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夕阳无限好!三明市持续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e三明   2021-08-22 08:26:15   阅读

       临近正午,宁化县方田乡方田村禾岭幸福院里的老人渐渐多了起来。

       68岁的谢仕全,自从村里办起幸福院后,便常来这里吃午饭。“这里的饭菜每天换花样,四菜一汤才收3元伙食费,比在家里吃得更丰盛、有营养。”谢仕全说。

       得益于幸福院开办互助餐厅,村里3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的午餐有了着落。方田村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清祺介绍:“幸福院开设两年多来,每天为孤寡老人、留守老人及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午餐,并从方田村集体土地中划拨出菜地、果山、鱼塘,推行劳动互帮。”

       用餐共享只是方田村幸福院实行生活互助化、娱乐本土化、服务专业化、习俗文明化“四化”模式的其中一项内容。在幸福院里,老人们还成立了合唱团、舞蹈队。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方田乡的党员志愿者和葛藤凹社工都会到幸福院,为老人量身定制各类学习课程,这里已成为村里老年人生活娱乐的好去处。

       打造农村幸福院,多维度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功能,仅仅是我市补齐农村养老设施短板的一个方面。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50.0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7.38%,其中,农村老年人31.99万人,占老年人口的70%,老龄化特征显著。

       设施薄弱、服务单一,为打破养老瓶颈,我市在市级层面,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养老工程包为抓手,每年实施一批养老项目。

       7月初,位于三元区荆东路27号社会福利中心内的三明市康复疗养院医养结合服务中心(阿尔茨海默症康复中心)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个项目已列入民政部‘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规划建设6层康复中心,设置343个床位,将打造全省首个失能失智老人康养综合体。”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负责人介绍。

       建设全省首个阿尔茨海默症康复中心项目,是我市推进养老产业项目建设的缩影。2019年以来,我市共争取旅游、文化、养老等社会事业领域项目107个,国家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下达我市项目5个;2020年,全市62个文旅康养产业项目列为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三明生态康养城等一批文旅康养产业重点项目列入省市重点项目盘子。

       除此之外,为补齐养老基础设施短板,在县级层面,我市还以农村养老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强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建设;在乡镇层面,发挥敬老院支点作用,推行连锁公建民营,打造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在村级层面,创新“党建+养老服务中心”工作机制,鼓励条件成熟的幸福院登记农村养老服务中心民非组织,赋予法人身份,依靠村党组织把农村幸福院用起来管起来。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141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86个,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实现照料中心全覆盖;建成农村幸福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各类村级养老服务设施1200余处,覆盖70%以上的建制村。

       除了依托养老项目,自2019年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全域森林康养”理念后,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7月18日上午,一场“将乐龙栖康养趣”夏日文旅康养主题活动在将乐县龙栖山自然保护区启动。500多名游客踏入龙栖山深处,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开启

       一场沉浸式的森林康养之旅。

       像这样的文旅康养活动,近年来不断走进市民的视野。目前,我市已建成20个全国森林康养试点、1个全国劳模疗休养基地、24个省市县职工疗休养基地。2020年,全市文旅康养产业实现收入642亿元。

       “养老产业政策碎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养老服务人才匮乏。”针对我市养老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在政策上,将出台实施《推动老龄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九条措施》,并发挥政府财政性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老龄事业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上,将重点打造养老+康养、养老+中医药等养老+模式,加快培育发展老龄产业和“银发经济”;在人才上,将进一步加强专业培训,落实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入职在职奖补,逐步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 


记者 刘莉婷 实习生 汪妍

新媒体编辑:童凌娟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