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上,仿木回廊曲折环绕,八角凉亭对面,水车徐徐转动,不时将清水舀起、倾出。少年在回廊逐戏,笑声回荡。这里是尤溪县管前镇建设村。
尤溪县管前镇建设村全貌 (张 辉 摄)
建设村,是柳塘水库库区移民村,也是管前镇最年轻、最小的建制村。原为西溪口村后溪自然村,1977年底划出单独建村,辖洋面、后溪底2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3353亩,其中耕地面积380亩,现有人口80多户、360余人。
几代人奋斗,建设村已变成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

从西溪口村祖厝洋路口,沿着西奇公路(西溪口到大田县奇韬镇),向南2公里,绕过一座叫海坵崙的小山,眼前开阔起来——建设村到了。
这里原为后溪自然村,北联西溪口,南接后垅村,东邻南华村。整个洋面南高北低,良田平整,民居围田依山而建。
詹正道是西溪口村原党支部书记,今年75岁。老詹介绍,后溪是西溪的上游,发源于大田县瓷厂(今大田县奇韬镇永德村),经新阳镇瓷厂村,沿着山谷跌宕而下,流到后溪底。
后溪原本从洋面田中穿过。溪小、田小,高低不平,是典型的冷烂低产田。“农业学大寨”时,改土治水,西溪口村对冷烂低产田进行综合治理。据《西溪口村志》记载,后溪海坵的10亩良田,是1972年管前中学120名师生协助开垦的。
后溪洋面改造,最大的工程当属后溪改道。西溪口村组织村民,硬生生挖开海坵崙东北处的虎峡,将河道改为沿海坵崙山脚而行,让后溪从虎峡倾泻而出,流入西溪口村,经洪坑村流入柳塘水库。
当年艰辛,令人难忘。詹正道与尤溪县委副书记纪燕浙的故事,记忆犹新。1974年冬,纪燕浙带工作组到西溪口村挂村驻点,跟村民一起上山下田,在后溪劳动时住在一户萧姓人家里。1975年农历八月十五,各家各户杀鸭子、煮粉干,团聚过中秋,村部食堂也为工作组添了几道菜,好让他们过个节。吃晚饭时,却发现纪燕浙不见了。詹正道和工作组的小林一起找,最后在后溪找到纪燕浙。纪燕浙是怕被人请,悄悄一个人走到后溪躲起来,还骗萧姓人家已吃过晚饭。他还说,1975年底驻村结束,村里到瓷厂为每位驻村干部订做四个茶杯,纪燕浙一个也不要。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后溪变样了,田平整、开阔、高产,小溪清澈通畅,成了当地的看点。
后溪,早在清朝初年就有人居住。清康熙元年(1662年),陈姓始祖长有,从沙县二十都东华迁入西溪口定居。1989年出版的《尤溪县志》记载,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培育出水稻良种“后溪赤”的陈志荣,就是后溪人。在同等条件下栽培,“后溪赤”单产比当时良种“青水早”高25%~30%。
后溪还有萧姓人家居住。据《管前乡志》(1985年编)记载:后溪原住有萧姓2家、陈姓1家,陈姓1954年移居西溪口中段(属祖厝洋自然村);萧姓1家1965年移居南华村,另1家1977年迁入西溪口中段。
后溪底设施农业基地
至此,后溪村唯有风景与良田,静待新的开始。

1977年9月,柳塘水库要正式动工建设,洪坑村是库区核心区,必须搬迁。“当时的县委书记吴龙骏说,全县12个乡镇由你选,看中哪就到哪。”84岁的建设村原党支部书记蒋祖津回忆。
洪坑村地势平坦,洋面开阔,田大高产。明嘉靖二十四年(1546年),蒋成公从大田四十五都蒋厝街(今大田县广平镇五峰村)迁入洪坑定居,成为该村的蒋姓始祖。第二年,陈姓紧随其后移居洪坑,与蒋姓为邻。经过几百年发展,人丁兴旺,一度成为管前人口最稠密的村庄。
搬迁的消息,一石击起千层浪,在洪坑引起不小的震动。当时,蒋祖津任村党支部副书记。老蒋说,通过分组挨家挨户摸底、做思想工作,大部分村民都支持国家建设,只是希望找一个好地方居住。
我们除了新桥(今新阳镇)没去,其他都走了一遍。”蒋祖津说,去得最多的是洋中,还有城关,最终选择了后溪。后溪与洪坑隔着西溪口,相距8公里左右,两地处在通往尤溪、沙县、大田的交通要道上,村民彼此熟悉,大家都很满意。
当年,后溪的山田主要在西溪口地界,还与后垅村、鸭墓村和新阳镇瓷厂村、八字桥乡下畲村交界、插花。“从一个村划地、划山,对被划的村伤害大。从多个村各划一点,可以减轻各自的负担。”蒋祖津笑着说。
在蒋祖津带领下,69户268名村民报名搬到后溪。1977年12月成立了村党支部,由蒋祖津任党支部书记。柳塘水库移民处确定村名为“建设”,寓意建设新家园,迈向新生活。
为做好移民工作,柳塘水库建设指挥部从全县调配100多名民工到建设村参与建设。“从新阳镇夏阳村调来的烧砖、烧瓦的民工就有20多人,他们在后垅岬建窑烧制。”蒋祖津说,还有木匠、石匠、泥水匠等。100多名工匠住在简易工棚,挖地基、砍木头、烧砖烧瓦……
一边备料,一边建设。村里将居民点建设工程承包给来自福州长乐的工程队,每平方米19.5元,指挥部给每个人口补贴200元,不足部分由村民自己贴。经过一年多艰苦奋战,在村口建成一幢占地600平方米的村部会场,在洋面田周边建成10幢居民点,完成了饮用水管道架设,配套了猪圈、鸡舍等设施。同时,指挥部还集中力量把16幢木头房子,从洪坑拆除用车运到建设村,进行原拆原建。
每幢居民点均为两层砖木结构、12砖墙、斜坡顶,二层左右各有一个敞开式大厅。每幢安置4户至5户,在10幢居民点中,有两幢作为公房,免费供给无房无钱户居住。
搬迁很辛苦,村民只能边建设边搬迁。“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来回要3个多小时。”74岁的村民蒋祖星说。县委担心群众不安心,怕田地抛荒,1978年初,特地要求村里及时耕种,并安排三台手扶拖拉机,派来技术员,教会村民使用机械耕田。村民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6点多带着午饭出发,走1个半小时到建设村干活,午饭后不休息,接着干到傍晚5点左右,再走1个半小时回到洪坑。
1978年底,10余户入住建设村。1979年冬,60多户基本到齐,1981年,剩余的个别户搬迁完毕。从此,洪坑人扎根后溪,建设新的家园。

为了让人们早日适应新环境,村两委干部抓紧与周边村划清地界、山界、田界,出面与周边村民协调相关争议,让村民安心耕种。几十年来,从居住环境到基础设施、从田地到山场、从村部到祖祠、从学校到文化活动中心……无不用心建设。
2003年,在村民的提议下,村里建起了蒋氏祖祠。
回忆起艰辛的建村历程,村民们都会提到蒋祖津。刚开始,蒋祖津带头学习使用手扶拖拉机,积极为群众耕田。后来,他发挥做木工、砌石头的特长,只要村民有需要,他都及时给予帮忙。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村民逐渐安心,也有了自己的产业。到20世纪90年代,养水鸭母成为村里最大的产业,最高峰时达到4000余只。“那时大田县广平镇、奇韬镇市场上90%的鸭蛋,都是我们建设村的。”村委委员、妇女主任杨爱明回忆说,全村有十几个大户集中养,其他的散养,至今还有个别人在养。她说,建设的水好、田好,养的水鸭母健康壮实,下的蛋特别好,甚至有的是双黄蛋,很受人们的喜欢。
建设村公园
“进入新时代,在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帮扶下,建设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2018年11月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村。”村党支部书记蒋长泮说,全村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全面硬化,河道拓宽整治一新,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房屋立面统一改造。2019年7月,村里对河道、公路沿线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并对旱厕、菜地栅栏和塑料网进行集中整治,统一安装竹篱笆,村庄品位进一步提升。
后溪底有两片田搭着网棚,整齐划一。架设白色防护网的是尤溪县省级农作物品种试验站试种基地,搭建白色大棚的是鲜切花种植基地。“试种基地的田是集体田,合同签订10年,每年给村里1万元租金;鲜切花基地的田是农户的,不仅增加了农户田租收入,而且拓宽了家门口就业渠道。”蒋长泮说,鲜切花种植基地20多亩,每年可生产菊花种苗800万株、菊花100万株,主要销往韩国和武汉、广州等地,效益很好。
如今的建设村,除了四座空置的居民点,已找不到当年搬迁时的痕迹。村民自建了三层的砖混结构新房,用上干净的自来水,大多配置了宽屏电视、电冰箱等新式家用电器,以及摩托车、小汽车等。今年,村里还将在村口建设文化廊桥,在村部后山建设公园。
走进杨爱明家,花香扑鼻,干净整洁。她递给我一杯蜂蜜水,说是自己养的蜜蜂产的蜜。蜜蜂主要在房前屋后放养,有时也运到周边采蜜,有20多箱蜜蜂,一年可采蜜350多公斤,收入4万多元。从洪坑到建设,村民的生活越来越甜蜜。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作者罗联浔 文/图)
新媒体编辑:张锡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