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无声杀手”!三明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定期监测是预防高血压的关键

e三明   2021-10-21 09:48:52   阅读


三明医改是全国医改的一面旗帜。经过多年探索,三明医改已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更加注重全民慢病管理。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已成为慢病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病种。

        近年来,我市加大对高血压重点人群健康管控力度,大力推动危险因素早发现、早干预和慢病患者早治疗、早管理,提高居民健康管理能力。截至2020年底,我市高血压规范管理率达83.02%,其中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2017年的13.05%降至11.68%。

什么是高血压?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高孝谦介绍,140/90mmHg既是高血压的诊断线,又是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达标线。成年人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连续3次非同日测量,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可确诊为高血压。

0.jpg

医生做好慢病管理,当好居民健康“守门人”

       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高血压容易被忽视,因此被称为危害居民健康和生命的“无声杀手”。“高血压由于没有彻底根治的方法,我们目前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地控制好血压,降低发生并发症的机率。”高孝谦提醒。

中老年人要养成监测血压的习惯

       近来,83岁的郑新弟老人时常感觉头晕,身体不舒服。她到村卫生所测量了一下血压,数值竟然达到了190/105mmHg。

       好好的怎么血压就高了呢?其实,6年前,郑新弟就被确诊为高血压,一直以来医生都嘱咐她要常年服药来控制血压。今年夏季以来,因为天气热,她在家测量了几次血压都在正常范围内,便把药停了。

       “我妈平时没什么大毛病,就是高血压有好几年了,最高时达195/105mmHg。平时都在吃降压药,最近自己偷偷停药了,血压波动有些大。”郑阿姨的女儿说,“不过,我们发现老人血压也经常忽高忽低,不知道怎么回事。”

       “当环境温度升高时,人体启动环境适应机制,心率加快、血管扩张、出汗多,会出现血压下降现象。”高孝谦解释说,“老人血压不平稳,即使在用药期间,血压的波动仍然较大。这主要由于老年患者血管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所致。”

       同样患有高血压的老李,今年68岁,最近一直都在按时服用降压药,却感到头晕头痛、全身乏力。于是,他到医院就诊,医生为其测量血压,却只有90/58mmHg。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个星期前,老李测量的血压为175/98mmHg,到医院就诊后医生开了药给他,并嘱咐他一天吃一粒。回来后,他每天按时吃药,过了两天,他发现吃完药后血压还有180/85mmHg,于是擅自每天多吃了一粒。

       “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降低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高孝谦表示,在采取降压药物治疗期间,不能以1次测量结果衡量血压是否正常,应每天至少测2次,且不舒服随时监测,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对于年龄较大、血管弹性减退的老年人来说,血压太高和太低都不好。高孝谦举例,人体的血压类似自来水压,从低层向高层送水,压力太大,生锈的水管容易被冲破,压力太小,水就送不到高层。血压亦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减退甚至硬化,如果血压太高,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出血;如果血压太低,大脑会缺血缺氧,严重的会导致脑梗死。

       高孝谦提醒,老年高血压患者不论有没有症状,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是否停药必须由医生决定,切不可自行停止用药。同时,平日应经常测量血压,尤其血压波动大的患者和服药治疗期间,要观察血压的日夜变化,特别注意观察夜间血压,防止夜间血压降得过低。

       高孝谦建议,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即可,如能耐受可降至140/90mmHg,而对于80岁以上高龄老人,降压的目标值为小于150/90mmHg。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应强调收缩压达标,同时应尽量避免过度降低血压,如有不适情况,应该及时就诊。

高血压悄悄“盯上”年轻人

       “我今年才30岁,上周体检时医生说我患有轻微高血压。”在律师事务所上班的陈先生,对医生的这一诊断有些吃惊,“我还年轻,怎么可能患高血压?”

       为了监测自己的血压,陈先生最近在网上买了一个血压仪,但每次测量收缩压都在150/95mmHg左右,显示为轻微高血压。在医学上,对“轻度”高血压的定义是指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的患者。

       “我爸40多岁就患有高血压病,我妈38岁就开始吃降压药。我平时工作比较累,压力也大,经常熬夜加班,所以每到下午、傍晚时血压就偏高。”陈先生说。

       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身强力壮,即使有轻微的高血压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高孝谦说,这种认识其实很危险,年轻人如果不改变生活习惯,几年之后,发展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会远高于没有高血压症状的人群。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9%,也就是说约每3位成人中就有1例高血压患者,且患病率趋势还在逐渐增高。高孝谦提醒,高血压并不只是在老年人群中有,按患病群体不同,可分为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中青年高血压和老年高血压。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高血压开始向中青年群体蔓延,而且呈多发态势。”高孝谦说,除年龄、遗传因素外,高血压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其中70%~80%的高血压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很多日常行为习惯都是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尤其是年轻人,常以“吃货”自居,吃东西追求“重口味”,钠盐摄入量超标,爱吃油炸食品、肥肉等,食入较多饱和脂肪酸,再加上频繁饮酒、饮酒过量,以及长期吸烟,作息无规律,精神持续紧张等,都是导致高血压的罪魁祸首。

       “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控制血压,尤其要戒烟、限酒,控制盐分的摄取量。”高孝谦说,在饮食上,可以多吃富钾食物,钾可以防止高盐摄入引起的血压升高,也有助排出体内多余的钠,如土豆、茄子、莴笋等都是高钾食物。

       高血压是一种可控制,但须终身治疗的疾病,而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患者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使血压值达标,并实现血压长期平稳。因此,高孝谦提醒,患有高血压一定要及时治疗,勿小病拖成重病,一旦开始药物治疗,切不可随意自行停药、换药,否则会使血压再一次升高,甚至难以控制。

定期监测是预防高血压的关键

       “定期、持续监测血压,是高血压预防非常有效的手段。”高孝谦说,高血压人群要加强自我监测血压,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在家测血压,更容易发现高血压,因为血压有两个高峰:早上起床和傍晚六点以后,这两个时间病人不大可能去医院测血压。”高孝谦说,市民最好能自己学会测血压,而且刚开始测,要连续测7天, 每天6时至9时间测3次,取平均值,18时至21时测3次,取平均值。

       需要注意的是,18岁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监测血压,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关注血压变化,尤其是超重或肥胖、高盐饮食、吸烟、长期饮酒等高血压高危人群,应经常测量血压。对于35岁以上首诊居民测量血压,发现血压升高,应持续监测,提倡高血压患者在家庭自测血压和加强自我管理,血压达标且稳定者,每周自测血压1次,而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者,应增加自测血压的次数。

       不少市民对高血压的防治存在误区,认为没有不适症状、血压轻度升高不需要吃药。高孝谦表示,临床上,部分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因此不能光凭症状判断血压高低,若长期高血压得不到有效治疗,会导致心脏、大脑和肾脏病变,即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

       长期吃一种降压药会有依赖性?这也不正确。“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随访,以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高孝谦说,降压药属于非成瘾性药物,患者服用后不会对其产生依赖,长期规律服药是控制血压的重要手段。 


作者:郑丽萍 徐倩倩

新媒体编辑:童凌娟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