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姜茶、牛轧糖……老三明人一定知道的旧品牌!这几样东西你都吃过吗?

e三明   2020-09-14 22:08:06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阅读

童年的记忆,

好像在成年后格外清晰,

有时候一种味道、

一种包装,

便可以唤起回忆,

你记忆里童年的味道

又是什么呢?


在老三明,

人们最常吃、最爱买的月饼,

一定是三明市食品厂出品的

广式月饼了。


△图中河对岸的建筑是80年代初期的三明市食品厂,2000年高岩社区在这里动工兴建。


三明市食品厂

前身是上海三星糖果厂,

专门生产各类糖果和糕点,

其中鹅牌咖啡茶、

鹅牌桔子粉、三星牌花生蛋白糖

畅销全国各地。



△60年代三明市食品厂工人正在制作月饼


1960年3月,为支援三明建设,上海三星糖果厂由上海迁厂至三明。迁厂时,共有90名工人,他们抵达三明后,为了能尽快投入生产,减少物资浪费,披荆斩棘,挑土开荒,积极参与厂房建设,抢运物资和设备。1961年开始投入生产,他们生产的月饼、汽水、牛轧糖、棒棒冰、乳儿糕,已成为老三明好几代人舌尖上的记忆。

△1960年三明市食品厂工人参与厂房建设


在凝聚了工人的劳动与汗水后,1960年底,食品厂糖果车间、饼干车间、咖啡茶车间三座厂房拔地而起。没有竣工仪式,更没有开工典礼,大家围绕厂房门前席地而坐,喝着自己生产的第一批咸汽水,碰瓶干杯,用最简单的方式,庆祝工厂落成。


△60年代三明市食品厂工人休息时品尝自己生产的汽水


60年代初,最早生产汽水的是三明市食品厂。厂房建成后,第一个需要投产的车间就是饼干车间。陈辉,1960年已任食品厂饼干车间主任。那年,25岁的他,挑起重担,到上海食品机器厂商谈交换饼干设备事宜。众所周知,三明的森林资源丰富,松木更是珍贵。看中松木价值的上海食品机器厂,给陈辉开出一个条件:一手交松木,一手换机器。准备松木、捆扎、运送,几经周折后,一套崭新的饼干自动化机器终于出现在员工面前。搅拌机、成型机、烘炉机……一套流水线的生产,为员工节省了不少劳动力。



60年代三明食品厂生产的饼干,包装十分简单,没有漂亮的包装盒,没有精致的分装袋,更没有复杂的包装工艺。饼干烘烤后,在秤上一称,按照15公斤一箱,放在一个大的铁盒里,就送到商场销售了。1960年8月初,三明食品厂全面开工投入生产,陆续生产出鹅牌咖啡茶、大白兔奶糖等30多个品种的糖果、饼干供应市场。不仅让三明工业基地的建设者们吃到了三明自产的食品,生产的糖果、饼干还远销全国17个省市,成功打入了香港和东南亚市场。


△当年食品热销的场景


自从工厂投产后,凡经过三明食品厂门口或居住在厂区周围的群众,都会闻到空气中飘散着一股股浓浓的饼干和糖果香味。三明的建设者们回乡探亲时,都爱买些三明食品厂的糖果、饼干馈赠亲友。就连福州、厦门等地的青年,在结婚办喜事时都爱到三明来买喜糖,特别是奶油花生糖最受欢迎。


△60年代三明市食品厂新厂房全景


由于三明夏季长,天气炎热,三明食品厂专门成立了冷饮车间。经过工人们反复试验,终于生产出绿豆冰棒、果汁汽水、橘子粉等饮料,满足市场需求。


三明食品厂生产的鹅牌咖啡还未进入三明市场时,大多数三明人并没有品尝过咖啡的滋味。当时,新上市的鹅牌咖啡香气醇厚、提神醒脑,给三明人留下了别样记忆。



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感冒的时候,能喝上一口鹅牌姜茶,驱除体内多余的湿气,也是很难得!而饼干、糖果有嘴馋的孩子一个人一点一点地吃,能品一个下午。


1989年以后,由于原材料供应等因素,造成食品厂的亏损,经过全厂的努力仍无法摆脱困境,1995年食品厂申请破产并停产整顿。


三明市三星食品厂(原三明食品厂),

贯穿了好几代人

成长历程的美好滋味,

仍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

虽然现在食品厂已不在,

但是童年里的美好滋味,

老三明人不曾忘却。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施当安/文 陈伟民/图)、三明档案

编辑:欧贝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