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70多年前沙县,学生在合影!珍贵文物,再现沙县师范教育之光

e三明   2020-09-04 23:02:36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阅读

沙县,“因沙丘以为名”,旧时县城水南有一片金沙滩。1945年12月,冬阳煦暖,金沙滩上定格了两张学生集体合影,江对岸县城屋舍连排,岸边停满了小木船。

林森学校(闽侯师范)学生别沙留影。

南平女子师范学生合影。

这两张照片分别是抗战时期迁到沙县的南平女子师范、林森学校(闽侯师范)的学生合影,那时抗日战争刚胜利。


今年是抗战胜利75周年,沙县收藏家江剑飞向记者展示了一批沙县藏家收集的老照片、书籍、信函、毕业纪念章,与抗战时在沙县的几所师范学校有关。

抗日战争时期,多所师范学校迁到沙县,在敌机轰炸、生活困苦中坚持办学,培养人才,为福建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循着散落的史料,记者对这段历史做了一番探寻。




三所师范迁到沙县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1938年5月,厦门沦陷,福州遭日机轰炸,省会内迁永安,此后一些文教卫生机构迁到沙县,其中有顺昌师范、闽侯师范。


顺昌师范

全名“省立顺昌师范简易学校”,1937年由沙县人、国立暨南大学毕业生严格创办,是南平专区的师范学校,招收南平专区各县学生。办学伊始条件艰难,师资紧缺,8名教师,一个班50名男生,借古庙祠堂栖身办学。1939年,学校扩大成5个班230名学生。因顺昌交通不便,学生就学困难,当年迁到沙县,改名省立沙县国民师范,设于离县城5公里的琅口镇。只办了一个学期,就改为简易师范。1942年添立高中师范科,改为省立沙县师范,设有高中师范科(收初中毕业生3年毕业),简师本科(收高小毕业生4年毕业),学生400余人,1944年严格调任省教育厅督学。抗战胜利后,沙县师范迁入城内兴国寺(在文庙路,省立高级中学、沙县一中原址)。解放后迁去南平,改名为南平师范,现为南平高级中学。


省立闽侯师范

原迁闽清,1941年迁到沙县夏茂,因受大刀会威胁,迁到县城西门外上考棚,称为林森学校,设10多个班。学生系闽侯专区各县保送入学,沙县籍学生很少。抗战胜利后迁回闽侯。


南平女子师范

《三明市志》载“民国37年(1948年)初,南平女子师范学校并入沙县师范学校”。今年94岁的沙县退休老教师邓盛鑫,1943年至1947年在沙县师范就读。他记得,1945年,抗战快胜利时,南平女子师范学校搬来沙县,在西门(旧火车站处)办学。

省立沙县师范信函

江剑飞收集的藏品中有当年沙县师范师生的信函、名片等,从信函中可知,当时师生往来于顺昌、将乐、古田等地。

邓仰清先生是邓盛鑫先生的弟弟,今年93岁,也是沙县师范毕业生,1944年至1948年在校就读。他说,当年沙县师范招收南平专区的学生,有永安、顺昌、尤溪、大田等地来的,那时沙县籍的学生不多,前后届仅10多人,毕业后大多在沙县任教。过去他们经常聚会,现在只剩下3人,除了邓氏兄弟,还有林素兰女士健在。

据史料,民国34年(1945年)春,省立沙县师范在泰宁设分校,与泰宁县立初中合并办学,设普师、简师两班,学生60余人。1947年春并入沙县总校。泰宁分校原址,就是现在的泰宁一中。


多部著作行销全国

当年,沙县师范不仅自己办学,还大力支持地方办学。1943年,省政府下令“各县普遍设立一所初级中学”。沙县组织复办沙县初级中学,聘严格为助理,7月兼任校长。沙县初中,校舍原在汀州会馆(现城一小学校门口对面的城关粮站)。1947年2月,改定于陈了斋祠堂(现城一小学内)。1951年9月,沙县初级中学迁至文庙路(原沙县一中)。

image.png

省立沙县师范教师著作

当时,沙县师范教师还编著书籍用于教学。1941年,沙县师范教师陈位烨创办教育图书出版社(社址在沙县中山路),自设小型印刷厂。他编著《农村经济及合作》《中心及国民学校教师应用文》《注音符号教本》《国文选集》《本国史》等多部著作,分别作为“省立沙师丛书”“省立沙师辅导丛书”由沙师消费合作社出版发行。《中心及国民学校教师应用文》一书由严格作序, 1941年12月出版,此后多次修订再版,抗战胜利后书名改为《应用文》,由教育图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畅销全国各地,到1947年7月修订12版。教育图书出版社约请教育界人士按照课程标准编写师范学校用书、小学教学参考书和《大学丛书》等30余种,颇受欢迎。1945年秋出版社迁福州,1948年停业。

省立沙县师范校长严格为《应用文》一书作序。



红色历史,史籍见证

抗战时期,条件非常艰苦,师范学校师生一面怀着报效祖国,服务山乡的赤诚之心,刻苦学习,磨炼自己;一面积极投入宣传发动抗日,唤起民众的抗日意识。在顺昌时,“每日清晨歌咏队上街,唱抗战歌曲、呼抗日口号、演抗战短剧,宣传足迹遍及全县”。迁到沙县琅口后,师生们继续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在中共闽江工委沙县工委书记孟琇焘等人领导下,沙县师范等各校师生和各种团体的抗日宣传队、歌咏队、演讲团等上街宣传、演讲,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为前方战士开展募捐、义演活动。学校语文科教师蔡金耀(莆田人),教学之余,担任地下党主办的《总动员》三日刊社长,宣传抗日救国。

解放战争时期,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学校师生开展学运,加入全国“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运动。1946年6月,共产党人徐仁忠(闽侯县人,1927~1948年),由中共闽江工委派遣到沙县师范学校,以续读为名开展革命活动,在沙县建立党的地下联络站, 接待和掩护过往干部。还利用哥哥在邮局工作之便,为党组织传递进步书刊及党内秘密文件、情报等。他在沙县师范发展了林伦榕等人入党,成立了沙县师范党小组,林伦榕任组长。1947年6月,城工部党员何有礼在位于兴国寺的沙县师范附属小学(今沙县城二小学)建立了党支部,支部书记陈铁生。

据老同志黄维泉回忆,1946年下半年,他来到沙县涌溪,以代课教员身份发展地下党组织。城工部沙县工委书记傅孙焕通过沙县师范地下党支部,找到他,他们一道在沙县、三元及南平一带发展组织、建立秘密联络站,为闽西北游击队输送人才,一批沙师学生加入游击队。1948年4月因受“城工部事件”牵连,傅孙焕、徐仁忠、任祖光、吴启江等被误杀,蒙难的还有10多名参加游击队的沙县师范学生。1956年,中共中央重新审理“城工部事件”后,为被错杀的同志平反,这些罹难者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为闽西北培育园丁

当年沙县(顺昌)师范集中了一批教育界的开拓者,他们为国育才,为民族解放作出了贡献。陈祖顼(1907~1976年),尤溪人,1949年春担任尤溪初级中学(今尤溪一中)校长,参与尤溪县和平解放。他从事教学工作45年,1976年10月病故。

蔡金耀1942年回到莆田任教。1948年起,主动为地下党联络站提供消息,为莆田革命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沙县师范毕业生林伦榕参与三元解放,曾将三元地下党取得的三元县六乡地图,送往沙县交给解放军,为武装进军解放三元做了准备。

省立沙县简易师范毕业纪念章

从1937年至1949年,沙县师范校址几度迁移,校名数次变更,师生们辗转流离,筚路蓝缕,但他们坚持与反动派斗争,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到1949年,学校共有教职工50多人, 14个班,学生480多名,共培养了964名农村小学教育师资,为南平、三明基础教育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1947年,省立沙县师范在沙校友合影。(沙县档案馆图)

光阴荏苒,老照片、书籍、信函已然泛黄、蛀蚀,沙县水南的金沙滩已变成了公园、防洪堤和国道,但抗战年代的沙县师范教育如同一座文化丰碑,永远镌刻在史册中。如今,江剑飞把部分沙县师范藏品交由沙县博物馆收藏,让人们牢记这段历史,记住那些国难岁月的园丁……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长达 文/图)
新媒体编辑: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