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一年级家长送娃上学,校门口的这一幕幕,令人动容......

e三明   2021-09-08 12:51:33   阅读

图片

开学季,相比那些已经上小学的孩子,头一次步入小学校园的孩子家长显得异常紧张。他们站在校门口,目送着小小的孩子,背着大大的书包走进校门,只留下渐行渐远的背影,内心更是五味杂陈。 


图片


目送孩子进校那一刻,

家长们有哪些感触——



不舍



怎么转眼就长大了?


“和上幼儿园时不同,三年前,她哭着找妈妈。这一回,她似乎不需要我了……”朱雪花内心深处,生出了一种莫名的伤感。



朱雪花是今年一年级新生家长,女儿就读沙县区城三小学。


朱雪花说,开学当天,女儿兴奋极了,快到校门口时,毫不犹豫地挣脱开了自己紧握的手。
    
“希希,上课要听老师话,别想……”朱雪花口中“妈妈”二字还未说出口,女儿希希早已一溜烟,消失在校门口的人海里。
    
贴心的叮嘱,反倒更像在说给自己听。


在父母眼里,孩子总是脆弱而又让人心疼。然而,大多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却更像一只只“小神兽”,想要尽快逃脱“牢笼”。

   

似乎,在挣脱开父母亲双手的那一刻,他们也在一瞬间长大。

    

“希希比我想象中更渴望外面的世界,这是好事儿。”只是这件好事儿,让内心本就柔软的朱雪花,不由得心头一酸。

    

是的,朱雪花哭了。在女儿小小的背影,淹没在人海的那一刻,泪水便难以抑制地落下来。当她转身离开校门,偷偷擦拭眼角的泪痕时,无意中瞥见,好几位家长也在默默擦着眼角。

    

开学首日,这样的失落和不舍,卢晶也深深体验了一把。

    

“一直以为女儿离不开我,想不到,是我离不开她……”看着女儿轻快地踏进校园,眼前只剩下背影,卢晶的内心五味杂陈。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绪?除了失落和不舍,还带了点淡淡的欣慰。

    

送女儿上学的画面,卢晶始终难以忘却,她描述道:那天,阳光透过叶缝,斑驳地洒在地面,女儿背着粉色书包,扎着高高的马尾辫,牵着她的手,满脸期待却又有些许不安地走进校门……

    

“她笑着和我说,妈妈,放心吧。”或许,天生敏感的女儿,早已察觉到母亲比自己还紧张的表情,于是故作镇定地安慰她。

    

有关孩子成长这件事,家长们总是在欣喜中带着几分不安。

    

“昨天尚在襁褓的孩子,怎么转眼就长大了?”在朋友圈,卢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配图是一张孩子走进校门的背影。



不安



新环境还适应吗?


孩子开学那天,张翠红一整天惴惴不安。


    

“月月腼腆,不擅长交朋友,也不爱说话,我很担心。”虽然,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离她家不过5分钟距离,但她依旧内心忐忑。

    

最近半个月,张翠红每天都在做心理建设,告诉自己,孩子总要学会面对今后的人生,不能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但,每每看着个头小小,说话轻声细语的女儿背着书包进校门,她总是感到不安。

    

月月有没有在课堂上偷偷哭?是不是每到下课时间,都一个人静静呆在一旁,融不进快乐的校园生活?……开学后连续几天,张翠红控制不住地脑补这些画面,然后一个人默默难过。

    

有时候,她也站在阳台使劲张望,仿佛自己的目光,可以穿透对面那几栋高高的大楼,二十四小时锁定在女儿身上。

    

分析孩子的处境,似乎成为新生家长的常态。这段时间,网络上还流传着家长们在孩子上课后,久久在校园徘徊,有的甚至趴窗户、趴门缝、趴墙头,试图捕捉到关于自家孩子信息的画面。

    

“不是只有乖孩子的父母会担忧。我儿子淘气,我们担心他在课堂上捣蛋,更担心老师们不喜欢这个小‘话痨’。”廖先生说。

    

送儿子上学那天,廖先生在车上考虑了很久,一直想找句合适又贴心的话语送给孩子。不善言辞的他,思考良久后,到嘴边的话竟是:“上课好好听讲,记得安静、少说话,别大吵大闹。”

    

儿子一听,兴奋的小脸顿时暗淡下来。“知道,知道,我都知道,爸爸,你别再说了。”他有些不耐烦。

    

男孩晚熟,总不如女孩儿贴心,他不知道老父亲的焦虑。


“有一种高考时的心情,紧张不安占了大部分。”廖先生笑了笑说,儿子倒是干脆,离校门口还有好几十米,便飞奔进校园,头也不回!

    

“为什么不多看两眼?万一他找不到教室,在校园里哭怎么办?”大约两分钟后,妻子的电话来了,她开始质问廖先生。

    

于是,廖先生转身,再回到校门。可是,这会儿哪儿还有人影?

    

“我在校门外徘徊了很久,直到班主任在家长群里发了孩子上课的视频,我才安心离开……”当时的心情,廖先生很难忘却。



期待



愿你们飞得更高、更好!


“女儿说,妈妈,你不用送我,我自己可以进学校,你放心,先去忙吧!”开学第三天,黄凤香突然间觉得孩子长大了。


    

这天清晨,黄凤香想着时间还早,原本想把女儿送到校门口。不曾想,车子刚开到天桥下,女儿便急不可耐地要下车。

    

黄凤香远远看了一会儿,发现女儿的身影越来越小。

    

她回想起第一天送女儿上学的情形:当时,由于停车不便,她和孩子的爸爸也是这样目送女儿过天桥,上台阶,直至看不见人影。

    

“我们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孩子,她却极少回头。”黄凤香说。

    

这让她想起作家龙应台《目送》里的句子——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不必追”,孩子需要成长,需要到更广阔的天空飞翔!

    

“这段时间,不仅小朋友要慢慢适应,家长也需要不断调整。”一年级新生家长徐静说,经过一周的磨合,她和孩子都已经逐渐适应了新学校、新要求,各方面也步入正轨,她希望和孩子共同成长。

    

蔡梅琴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开学首日,她在朋友圈写下寄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期你多学好学博学,身心健康,尽量快乐,尊师重道,友睦同窗,做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

    

无论如何,对家长和孩子而言,这是崭新的人生篇章。

    

与《目送》相比较,新生家长吴超更愿意提到龙应台的另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从今天开始,他们不再是幼儿,而是一名正式开始自己求学生涯的小学生,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喜悦的事情。祝愿他们在广阔的天空里,飞得更高、更好!”吴超笑着说。 


记者:卢素平 编辑 王艳蓉

新媒体编辑:李雨青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