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主流媒体三明行 | 小吃,大产业!

e三明   2020-11-24 08:22:30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阅读

《沙县小吃从这里走向世界》《小吃村里乡村旅游别样火》《半城烟火半城画》……11月23日,180多位参加“三明实践”主题采访活动的中央和省级媒体记者走进沙县,国民美食沙县小吃被各大媒体纷纷点赞。

微信图片_20201124081930.jpg

沙县小吃如何成为国民美食,风靡全国、走向世界?

“8.8万家店,30多万名从业人员,年产值超500亿元。”这组关于沙县小吃的数据,让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生态采访室主编刘毅连连称赞。上个月刚来过沙县的他直言,这次在沙县的采访,让他对三明老区苏区干部群众的创造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微信图片_20201124092043.jpg

走村镇,访农民,每一段交谈都让刘毅有新的收获。当年挑着担子闯出山门的沙县农民,靠着一碗碗扁肉、拌面,住进了新房、建起了新村,过上了富裕的好日子。小吃业主语言质朴,说着自己的致富故事,道着内心深处的感恩之情。这些,都成了刘毅和同事眼中生动的素材。

微信图片_20201124092035.jpg

五年来,新华社记者林超整理的沙县小吃采访素材有10多万字,写出了多篇关于沙县小吃的高质量稿件。“一直以来,沙县小吃的发展总能带给媒体很多惊喜。”在林超看来,沙县小吃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还蕴含着政府一心为民的情怀,正是政府的全力支持,才有了沙县小吃的今天。

微信图片_20201124092311.jpg

今年,沙县打造小吃传统技艺一条街,再次吸引了林超的目光。“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打造‘吃货的天堂’,发展旅游业,意味着沙县小吃又有了新的发展内涵。”林超说。

一路走一路采,经济日报的记者们刷新了对沙县小吃的认识。“沙县小吃不仅是一种国民美食,更凝聚着老区苏区人民敢拼敢闯的精神。”经济日报记者李华林深有感触地说,“沙县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特色美食做成了一个带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大产业,他们很吃苦,令人敬佩。”

微信图片_20201124092009.jpg

在沙县小吃产业园内,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记者高启辉和英国籍同事Nathan Keith Williams,一起品尝了蒸饺。高启辉说,希望通过外国朋友的视角,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国民美食,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介绍给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的使命!”高启辉想进一步探寻沙县小吃的内在秘密,讲好山区小县城将小吃带出国门,在国外立足的背后故事。

澎湃新闻记者朱敏骏、陈思众、孙湛抵达沙县后,就马不停蹄开始采访,佳兰烧卖、庙门扁肉、李记小吃……这些当地特色小吃店都留下了他们采访的足迹。看到这里的人随和,待人热情,陈思众对沙县小吃为何能够火起来,也有自己的解读:和气生财,所以生意能越做越好。这是全国文明城市沙县在闻名海内外的小吃之外,给他们留下的又一个深刻印象。

小吃,大产业!在众多目光的聚焦中,沙县小吃将走出更加宽广的天地!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采访组

新媒体编辑:张锡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