农红军物资采购站,是红军存放食盐等重要物资的转运站和中转站,自 1933 年起,红军三进三出西际村,西际村党支部、农会的党员带领村民从大田、泉州、厦门等地购买食盐等物资,临时存放在“树德堂”中,等达到一定数量后,再通过溪口渡口,送往中央苏区,为红军军事斗争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二、产业发展方面
1996 年 5 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西际村调研,指导当地果农全面铺开高位嫁接技术,西际村牢记习总书记嘱托,积极发展蜜桔种植产业,为乡村产业振兴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西际蜜桔上市时间从原来的 11 月提前到 9 月,品质也远胜于其他地区产品。同时,西际村充分发挥支部引领作用,搭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协会为纽带、果园为根本,将柑橘园已从原来的 900 亩扩大到 5600 亩,年产柑橘两千万斤。村党支部在坚持抓好果园品种更新改造、不断扩大果园面积的同时,成立西际村柑桔协会,以及西际红土地新果蔬合作社和三元区西际蜜桔黄泥山专业合作社,组织 30 多人成立营销队伍,建设 300 多平方米功能齐全的水果交易市场,销往全国二十几个大、中城市,年销售金额达 4000 余万元,果农人均年收入达 5.5 万余元。2020 年,“西际蜜桔”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三)东霞社区 “ 六联六建 ”
1. 简介
东霞社区地处三明市区南部,占地面积 4.6 平方公里,于 2002 年 8 月由原富明居委会和东霞居委会整合而成,共有社区干部 6 人。辖区企事业单位 10 个(其中驻军部队 1 个),楼幢 60 幢,常住户 2837 户 3308 人,外来暂住人口 1526 人。社区设二级党委 1个,下辖党支部 3 个,党员 118 名。东霞社区既是“六联六建”的发源地,也是典型的老旧小区。以“五在社区”为载体,对小区进行了改造提升,社区党校,推动“传统教学”向“开放模式”转变。深入开展六联六建,依托“一党委三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打好“五张牌”,与驻区单位开展以“六联六建”为内容的共建共促,组织成立红色近邻服务队、双拥志愿服务队、元姐姐巾帼宣讲队、夕阳红文艺宣传队等各支服务队伍。四点半学校,是对孩子四点半下课后的课外辅导志愿服务,举办书法、绘画、音乐等内容的讲座、展览等,丰富孩子课外生活,实现大手拉小手、健康伴成长。
东霞新村现场教学点
2. 教学内容
东霞社区现场教学点讲解词
富兴堡街道是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共建活动的起源地,在当时通过共建,有效地解决了辖区群众急待解决而政府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有力促进了辖区思想政治、社会治安、市民教育等工作,区域共建成效初显。市委及时总结经验并在市区全面推开以“六联六建”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共建活动。当时李瑞环、丁关根等中央领导先后对共建工作开展调研并评价“好在共建、贵在坚持、重在建设”。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满意在三明”创建主题,深化拓展“六联六建”活动,今天所在的 80 年代老旧社区——东霞社区,就是一个缩影。
【东霞双修对比图】习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8 年,我们积极抢抓“南部新城”开发建设和“城市双修”的有利契机,投入 800 多万元,对东霞这个老旧社区进行了改造提升,居民享受到了下楼就进公园、出门就到超市的“十分钟”便民生活圈,大大的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个项目之所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得益于我们秉着“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原则,坚决不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志愿展板】东霞社区2006年9月率先在全市成立了志愿者服务机构,2010 年被确定为全国社区志愿服务联络点。东霞社区文明实践中心建成以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文明思想,社区文明实践站目前有红色近邻服务队、元姐姐巾帼宣讲队、双拥志愿服务队、爱心敲敲门帮扶队、夕阳红文艺宣传队等 5 支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服务队伍 357人,以“社校牵手、军民共建”为抓手,通过定期开展“邻里守望、每周一歌、爱心敲敲门”等志愿服务活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街道现有全国道德模范陈桂兰、全国助人为乐好人林美珍、福建省最美志愿者李先声等等。
【“红色步道”】把精神文明教育同社区党员思想教育结合起来,通过 50 米的文化长廊介绍党的光辉历程、党员风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积极打造东霞小区“红色氧吧”。
【“初心广场”】富兴堡街道作为精神文明“六联六建”的发祥地,“六联六建”的观念已经刻入到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血液中,一举一动、一物一景均留有精神文明的痕迹。东霞新村就是最好的体现,这里的房屋、道路都是以“五讲四美三热爱”“满意在三明”“六联六建”为基础元素进行命名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我们命名这个广场为“初心广场”,同时,结合红色文化,我们将广场打造成党员群众学习和活动阵地,探索建立开放式“社区党校”,利用大型 LED 屏,每天定时播放新闻联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不定期播放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身边先进典型人物,大力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共同上好社区“党课”。社区文明实践站的文艺宣传服务队目前共有舞蹈、合唱、书法、绘画等各类文艺队伍 8 支,定期开展“我们的节日”“和谐风邻里情”等活动。
【“六联六建”墙】为彻底解决“三多”现象(公共卫生死角多、公益事业扯皮多、部门之间纠纷多),1986 年,富兴堡街道牵头成立了“区域性精神文明共建委员会”,实践条块结合共建的路子,使得区域内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1989 年,三明市委市政府总结富兴堡街道经验,形成了以“六联六建”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共建内涵。1987 年 12 月,全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交流会在三明市召开,以富兴堡街道为代表的“六联六建”创建经验在全国推广。1990 年 2 月,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到三明视察时,对“六联六建”给予充分肯定,并题词:“好在共建、贵在坚持”。1991 年、1993 年乔石、丁关根等中央领导也先后到三明视察,并提出了“重在建设”的新要求。
【“敬德亭”】在敬德亭内,针对东霞新村老人多的特点,以关爱老人为主题,充分挖掘新村敬老“微故事”,传递“敬老孝老”正能量。同时,还在这里创办了“每周一歌”学习班,组织居民传唱红歌,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家风家训园”】以家风家训为主题,“孝、勤、礼、谦、仁、俭”为元素,融入社区共建单位东霞小学校园童谣等内容,让孩子沐浴家风学习经典,弘扬传统美德,传播优秀家风文化。东霞小学自 2005 年以来,以“唱响校园童谣、传承文化经典”作为学校德育特色创建项目,十几年持之以恒组织开展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学校现有师生自编童谣 1000 余首,已编印校园童谣专辑 8 个,校园童谣小报 37 期,校园童谣歌曲 1 册,校园童谣校本教材 2 册,家庭教育童谣 1 册;师生童谣作品在国家、省、市各级比赛中嘉奖 33 人次,在省市书报发表 159 首。
【“四点半”学校】这个小区周边有一个东霞幼儿园和一个东霞小学,小区有一个特点就是老人多、孩子多,孩子放学早,家长还未下班,大部分是由老人在带,老人带孩子常常都是任由孩子在家看电视、玩手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此,在那里我们开设了一个“四点半学校”,积极与三明学院和辖区各中小学开展共建活动,引导大学生和老师积极参与到对孩子四点半下课后的课外辅导的志愿服务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