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明记忆③:“三明是我的第二故乡”!92岁老人回顾与三明50年来的情缘

e三明   2021-06-19 13:12:16   阅读

在三明,

你不经意间就会听到一口吴侬软语,

瞧见建设初期的老照片……

不难发现,

有关上海支援“小三线”建设的那段记忆,

早已融入三明的发展浪潮,

跟随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图片

△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明下洋旧貌

图片

△三明下洋新貌


三明和上海,

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特殊感情。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

全国10万大军支援三明重工业基地

和“小三线”建设,

上海人民积极响应号召,

从1959年至1970年间,

以三星糖果厂、立丰染织厂、

永久皮鞋厂等为代表的

18家上海轻工企业迁入三明,

为三明建设发展注入了蓬勃向上的力量。


图片

△1961年三明食品厂大楼(前身为上海三星糖果厂)



数以万计的上海子弟来到三明,

挑土开荒、搭盖工棚、建设厂房……

这批远道而来的建设者们,

坚韧实干、不辞辛苦,

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三明。


图片

△三明市五金厂工人修建简易厂房


这些人都是三明发展变迁的

参与者和见证者,

是三明发展史中

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照片,留住了她们的芳华……



图片
图片
50、60年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70年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80年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90年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回首重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穿越时空,

凝固成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几十年来,沪厂职工们

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闯过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


图片

△1980年代三明市皮鞋厂(前身为上海永久皮鞋厂)生产设备


他们任劳任怨、默默奉献,

从韶华到白头,把异乡变故乡,

把毕生精力

浇灌在三明这块热土上,

联结起了上海和三明两地

割舍不断的情缘。


图片



年复一年,

老建设者们在三明安家落户后,

生儿育女。

渐渐地,

三明市区形成了不少

由上海人组成的社区、新村。

上海职工支援三明建设的那段记忆,

总能在不经意间被唤醒。


图片
听他们说……
“三明是我的第二故乡”

周彭年今年92岁,三明纺织厂退休职工。1970年,他和妻子章雅青,带着3个儿子,从上海乘坐火车缓缓驶入三明地界,支援三明建设。不曾想,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


图片


那是一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吃住简单,每天早上6点上班。下班后,我们还帮着农民下地干活……”虽然条件艰苦,但和所有老建设者们一样,他们满怀激情,苦日子过出了甜滋味。

“建设三明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听党话,跟党走,建设三明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那段奋斗的时光,三明印染厂退休职工顾阿奎记忆犹新,如今,他已满头银发。


1966年,顾阿奎坐上了一列包乘专车,与其他立丰厂随迁职工一起前往三明。站台上,数百名亲朋好友前来送行。9月23日中午,一路颠簸的火车终于到站,许多人列队欢迎。新厂食堂的工作人员早已准备好热水和饭菜,为大家接风洗尘。

举家搬迁


原三明印染厂保卫科科长陈谦林在《三明印染厂迁建过程回眸》中这样回忆:“党支部一班人身体力行,做出榜样。书记沈相如带头表决心,带着老母亲,和在外厂的妻子及4个儿女举家搬迁。工会主席傅春连,也决心搀扶70多岁老父母和妻子、儿子全家6口随迁……”


沪明小学的“前身”,

是三明纺织厂的一部分。

去年,

在沪明小学开学仪式上,

其中一个节目

就是演绎三明纺织厂迁建的往事。


图片
△沪明小学

“取名‘沪明小学’,也是为了纪念老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感谢他们为支援三明作出的贡献。”沪明小学常务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叶文香说。


三明人民不会忘记

万余名上海迁建干部、职工和家属,

他们义无反顾、千里迢迢

来到三明、援建三明、扎根三明,

为三明的建设、发展和崛起,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片



开通三明至上海的动车、航线,

成立三明市沪明乡亲联谊会,

开展在沪“小三线”

三明建设者乡亲联谊活动……

而今,沪明两地的情谊还在延续,

三明人有关上海的记忆,

也在日渐累积。


三明、上海,

红色底蕴相合,历史同样悠长。

两座相隔800多公里的城市

正携手奋进,共谱发展新篇章。

❤️❤️❤️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综合三明市文旅局、三明市博物馆、三明市档案馆整理

新媒体编辑:张锡帅

来源: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