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积极推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全方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全力打造山区人才高地。会上,永安市、将乐县、市科技局、市人社局、三明学院、三钢集团等主要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现摘登如下。

傅天宝
永安市委书记
一是健全“内引外联”机制,实施群燕腾飞招才引智专项行动计划,在“内”搭建6家产业人才驿站,在“外”建立6家驻外引才工作站,先后引进紧缺人才425名,推动产业成果对接、技术应用转化65项。二是健全“柔性引才”机制,出台《重点企业柔性引才支持办法》等政策,先后引进23支研究团队、52名教授、专家顾问。三是健全“以赛(会)引才”机制,连续举办7届国际(永安)竹业博览会、4届石墨和石墨烯创业创新大赛,先后引进省引才“百人计划”周鹏伟等4个创新创业团队和14名省级人才,促成翔丰华等一批企业扩产增效、成功上市。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开展“服务百家企业、推进百大项目、走访百位人才”活动,定期举办“永安之夜”人才茶话会,推荐85名优秀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二是优化社会环境,制定《“1+1”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办法》,开设“燕城英才”栏目。三是优化安居环境,探索实施永安籍高校毕业生回归工程和大中专毕业生留永计划,建立“智汇”永安人才之家,提供“一站式”服务。近三年累计发放人才购房补贴等1100多万元,为270多名人才子女办理自主择校入学,并在三明率先探索发放“燕城英才卡”。
一是搭建“产业基金”平台,每年设立2000万元石墨和石墨烯产业专项资金和1000万元人才发展基金。二是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打造石墨烯产业孵化中心等6个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产业技术成果转化。三是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开展“二元制”办学,建立“师带徒”制度,建成三明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14个,培养技术技能人才600余人。

刘润宇
将乐县委书记
近年来,将乐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增幅等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市前列。
一是推进柔性引智,深入开展“周末专家行”活动,以“候鸟式”服务形式引进27名高层次专家到将乐开展授课讲学、技术合作等活动。二是推进项目对接,推行“人才+项目”双招双引模式,实现项目落地、人才集聚。三是推进因需引才,在全市率先与中国海峡人才市场开展战略合作,组织开展专场招聘、校园招聘、人才对接会等活动。
一是打造产教融合基地,探索职业教育二元化培育模式,支持企业与中职中专院校开展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二是打造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县域企业与高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先后建成瑞奥麦特、金瑞高科、半固态研究所等3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三是打造科研实践基地,构建“政府—高校—科研实践基地”三级联动创新实践体系,建立中山大学实训基地及中试基地等有行业影响力的科研实践基地15个。
一是政策激励促成果转化,制定收益分配改革、成果转化奖励等相关激励措施10余条,积极对接科技特派员政策,鼓励人才带专利成果来将乐创业创新,推动耐高温铸造铝合金等科技成果转化60余项,带动轻合金等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平台共建促成果转化,引导和推进企业创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6个,其中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三是飞地合作促成果转化,以校企资源共享为切入点,鼓励企业借力高校的科研平台加速成果转化。

李荣安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推行“有求必应”承诺制,即凡企业提出技术需求,科技部门第一时间帮助对接适合的高校、院所和专家人才团队。一是摸清底数,建立校企合作人才技术库和明籍人才成果库。二是开展常态化产学研用合作,每年对接专家团队200人以上,开展技术合作项目100项以上,推动有条件的县(市、区)与省科技厅签订中科院STS计划配套项目专项协议书。三是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市每年选认省、市、县级科技特派员600人以上,并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及一二三产服务全覆盖。
聚焦我市“433”现代产业体系技术需求,做实做强创新创业平台。一是依托“6+1”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深化拓展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合作,有效推动人才、技术、成果与需求对接及落地转化。二是依托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建设离岸孵化器,积极在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打造人才飞地。三是依托众创孵化平台,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潜力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和科技孵化器,支持高新区、三明经开区、永安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等工业园区建设科技孵化器和中试基地。
一是以建立科技特派员利益共同体为突破口,制定支持科技特派员离岗创新创业、允许兼职任职取酬、享受成果转化激励、给予“科特贷”贴息补助等措施。二是深入推行“揭榜挂帅”等制度,继续围绕“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难题,遴选发布需求“榜单”,吸引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前来“揭榜”攻关。三是出台奖励政策,给予各类人才配套奖励,开展“创业之星”“创新之星”评选。四是健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

吴成城
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
2021年以来,市人社局共开展线上线下主题招聘活动27场次,服务500余家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1500余人。
一是“面”上全方位加大宣传力度,邀请我市既有的省外高层次人才亲身宣传推介三明,开展人才政策宣讲进高校活动。二是“线”上多方式建立沟通联系,向在外优秀人才发布人才新政、家乡发展成就和人才技术需求等信息,加大与相关高校校友会和就业创业中心等组织的联系。三是“点”上建立多维度合作机制,依托高等院校,实时掌握人才创新创业意愿,在辽宁沈阳理工大学签订了校地协议,在福建农林大学校地联合举办了人才产业发展座谈会。
一是以事业引才,加大企事业单位紧缺急需人才招引力度,支持我市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学幼儿园、公立医院赴省内外高校开展人才专项招聘活动。二是以产业聚才,结合我市“433”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做好人才项目承接,为企业招引各类人才近1300人。三是以机制引才,建立“人才编制池”机制探索企业人才招引新模式。
一是搭好就业服务桥,做好“四张清单”管理和用工形势预判,通过“三明就业和人才公共服务”微信公众号为企业招聘、人才就业牵线搭桥,线上登记企业2396家、招聘9460人,线上求职3123人,微信端推送职位42万条。二是织好服务保障网,建立评价科学、导向正确、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通过三明市人才“一站式”服务系统提供更加便捷服务。三是打好留才组合拳,发放各类人才补贴共3758万元,发放稳岗补贴7875万元。

赖锦隆
三明学院党委书记
近五年,三明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从20.19%增至29.64%,省级高层次人才从13人次增至74人次、增长469.23%;省级教学、科研团队从7个增至10个。
一是守土尽责“带头引”,成立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人才办,建立二级单位工作目标责任制和人才工作激励机制。二是用足政策“批量引”,用好省组科研类引进生政策,学校现有科研类引进生居全省高校前列,柔性聘用台湾合作高校教师100多名。三是挖掘优势“创新引”,创新机制,加大人文投入,创造有利人才作用发挥和个体成长的环境。四是校地共建“合作引”,发挥“三明市创新创业人才工作驿站”作用,柔性引进14名高层次企业人才。五是完善机制“常态引”,持续巩固与重点“投向”高校科研院所联系,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便捷服务。
一是目标引领,以创建地方一流应用大学发展目标凝聚共识合力,建设两级领导班子联席人才制度,针对性解决高层次人才“业学住医行”需求,破解扎根留住难题。二是养用结合,建立“一对一”传帮带机制,分层次、分领域实施“金凤凰学者”人才支持计划、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破解职后成长难题。三是外借强力,引入北大创业训练营、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团队,与厦大、福大、师大、农大联培研究生,破解团队熔炉难题。四是产教融合,与我市重点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为人才搭台、平台赋能,破解发展平台难题。五是评价改革,坚决落实“破五唯”要求,鲜明“三个不一样”机制导向,出台一系列制度办法,破解动力不足难题。
通过“五引五破”,近三年,新增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7个、总数达39个,居全省高校前列;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2项,数量占三明市获奖总数的64%。

何天仁
三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建立首席工程师、卓越工程师、优秀工程师的发展通道,首席工程师享受公司中层副职薪酬福利待遇,薪酬系数及分配比例根据首席工程师的年度绩效考核结果,按各单位、部门正职的50%~60%比例核定;卓越工程师分三个等级,技术津贴标准为5000元-7500元/月;优秀工程师分六个等级,享受技术津贴500元-2000元/月。2022年度评选和聘任首席工程师9人、卓越工程师66人、优秀工程师945人。
建立与职业生涯管理相适应的一岗多薪薪酬制度。对于关键技术性生产操作岗位职工,分别实行一岗四薪、一岗五薪、一岗六薪和一岗七薪;同一岗位,按技术等级从低到高设置7种岗位工资形式,聘用的享受每月300元-1800元技术津贴,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奖金分配系数参照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系数确定;在高级技师中选拔首席技师,享受8万元/年的一次性技术津贴。2022年度聘任首席技师18人、特级技师5人、高级技师78人、技师194人、高级工1383人。
一是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涵盖50多个职业(工种)。2020年以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申报2350人,考试合格并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053人。2021年获得福建省首批特级技师评聘试点单位资格,5名特级技师经国家人社部核准通过。二是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积极参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组织的各类职业技能比武,连续承办7届“三钢闽光杯”福建省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从2017年开始每年与市总工会联合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对获得荣誉称号或优秀名次的给予1000元-50000元一次性奖励。
新媒体编辑:王丽华 陈昕洁(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