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高林密,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在区内生活着140多种蝴蝶,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的金斑喙凤蝶。蝴蝶被称为“飞舞的花朵”。它们大多活跃于春夏之季,今天带领大家走进天宝岩保护区蝴蝶“姑娘”的美丽世界,欣赏它们的绚丽身影。

麝凤蝶:
翅展110~130mm,身躯呈红色,空中飞舞时其尾部展开,飞行缓慢。雄蝶常围绕大树盘旋飞翔,雌蝶则多在花间飞行,舒展大方,有大家闺秀的灵动气息。雄蝶后翅,4~5室有白斑,2~4室外缘及尾突端,有红色斑纹。尾突呈弯匙状。雌蝶斑纹和雄蝶相似,雌体形较大,前后翅较圆钝。分布于中国南部、中部至秦岭及越南、缅甸、泰国、印度等国。

玉斑凤蝶:
大型种类,雌雄同形,体翅皆黑色,后翅正面中室外有3个并列的白色斑,亚外缘有1列模糊的新月形红色斑,有尾突1根;后翅反面亚外缘有1列醒目的新月形红斑,臀角处有圆形红色斑1~2个;雌蝶颜色浅褐色。
雄蝶后翅正面具4个白色或淡黄色的大白斑列;前翅反面臀角具蓝色斑;后翅反面大白斑后面还有小黄斑。雌蝶翅斑比雄蝶翅更清晰、粗大。寄主为芸香科植物的柑橘属、爪哇双面刺、食茱萸(樗叶花椒)、飞龙血掌、楝叶吴茱萸(贼仔树)等。主要分布于江西、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及泰国、缅甸、不丹、尼泊尔、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
蓝凤蝶:
翅展95~120mm,翅黑色,有靛蓝色天鹅绒光泽。雄蝶后翅正面前缘有黄白色斑纹,臀角有外围红环的黑斑;后翅反面外缘有几个弧形红斑,臀角具3个红斑。雌蝶后翅正面臀角外围有带红环的黑斑1个及弧形红斑1个;后翅反面与雄蝶同。该种蝶类在南方分旱季型和湿季型,前者体型较小,后者体型较大。中国除台湾产少数有尾型外,其余多为无尾型。常活动于林间开阔地,喜欢访花,雄蝶喜欢吸水,飞行较迅速,路线不规则。国内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及陕西、河南、山东、西藏等。国外分布于印度、尼泊尔、日本等国。
碧凤蝶:
前翅长52~60 mm,翅底色为黑色,布有蓝色及绿色亮鳞,蓝色亮鳞多集中在后翅前缘,后翅具尾突,为此种凤蝶之特征。雌雄两蝶颜色及斑纹几乎相同,雄蝶前翅亚外缘区、外中区、中区下部有4~5个梭形亮鳞区,雌蝶后翅外缘之橙红色新月纹较雄虫稍微发达一些。1777年Cramer据我国东北地区标本定名。寄主:柑橘、花椒、黄菠萝等。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北部、印度等地。
中型凤蝶,躯体黑褐色,散布绿色亮鳞。后翅M3脉端有一明显叶状尾突。翅背面底色黑褐色,密布亮鳞,后翅前侧有一枚蓝绿色亮斑,与后翅中央之绿色亮线连接。雄蝶前翅背面后侧有褐色绒毛状性标。巴黎翠凤蝶的中文命名并不是来源于其模式标本采自巴黎(其模式标本采自中国),而是由于其后翅有一块翠蓝色或翠绿色的斑,欧洲人称“翠绿”为巴黎翠,所以巴黎翠是其特征色。
碎斑青凤蝶:
翅展65~75 mm,体背面黑色,具绿毛,腹面淡白色。翅黑褐色,斑纹淡绿色或浅黄色;前翅中室有5个斑纹排成1列;亚顶角有2个斑点;亚外缘区有1列小斑;中区有1列斑从前缘伸到后缘,从前到后除第2斑外逐斑递长,最后一斑最长。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地。
宽带青凤蝶:
翅展75~85 mm,翅黑褐色,前翅有一列青绿色斑组成的横带,从翅顶角斜至中部,并且延续至后翅,使前翅与后翅正面形成一条青斑带。后翅外缘波状,有尾突,且很长。寄主:大叶楠、香楠、红楠等。分布于喜马拉雅、中国华东、华南、华西及中南半岛北部、苏门答腊、台湾本岛北部中低海拔山区。
艳妇斑粉蝶:
个体较小,翅展一般小于80mm,雄蝶后翅正面臀角黄色斑比较完整,一直延伸到臀角的翅缘处,反面中室斑小,r2室中域斑也较小。食性:花粉、花蜜、植物汁液。
飞龙粉蝶:
喜欢访花,飞行极迅速,活动于林缘开阔地。幼虫取食钟萼木科的百乐树等。白色种类,无红色或黄色斑。前翅三角形;因R4脉消失或极不明显,脉纹10条;M1脉不从中端顶角分出,M2脉从中室端脉上生出。后翅Sc+R1脉长超过中室末端,反面无云状斑。雌蝶前翅基部至外缘中部横贯一道黑色宽纹。分布于湖北、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深山黛眼蝶:
后翅反面仅有内外两条深色中线,外线在近前缘的眼斑附近并不强烈内曲,第6室内的眼斑仅略大于第2室的眼斑。前翅反面仅第3~5室内有清晰的眼斑。雄蝶前翅反面的中带为浅色的晕带,在第1~3室不明显,在第4室以上明显,指向前翘的后角。雌蝶前翅正反面有白色宽带。多在林间活动。分布于华东、华南、西藏东南部、云南、台湾。
曲纹黛眼蝶:
展翅宽55~ 60 mm,雄蝶翅膀表面黑褐色无斑纹,翅腹面颜色较浅,雌蝶前翅表面具白色斜带,翅腹面的斜带亦较雄蝶明显。生活于低中海拔山区,常出现林荫处,成虫全年可见。翅顶角有2个小白斑。翅反面除具备正面斑纹外,前翅有多个眼状斑;后翅有淡色波曲的内线、中线、外线及缘线,亚缘有6个眼状纹。
连纹黛眼蝶:
雌蝶翅展约68mm,成虫不访花,喜欢吸树汁。飞行路线多变,常活动于林缘。国内分布区域:华东、华南、中南。
黑斑荫眼蝶:
前后翅正面有淡色斑和黑色斑,有明显中端斑。但翅色较暗,近黑色,无黄斑。中室端有一个白色斑。后翅外缘M3脉处突出小,臀角不成角度;后翅有明显的眼状纹,反面臀区基部有环状纹。分布于四川等地。
豹眼蝶:
个体大且翅面遍布豹纹。是近年来由日本人发现并命名的新属新种。原记载仅产于海南,后来在广东、广西及福建都有发现。前足退化,毛刷状,折在胸下不能行走,无爪。一般仅在较原始的林中见到,较为警觉,雨天停在树上。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平顶眉眼蝶:
翅褐色,前翅顶角平截,正面除cu1有一个大眼斑外,近顶角有小眼斑,无黄白色横带。后翅外缘M3脉处及臀角成直角,反面第一、第四、第五个眼斑最大。分春型、中间型、夏型,翅反面斑纹各不一样。雄蝶前翅反面2A脉上性斑小,褐色;后翅正面前缘性斑延到R5脉基部,灰白色或暗褐色,中室基部长毛束灰白色。分布遍及东南亚,中国分布于福建、江西、台湾、广东、广西、海南、云南。
翅表深蓝色,有光泽,雌性明显较大。前翅外缘有 1 列小白点,亚外缘线和外横线由相互套叠的“<”纹构成,中带的白纹上方长形,下方为点状,中室有蓝白纹;后翅外缘有 1 列白点,亚外缘有 1 列“<”形白纹,翅内侧还布有星点状蓝白点。翅里黑色,斑纹同翅表。寄主:多花泡花树。主要分布在浙江、陕西、云南、广东、福建、江西、台湾、香港等省区;印度北部到日本,马来西亚到菲律宾均有分布。
斐豹蛱蝶:
体型中等,雌雄异形,阔约80~98 mm,色彩艳丽,喜飞翔于鲜花丛中。前翅膀表面呈橙黄色,后翅膀表面则呈淡黄色。前翅膀表面翅室有短的横纹,内侧布满阔圆点,外缘弯曲;后翅膀上有隐密的窄纹,同样有圆斑点向外伸延。头部、胸部及腹部呈黄褐色,但底部则呈淡赭色。我国福建、浙江、云南等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朝鲜、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亚洲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及非洲北部地区也有分布。
青豹蛱蝶:
雌雄异形,雄蝶翅橙黄色,前翅Cu1、Cu2、2A脉上各有1个黑色性标,前缘中室外侧有1个。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陕西、河南、浙江、福建、广西;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蒙古、俄罗斯。
阿环蛱蝶:
翅正面黑色,斑纹黄色。前翅纵条与室侧条愈合不完整,前缘愈合处有缺刻,上外带r5室斑的侧下角有1个长的尖尾突。后翅中带与外带约等宽。主要分布于印度、泰国、中国(四川、云南、浙江等)。

枯叶蛱蝶:
大型蝴蝶,以前后翅相叠其翅形及斑纹似枯叶而著称。前后翅均略呈半椭圆形,翅顶长出一尖突斜向外侧,后翅后缘与外缘间延伸出一向后的尖突。翅的背面闪深蓝色、紫蓝色或淡蓝色光泽,依季节不同而异。翅的腹面呈枯叶色,静息时从前翅顶角到后翅臀角处有1条深褐色的横线,加上几条斜线,酷似叶脉;其色彩变化多,黄褐色、褐色、红褐色均有。成虫常栖息在湿润繁茂雨林里的灌木丛中和河床两岸,亦栖息于潮湿的阔叶林中,是典型的食腐蝶类。极善飞行,飞翔高度高而敏捷快速,翅膀可以抵御密度较大的森林中的降雨和湿气。分布于中国、印度、日本、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
美眼蛱蝶:
雄蝶翅展约54mm,翅橙红色,前后翅外缘各有3条黑褐色波状线,翅面各有2个眼斑,前翅眼斑上小下大,后翅眼斑上大下小。前翅前缘褐色,有4个肾形斑,其中基部肾形斑中空,端部1肾形斑与小眼斑相连。该种分夏型和秋型:夏型翅缘较整齐,反面眼斑明显;秋型翅缘有突起,反面呈枯叶状。除西北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日本及东南亚。
小型蝶类,翅背底色为黑色,其上有黄色斑块。成蝶停栖时,黄色斑块会呈三条线状,故又称为黄三线蝶。此蝶全年可见,为多世代蝶种,成蝶好访白色系花,雄蝶具领域行为,并喜于湿地吸水。此蝶分布在平地至海拔2000米山区,以荨麻科之青苎麻、水麻等为寄主植物。
体长16~26mm,翅展53~70mm,翅橙黄色或褐色,外缘有宽的黑色带,黑色带外缘锯齿形,翅脉纹黄褐色或褐色,前翅常有黑色斑纹。外缘具黄色斑7~9个,后翅外缘生灰褐色锯齿状纹并具三角形棕黄色斑8个。分布在华中、华东、华南、西南。

雌雄异形,雌蝶翅正面黑色,斑纹土黄色,中室内的眉纹扩散,雄蝶正面赭黄色,翅面各有3条黑色波状斜纹,在后翅特别明显。前翅中室中部和端部各有1个黑色圈。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南、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四川、陕西。
雄蝶前翅黑褐色,由前缘中部至后角有1条淡黄色带。亚外缘细条模糊,顶角有3个小白点三角排列;后翅棕褐色,亚外缘有6个黑斑,排成1列,斑端有小白点。雌蝶翅面斜带淡青色,亚外缘细条明显,其顶部有2个白点。后翅斑列和雄蝶一样。

翅展37~45mm,雌雄异形。翅白色,雄蝶前翅外缘直,雌蝶前翅外缘呈圆弧状。成虫喜欢栖息于深山大沟和阴湿的山谷中。喜在阳光下活动,飞翔迅速,但飞行不远。休息时四翅半张开。分布于四川、云南及缅甸、越南等。
来源:永安市融媒体中心、永安天宝岩管理局
新媒体编辑:张锡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