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由三钢集团潘建洲劳模工作室与三明学院合作设计开发的《基于机器视觉全自动砂轮片在线更换系统》荣获2020年度福建省劳模工作室优秀创新成果奖。这一成果填补了国内中大型砂轮锯片用机器自动更换的空白,年可为三钢增效500多万元。该系统成功申报国家10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三钢棒材厂全自动砂轮锯片在线更换系统获2020年度省劳模工作室优秀创新成果奖。
“潘建洲劳模工作室” 2013年由福建省总工会以省劳动模范潘建洲的名字命名成立。8年来,工作室主持或参与三钢集团重点攻关、科技进步项目40余项,管理创新项目54项,改善提案项目27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著27篇,培养技术技能拔尖人才32名,年创效益1.5亿元以上,为推动三钢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潘建洲,入职三钢27年,从一名轧钢技术员成长为省劳动模范,先后荣获三钢十佳科技工作者、三明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现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罗源闽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及法定代表人,漳州闽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中国金属学会棒线学术分会副会长、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委员、《轧钢》杂志编委……
潘建洲在观察轧机孔型变化情况。
诸多头衔的背后,潘建洲更愿意称自己是一名奋斗者,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2013年3月,在钢铁业陷入寒冬之时,潘建洲劳模工作室问世,20名成员,其中研究生5名、劳模2名,横跨生产工艺、机械设备、自动化技术、协调管理多个专业,凝聚了整个三钢棒材厂的中坚力量。
工作室成立之时,正值三钢建设80万吨优质圆棒轧钢工程。潘建洲和团队没有迟疑,集智聚力,发挥专长,创下了多项工程建设纪录:用时半个月完成18个机架辊的装配作业;梳理分析了三钢23年来各条轧钢生产线所发生过的故障;总结出300多项具体的设计要求……仅用18个月,耗资3.2亿元的三钢80万吨优质圆棒轧钢工程于2013年11月25日建成投产,打破了三钢轧钢系统“有棒无优”的历史。
在潘建洲劳模工作室的努力下,棒材厂圆棒车间当年实现综合生产能力80万吨。三钢圆钢占据福建省内超过70%的市场份额,合金结构钢圆棒(40Mn2)上榜福建省第二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名录。
聚力创新,潘建洲劳模工作室交出一份份精彩答卷:砂轮片在线智能更换系统、圆棒大盘卷项目、一棒单线控轧改造等一系列项目已完成或在建;以往不敢涉足的开发弹簧钢、轴承钢等高端产品,以往不敢应用的无头轧制、热机轧制、高速上钢等国内外先进的轧钢技术,而今付诸行动。
这些年,潘建洲劳模工作室依托前沿科技,致力于企业转型升级,已完成加热炉智能燃烧控制、智能砂轮锯片更换系统、一棒线穿水冷却温度闭环控制系统等项目,在绿色发展,可视化、远程化、集控化管理等方面延伸推进。瞄准中国制造2025,工作室已经把智能轧钢作为棒材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瞄准建立大数据云平台专家系统,提升智能库管、无人驾驶行车、视觉辨识智能控制、智能检测、机器人等装备技术水平,实现棒材全线集控,达到少人化,甚至无人化控制要求。
2019年初,潘建洲授命担任漳州闽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漳州闽光的前身是正和钢管厂,是三钢通过司法拍卖来的濒临倒闭的企业。
盘活漳州闽光千头万绪。潘建洲运用工作室先进的管理模式,设立漳州工作室,迅速挖掘人才,将“生态、环保、智能”三个要素注入复产工作,引进智能视觉出钢系统、自动打捆机、自动称重设备、智能喷码机器人、自动测宽仪、测厚仪等先进设备,同时实施技改,以LNG天然气供应系统替代煤气发生炉,厂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型旅游工厂。而今,漳州闽光果园飘香,一个集金属压延制造、钢铁主题公园、办公、职工生活、生态果园于一体的生态工厂呈现在世人眼前。
2020年,潘建洲接掌罗源闽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全力推进‘高效、优质、智慧、生态’的现代化钢铁示范基地,”潘建洲锁定这一目标,启用罗源工作室,一批科技创新带头人、五四奖章获得者、省级三八红旗手、青年岗位能手、劳动模范加入其中,结合5G、工业互联网、产学研联合,罗源闽光将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步伐。
林智雄 陈 娟 文/图
新媒体编辑:李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