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明记忆①:上世纪60年代,他们从上海携家带口,到三明支援建设

e三明   2021-06-17 20:44:35   阅读

1.png

1958年之前的三明,

还只是偏隅一方的山区小县,

城镇人口只有6000余人,

工业产值只有200来万。


图片

△旧时城关一条街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

中共福建省委作出在三明

建设福建省重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

随后,
从省内外各地抽调建设大军汇聚三明,
共同投入工业基地建设大会战。

基于三明工业基础、实际需求
和承受能力等因素,
上海对三明给予了大力支援,
先后迁入轻工、化工
和手工业等多家企业。

图片

△60年代列东全景图


一组珍贵的老照片,
带大家一起回忆
三明峥嵘岁月里的创业故事!

图片

1957年岁末,
省里派出一支地质小分队进入三明,
正式拉开三明
重工业基地建设的序幕。

图片

紧接着,
数万建设大军汇聚三明,
夜以继日,艰苦奋斗,
用辛勤的双手绘宏图、创伟业。

图片

△20世纪60年代初三明下洋旧貌

图片

△三明建设工地上的挑土队伍

20世纪60年代,
为弥补三明工业基地
企业门类的短板,
解决民用工业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完善工业体系,
福建省政府和上海市政府协商, 
将部分上海轻工企业迁入三明,
促进三明的轻工业建设。

图片

△三明专署关于三明纺织厂、印染厂筹建工程情况的请示报告
上海对迁明企业采用整体搬迁,
人员随厂迁移的支援方式,
并对在沪事宜进行统筹管理;

图片

△中国金属制品厂迁明前夕的合影

三明负责项目在本地的一切工作,
如勘察厂址、安置
迁入职工及家属等。
双方分工明确,
密切配合完成搬迁任务。

图片

△上海市虹口区劳动局第二螺丝加工厂(即虹口螺丝厂)迁厂协议书

长笛一声,车轮滚动,

数以万计的上海子弟

跟随列车向南飞奔入明。

挑土开荒、搭盖工棚、建设厂房……

这批远道而来的建设者们,

坚韧实干、不辞辛苦,

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三明。


图片

△建厂初期土窑烧砖

上海三星糖果厂、
奇美内衣厂、金属制品厂、
傅振兴五金厂、永生第十二皮鞋厂、
永昌五金厂、玻璃厂、
印刷厂等轻工骨干企业迁移三明,
增强三明经济实力。

图片

△60年代玻璃厂迁厂初期手工生产玻璃瓶


面对荒山野岭、荆棘草丛,
浩浩荡荡的建设队伍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斗严寒、战酷暑,
披荆斩棘,移山填谷,
在条件落后、设备缺乏的状况下,
凭着辛勤双手,
掀开了三明历史的新篇章。

图片

△工人用独轮车运输土石方


图片穿越时空,

凝固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记录了上海人民

在三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重大贡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图片

△60年代食品厂工人参与厂房建设


可以说,
沪明两地在国家战略调整的
大背景下开展紧密合作,
为三明工业城市的崛起
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图片


沪明情谊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再铸辉煌。


三明是一座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缔造的
新兴工业城市,
由工业而生、因工业辉煌。

图片


福建省第一吨钢铁、
第一台载重汽车、第一台洗衣机、
第一台黑白电视机都诞生在这里。

图片


图片


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三明聚集了全省最大冶金、
造纸、水泥、重卡等生产企业,
已形成了 11个门类、
37个行业的综合工业体系。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明人民牢记习总书记重要嘱托,围绕做优“工业基地 活力新城”品牌,坚持“老树发新枝”理念,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发展氛围,持之以恒抓龙头、强集群,拓链条、补短板,培育壮大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全力推动三明工业高质量发展。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综合三明市文旅局、三明市博物馆、三明市档案馆整理

新媒体编辑:张锡帅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4_1.png 4_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