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建宁县金木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这是该县成立的首个以林业为主的集团,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创新举措,标志建宁县属国有林业企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这是我市持续深化林改、优化林业资源的一次探索与实践。
牢记重要嘱托,用好资源禀赋,我市续写了一个个精彩的林改“三明篇章”。
服务惠民通“心路”
2015年成立的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农业、林业等部门均有入驻,不仅有农村产权鉴证服务,还提供林权类不动产初始、转移、变更、抵押、注销登记等服务,有效保障林地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9月26日,原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升级”为我省首个区域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启动运行包含农村产权、林权交易在内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系统。中心提供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业类知识产权转化、林权流转、林产品供销、农林物资(服务)采购等5大类品种交易,打造“立足三明、辐射全省、接轨全国”的区域性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为深化林改闯出一条新路,有利于林权资本化、交易市场化、生态产业化、产品品牌化实现突破。
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老百姓受益”的改革目标,创新“共享联办”服务机制,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让采伐审批更加便捷高效,打通服务林农“最后一公里”。

同时,为破解山地纠纷难题,建立了林权纠纷市县乡联调机制,开展权籍调查质量联合监督,优化人员配备,实现林权不动产登记、权籍勘验全免费。今年以来全市办理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发证3695本、面积69.8万亩,为林农节省费用233.4万元。
创新机制引“活水”
金融“活水”流向青山绿水,注入发展活力。我市牢记嘱托,围绕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走出一条具有三明特色的林业金融路子。
9月21日,金融支持福建省林业改革与发展推进会在三明召开,推进会累计促成金融机构与林业经营主体达成融资对接项目665个、意向融资金额超340亿元;8家金融机构和8家林业企业作为代表,在对接会现场签约、金额超140亿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金融发展,联合银保监三明分局、金融监管局出台《金融支持林改再出发的若干措施》,推行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林权抵押贷款合同公证业务,推广“福林贷”“益林贷”等普惠金融产品,探索公益林补偿及天然林补助的收益权质押贷款回购天然林试点,加速“资源变资产”,今年以来全市新增林业信贷7.73亿元。
本场推进会采用“碳中和”模式,通过购买三明市林业碳票的方式抵消会议产生的碳排放,实现“零碳”,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今年以来,已有多场在我市召开的全国、全省会议实现“零排放”目标。
以碳票抵消碳排放,是“活树变活钱”的生动实践。我市还从生态司法等方面发力,创新司法“认购碳汇令”等应用场景,成立村级碳票基金,将林业碳票作为贷款的可质押物,系统性实施林业碳汇“三建两创”行动,全市新开发林业碳票项目10个、碳减排量24.5万吨,有11件司法案件认购碳汇4128.3吨。
多元增产种“金山”
秋初,走进清流国有林场嵩口镇范元村岗梅种植基地山场,一株株草药在技术人员和植树工人的精心抚育下长势良好。岗梅,能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是不可替代的配方药材。
2021年起,我市以华润集团对口支援清流为契机,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与华润三九开展合作,由华润三九提供免费岗梅种苗、技术指导、订单生产、保底价收购等,以清流县九龙溪国有林场、清流国有林场为龙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利用林地空间资源,每亩间作套种中药材岗梅300株,建设示范基地,带动全县林农积极参与林下中药材岗梅种植。
目前,华润三九支持清流县免费岗梅种苗87万株、岗梅种子44公斤。
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一块土地两份收入”,国有林场“跨场联建、场村合作、科技引领”机制“功不可没”。今年以来,全市省属国有林场与村集体、林农大户等33个经营主体开展合作,新增经营森林1.23万亩,预计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
坚持问题导向,提振林农信心。我市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扶持政策,做好林企林农纾困解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以“康养+”为核心引领,精心画好“山水画”,林业产业实现稳步增长。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林产加工业产值486.25亿元、比增4.42%,林产加工企业吸纳就业4万多人;森林旅游、康养营业收入11.8亿元;林下经济、花卉苗木等特色富民产业产值分别实现70亿元和153.9亿元,带动从业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新媒体编辑:陈淑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