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夫妻店到加盟店,从小作坊到大工厂,从走出山门到走出国门……如今,沙县小吃已发展成为拥有30多万名从业人员、550亿元年营业额的大产业。
作为福建美食唯一代表入驻世博;成为韩国冬奥会美食展中国美食唯一代表;沙县小吃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过去10年,沙县小吃这一“草根美食”频频亮相。
国庆期间,沙县区俞邦村寻根追味小吃街
沙县小吃香飘世界。品尝百味小吃、逛“沙县小吃文化主题乐园”、游“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国庆“小长假”,小吃之乡迎来了一拨又一拨游客。
沙县小吃产业展示服务中心 在江西省南昌市昌东工业区天祥路,开业不到半年的沙县小吃南昌136号连锁店,每天宾客盈门。 “升级改造后的店铺,不再是原来的‘老、破、小’,点单和服务模式也有了大变化。”通过手机摄像头,“80后”店长严家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厅堂敞亮、厨房整洁,店员身着统一服装,手机屏幕前的这家加盟店显得大气上档次。一碗碗刚出锅的拌面扁肉,仿佛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气。 严家和是沙县区夏茂镇洋邦村人,10多年前就跟随家人外出经营小吃生意。早上6点起,凌晨1点收摊,一天动辄营业近20个小时,过去的打拼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做小吃的艰辛。“不容易,尤其是老一辈人,都用透支身体健康来换取财富。”他感慨道。 20世纪90年代初,沙县小吃开始走出山门,凭借着“1元进店,2元吃饱,5元吃好”的优势,迅速填补了低消费的空白,闯出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但随着餐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早期单家独户的沙县小吃夫妻店模式慢慢跟不上形势,改变迫在眉睫。 从当地政府到从业人员,转型升级成为共识。开设小吃连锁加盟店,推进沙县小吃公司化运作、标准化实施、连锁化经营,一场从食材供应到菜单搭配再到经营管理的品牌化变革,打开了发展新天地。 创业有盼头,过去10年,越来越多像严家和这样的“小吃二代”,成为了经营沙县小吃的主力军。与父辈们一味埋头吃苦不同,他们更希望解放双手。 瞅准了小吃转型升级的趋势,严家和果断加盟沙县小吃集团连锁店。统一管理和标准之下,他的小吃店中,柳叶蒸饺、半成品大排、调味品等原料都从沙县总部配送而来,人工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现在每天有4000多元收入,雇工少了、时间也更宽裕,能多陪陪家人!”严家和笑着说。 标准化生产、连锁化加盟、数字化赋能大大降低了经营沙县小吃的门槛,逐渐改变了夫妻店品质良莠不齐、定位低端的形象,吸引了越来越多商家加盟。目前,沙县小吃加盟店总数近4000家。 通过设计生产的工装、酱料罐等12类“福见·沙县小吃”产品投放门店,并先后在日本、法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的小吃加盟店布置福文化标识,设计定制手提袋、餐具餐盘、毛绒公仔等系列文创产品4类33款等举措,沙县小吃门店形象进一步提升。 小吃业主培训现场 在位于沙县区夏茂镇长阜村的香之源调味品厂,一片片面干经过空气源热泵烘干机烘烤后,由工人们封装后装上物流车,准备发往广州的小吃门店。 这家企业的老板叫罗奋忠。“改造了生产线后,现在一天产量可以达到1500公斤,生产过程中温度、力度、薄厚都能精确掌控。”罗奋忠说,现在除了传统供应给小吃店外,他还给自家的面干搭配上调料包。 拌面用上自动捞面机,蒸饺来自中央厨房统一制作和配送,炖罐可用半成品材料制作……在保留沙县小吃老味道的同时,标准化生产如火如荼。 在沙县小吃产业园中央厨房,柳叶蒸饺、金包银、小笼包等十几种产品已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过去200人的工作量,现在十几个人就能完成,产品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中央厨房厂长胡明宝感慨道。 如今,占地2600亩的沙县小吃产业园,聚集了小吃速冻品、半成品、预制菜、酱料包等产业上下游多条生产线,早已成为沙县小吃门店的核心基地。 “目前有24家企业在这里生产小吃相关产品。现在每天有150吨水饺等产品从小吃产业园发出,通过冷链网格配送至全国各地,产业园年产值超3亿元。”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管委会副主任张鑫说。 有人或许疑惑:沙县小吃之所以驰名天下,靠的是小吃制作者现做现卖,保证食品新鲜美味。如今,标准化、工业化下的小吃产品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去年,沙县区与山东惠发集团签约,建成“五中心一研究院”,专门攻克了从传统制作到工业化生产的难关,推动蒸饺、艾粿、手打扁肉馅、冻干面条等数十种小吃产品实现流水线生产,极大丰富了门店菜品,降低了备餐难度。此外,沙县区还引进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相关团队,研究如何提升口感、锁住美味,并将科研成果用于指导企业生产。 多措并举之下,如今沙县区已申报《沙县小吃公用品牌管理规范(餐饮)》团体标准,发布了芋饺、蒸饺、小笼包等7个核心产品团体标准。至此,沙县小吃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服务有了更清晰的指引。 眼下,我市已完成39种口味沙县酱研发,并引导醉有才公司等沙县区食品加工企业,研发沙县小吃新品,形成“醉有才”“宜佳味”“梓味你”3个沙县小吃方便食品类产品品牌,打造沙县拌面方便食品类爆品,推动沙县小吃食品产业提升发展。 在葡萄牙开小吃店的吴绍华与顾客合影。 在葡萄牙加亚新城,吴绍华每天都在自己的沙县小吃店里忙碌着:“受疫情影响,很多本地人开的餐饮店都经营不下去了,我们能生存下来很不容易。” 从1991年开始,吴绍华就在各地经营沙县小吃,早早地赚到了“第一桶金”。敢闯肯干、思维开阔,吴绍华也是最早一批把沙县小吃开到国外的人。 “之前生意很好,天天顾客爆满,油炸扁肉和油炸春卷很受当地人喜爱,日营业额都在1万元以上。到了夏天这里是旅游旺季,很多来自德国、法国、英国、瑞士等国家的游客来光顾,有时候东西吃空了,我们都不敢开门迎客。”吴绍华说,“现在因为疫情,生意差了很多,每天营业额在6000元人民币左右。” 在微信中,吴绍华还分享了几张与顾客的合影,照片里的他笑容满面。“祖国很温暖!在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寄来了口罩、中药。这也是我们的小吃店可以生存下去的重要原因。”他感慨道。 生意火爆的海外沙县小吃店不止是在葡萄牙。 2019年,法国首家沙县小吃在巴黎库尔布瓦市开业,场面火爆,座无虚席。除了标准四样外,还推出了针对法国人口味的“鸡肉馅扁肉”。 去年,沙县小吃在高田马场开了第一家分店,开业仅5小时营业额就突破2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17万元! 落户美国的第一家沙县小吃店也备受欢迎,开业第一天店门外便排起了长龙,营业不到3小时,所有特色美食销售一空,食客们意犹未尽。 …… 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产业化发展,在“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国际化、数字化”的探索中,沙县小吃不断“破圈”。目前,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有沙县小吃门店174家,沙县已向72个国家和地区申请注册“沙县小吃”商标。 从走出山门到走出国门,在海外走红的沙县小吃,正成为传播中国美食、文化的窗口。 记者 卢素平 沙县记者站 许 琰 文/图 新媒体编辑: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