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尤溪,从来绕不开一个人。
他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出生在尤溪县城关水南郑氏溪南馆,并在此地度过灵气初显的童年,8岁离开,一生中多次重返魂牵梦萦的故地。
他就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朱熹。
朱子学说成为元、明、清历朝官学,影响我国乃至东南亚国家几百年的主流思想。更是深深地影响着尤溪。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黄莱笙在《朱熹的尤溪》之序《尤溪与朱熹的相互交融》中写道:“朱子文化熏陶着地灵人杰的尤溪,士知学,家能诵,户有弦,代代相传,直至当今新时代,朱子遗风更是昌盛四野。”
习总书记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溪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在朱子文化“源头活水”的浸润下,璀璨夺目的非遗文化、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处处彰显尤溪的文化更加自信、尤溪的文化不断繁荣兴盛。
源远流长的朱子文化
让尤溪底蕴更加厚实
“正衣冠,面向文公像行敬拜之礼,一敬拜、再敬拜、三敬拜……”上月14日,在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全县首尊校内朱熹像正式揭幕,400余名师生身着汉服,面向朱熹行“三拜礼”,齐诵《弟子规》,感受朱子文化魅力。“新生开笔礼、朱子大家说等是校内的传统活动,学习朱子文化已经成为孩子们的必修课。”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陈文钦说。
朱子文化进校园是尤溪推进朱子文化传承创新的缩影。近年来,尤溪通过修复朱子遗迹、挖掘朱子文化、打响朱子品牌等举措,打造了一座以“崇文重教、循理明义、经贸繁荣、社会和谐”为内涵的“朱子文化城”。
走进尤溪,朱子文化园、紫阳公园、十里朱子文化长廊……处处都洋溢着朱子文化的浓厚氛围。为深入进行朱子文化学术研究,尤溪专门成立朱子文化研究会,保护朱子遗迹遗存,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出版发行研究成果,《朱子行迹传》等20多部10余万册研究著作发表,尤溪作为理学之源的影响不断扩大。
尤溪每年举办一至两场大型学术研讨会,在频繁学术交流活动的带动下,世界朱氏联合会联络处、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中心、中华朱子学会研究基地等相继在尤溪挂牌。“作为朱子故里,我们将发扬‘主人翁’精神,以朱子文化为媒,促进闽台、乃至世界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尤溪县朱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海基中心副主任陈琳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朱子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廉政作为方面也大有可为,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朱子廉洁文化挖掘研究和品牌创建工作热潮。
朱子文化熏陶和滋养着一代代尤溪人民,是尤溪人民的精神之魂、文化之根。目前,尤溪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紧紧围绕省市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正积极打造朱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围绕“做美城乡”,进一步打响朱熹诞生地品牌。尤溪按照“中心修古城、两头建新城”“一线两区三配套”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将朱子文化融入城市建设。朱子文化已成为推进尤溪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璀璨夺目的非遗文化
让千年古县熠熠闪光
“这个展示馆建在一个古民居内,内部装饰古色古香,所陈列的非遗项目让人大开眼界!”连日来,位于梅仙镇半山村的朱子文化非遗展示体验馆,每天都有近百名游客前来参观。
这个由尤溪县融媒体中心倾力打造的朱子文化非遗展示体验馆,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在尤溪非遗馆、全国非遗馆、文创展示馆及非遗表演体验区等功能区域内展出100多个非遗项目,是全国首家以朱子文化为主题,集非遗陈列展示、非遗动态表演、非遗技艺传习、非遗文创开发、非遗研学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特色非遗馆,也是尤溪县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朱子文化非遗展示体验馆开馆只是一个缩影。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在尤溪已作为常态化工作开展。
在第三届商博会暨全闽乐购“万福·跨年购”展销活动会上,尤溪馆内展示的非遗项目,吸引了众多客商围观,足显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
在江苏射阳举办的第三届“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大赛”上,尤溪县非遗中心原创、作为福建省4个代表作品之一的小腔戏《桂花香·豆花味》荣获银奖。
《尤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志》的出版,将尤溪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民俗6个种类的非遗项目收录其中,为非遗传承和学习教育,提供可靠文本。
此外,不断推进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南芹小腔戏第12代传承人杨宗福把南芹小腔戏作为校本课程,定期给孩子们讲授;县老年大学以剪纸的形式展现非遗项目,并举办相关作品展;由民间出资,占地面积1650平方米的龙灯非遗馆落成……
截至目前,全县有“朱熹祭典”“尤溪桂峰黄酒酿造技艺”“尤溪南芹小腔戏”“三明郭居敬‘二十四孝’”等4项省级非遗项目,“原木古法压榨山茶籽油”“尤溪陶瓷烧制技艺”“竹编技艺(箩屉制作技艺)”等18项市级非遗项目,“西华彩凤木偶戏”“洋中闽剧”“尤溪木织机织造纻布技艺”等57项县级非遗项目。
非遗,这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古县尤溪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实地走访、田野调查一直没有停歇,上月21日“萧圣君信俗”“米粉制作技艺”等3个项目列入第七批省级非遗公示名单,“中仙手工豆腐制作技艺”“联合明糖制作技艺”等15个项目正推荐申报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
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
让沈城乡愁更有韵味
1碗朱子面、1份豆腐干、2两猪头肉……在尤溪,绝大部分群众都会选择这样一份早餐作为一天的开始。鲜香的猪油里拌上爽滑劲道的面条,充分浸润卤水的豆干,猪头骨里剔下的嫩肉佐以由蒜泥、香醋、黄椒调成的酱汁……这份沈城味道,是尤溪人刻在骨子里的乡愁。
“每次回来,我一定要先到楼下的小店吃一碗‘朱子面’。”常年在上海工作的叶女士笑着说,“直到吃上这口面,才感觉到自己是彻彻底底地到家了。”
这份让叶女士心心念念的朱子面又名“筷子面”“长寿面”,已在尤溪传承数百年,不仅是尤溪人的早餐首选,还是尤溪人逢年过节、宴请宾朋、婚寿宴席的必备佳肴。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朱熹《诗慰女儿贫》),朱熹注重礼仪,热情好客,又谨守“勤俭乃持家之本”,宴客常从家常小菜中精心雕琢,简约而不简单。朱子面之外,2007年开始,县里多位朱子文化专家学者同烹饪协会一道,以朱熹的诗词及其在尤溪的成长轨迹为依据,结合本地特色食用菌、河鲜等食材,整理出独具特色的“朱子家宴”,目前家宴菜品已有30道之多。
“随着县里‘全域旅游共建共融示范区’‘朱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朱子家宴的知名度也不断提升,从外地特地前来品鉴的游客越来越多。”万绿城集团酒店运营公司总经理包晓琴说,朱子家宴不仅是待客佳宴,也成为尤溪的招牌名宴。
在2018年由中国饭店协会举办的全国烹饪大赛上,朱子家宴荣获中国名宴称号,同时被收集到《三明菜谱》《中国烹任大师名师名人作品精品》,并已申请中国文化名宴。
2021年11月三明市举行的“中国绿都·全宴三明”全市地方特色美食宴烹饪大赛上,尤溪县根据“一县一全宴”主题,以菌菇为食材,在朱子家宴菜品中改良推出十道菜品,其中朱子面、孝母菇饼、猴头望月等菜品均获得“明味特色奖”。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森林自然资源,让尤溪获得了“中国金柑之乡”“绿竹之乡”“油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等称号,也带动了全县笋竹、“两茶”、食用菌等产业蓬勃发展,更造就了尤溪县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南山婆’草根膳食”“梅仙肉光饼”“文峰板鸭”“油管”等一系列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道美食,成为助力“全域旅游共建共融示范区”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
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
让山城更加宜居宜业
在4A级景区朱子文化园,第五届“尤溪·朱子游学季”成功举办。学和游相结合的形式,让各地游客和在场群众深层次感受朱子文化的魅力,广受好评。
而在溪尾乡,一场题为“稻香石美 绿色溪尾”的《乡村大舞台》活动正在举办,这是由各乡镇主办、县融媒体中心承办的第十一站《乡村大舞台》。
“节目很贴合溪尾乡的实际情况和乡风民俗。”村民老周对活动赞不绝口,整个活动17个节目,他一个不落从头至尾看完,尤其是已有300多年历史的稻草龙舞“盛世祈丰年”最具地方特色,让他重温了元宵节闹花灯的场景。
“平民化、接地气,活动举办之初就着力提炼乡村特色要素,展示多元的群众文化。”尤溪县融媒体中心品牌传播中心负责人范晔介绍,如“茶香台溪、酒乡坂面”等主题鲜明的活动,宣传推介了美丽乡村,通过央视新闻移动网、智慧尤溪APP等平台进行同步直播,演出当日就有30多万人在线观看;开展过活动的11个乡镇,每个乡镇报名参演的节目都有三四十个,涌现出了许多有乡土气息、有文化内涵的优秀节目和演艺人才。
文化来自群众,最终又服务群众。《乡村大舞台》只是尤溪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样本之一。
近年来,尤溪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一应俱全。
文化创新活力迸发,文化市场日益繁荣。作协、诗社和各类艺术家协会林立,一大批带有尤溪气息的优秀文化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电视艺术取得长足进步,屡获大奖,短视频《武汉记“疫”》获评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微纪录片《斫琴匠》荣获第27届中国纪录片“十优作品”,《距离一米因为爱你》等多部作品获国家级、省级电视艺术奖;民间文艺屡出佳作,推陈出新,词作品《沁园春·扶贫归来》获得中国诗词大赛三等奖,国画作品《诗意家园》获福建省花鸟画展优秀奖(省美协最高奖),歌曲《念寻莘田》荣获省音乐创作人“最佳原创作品”;“新知青”来到尤溪半山,以“文化下乡”的形式,吸引了500多名全国各地艺术青年来尤,推介尤溪优秀文化……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千年古县,朱子故里,山城尤溪因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也因文化更加宜居宜业。
尤溪记者站:肖丹 罗姮 王琨 吴振湖
尤溪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新媒体编辑:黄璐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