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明市区午后的天气有点怪,前一小时还是艳阳高照,后一小时就大雨倾盆;三元区南部片区风雨雷电,马路上水流成河,但在百米开外的北部片区却烈日当空,滴雨未见。
“同城不同天,甚至是隔街不下雨,其实都只是夏日午后常见的局部小范围强对流天气。”三明气象台台长沈永生介绍。一般来说,这种局部强对流天气造成的降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短则几十分钟,长则一个多小时。天气一般会经历从晴到阴,强降雨后又迅速转晴的变化,强对流随时随地可能爆发,难以预报,且涉及区域较小,雨量分布不均匀。为什么强对流降雨多集中在夏日午后呢?
沈永生解释说,强降雨需要一个能量累积的过程,早晨太阳升起照射地面,随着地表温度的逐渐升高,地面上空低层的气块受热膨胀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块温度下降,气块中的水汽逐渐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因为质量轻飘浮在天空中,我们常见的云就是由这些又轻又小的小水滴组成。
大气可容纳的水汽多少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温度高时大气可容纳的水汽含量就多,反之就少。当空气不可容纳更多的水汽时,就有可能发生水汽凝结。空气遇冷至过饱和状态后,空气中的小水滴便会通过凝结和凝华变成大水滴,当水滴长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们时,便会从云中直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
夏季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对流雨的形成,经过长时间的阳光照射,能量在午后或傍晚达到一天中的峰值,近地面的热空气挟着丰富的水汽不断上升,大气中的水汽积聚于对流层中,水滴与上升气流相互摩擦产生正负电荷,就容易出现闪电、打雷和局地强对流、强降雨。
受地形、风向、植被等因素影响,夏季午后的对流雨容易出现不稳定性。对流雨就像是个调皮的孩子,在有的地方怒刷存在感,有的地方却丝毫不见踪影。
沈永生支招,如果市民想知道较短时间内目的地是否会出现降雨,可以通过查看气象雷达回波图,识别降雨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科学家发现用军事雷达探测雨、云、雪等降水粒子能够产生回波,并能较好地反映云雨区结构和变化。此后,雷达就成为了人类认识自然的一种手段。雷达回波从蓝色到紫色,降雨强度逐渐增强。绿色雷达回波表示有降雨出现,但雨势并不强;黄色雷达回波表示有中等强度降雨出现;红色和紫色雷达回波表示有大到暴雨出现。借助雷达回波动态图,可以识别降雨未来趋势。如果某地回波从蓝色到紫色渐变,代表回波强度由小到大,降雨强度也逐渐提升;从雨带的移动趋势,也可以大致判断目的地何时下雨、何时雨停。近年来,为做好气象服务,气象部门不断扩大信息覆盖面,市民可以通过许多媒介平台获取最新的气象服务信息。市民不仅可以通过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获取天气资讯,还可以登录福建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网(www.fj12379.com)实时查看气象信息。有一款福建气象局推出的气象服务客户端“知天气福建APP”,也是百姓了解本地最新气象信息的不错选择,可以随时随地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和公众生产、生活,提供天气预报、实时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专业天气信息等全方位气象资讯。
记者 陈睿 实习生 马玲
新媒体编辑:张锡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