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周颂·良耜》有“或来瞻女,载筐及筥”的记载。苏东坡在《雨后行菜圃》诗写道:“霜根一蕃滋,风叶渐俯仰。未任筐筥载,已作杯案想。”筐和筥并称篓筥,前者方形,后者圆形,是篾编的生产生活用具。在大田、永安、沙县等地,民间用篓筥装食物,在迎亲和祝寿时使用。
11月5日,是大田县建设镇传统圩日。一大早,建忠村51岁的篾匠刘良贡挑着新编的篓筥,在集贸市场的地摊上摆出。“有铜花的一担卖2400元,普通的卖1900元。”见有人询问售价,刘良贡指着两种不同装饰的篓筥解答。
将1厘米厚度的竹片破出4层篾片
“篓屉一担有两只,每只分上下两层,总共有4个篮子。”刘良贡把篓筥叫作篓屉,他说篓筥的底层一般用来装粳米、腊鸭,或者猪肉;上层装冰糖、果脯以及煮熟的鸡蛋等。有时,篓筥满装米粿或者年糕等物品,承受重量达到50余公斤。
几天前,沙县大洛的一个村民找刘良贡订做了一担8层的篓筥,价格4300元。“这种篓屉底层装活鸡和活鸭,篓屉壁需要打孔透气。”刘良贡说。
刘良贡用竹篾编制篓筥的手艺,是曾祖父苏志诚传下来的。苏志诚原籍在永泰县,大约出生在130年前。年轻时,他来到建忠村入赘到刘家,生有两子,长子随父姓,次子随母姓。他擅长做竹编,把手艺传授给了两个不同姓氏的儿子。传到了刘良贡儿子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传人。
祖传手艺编制的篓筥,是一只带盖子的筒状竹篮,厚竹片搭骨架,细篾条编织竹席,做成篮壁薄如纸皮。这种篓筥底部,内套杉木薄板做成的“篓屉底”。精致的篮壁内外刷上防水的清油,竹丝的青绿色泽、篾条纵横经纬和原生态的纹理、席片拼出的吉祥图案一览无余,像工艺品一样美观,招人喜欢。
刘良贡现在制作的篓筥和祖传的工艺不太一样,他把篓筥全部用竹篾编成,通体粉刷熟石灰掺桐油搅拌成的灰泥,然后在外层刷了一遍油漆。在厚竹片做成的提手以及篮壁、篮盖中央,装订铜箔吉祥图案。篓筥乌黑,上下层和篮盖衔接处描红,金属的装饰物金光闪闪,古朴大方。篓筥严丝合缝,整只浸泡在水里,无需担心渗入。
如今,在建设镇以及毗邻的永安市槐南乡附近,能够编织完整篓筥的手艺人,只有刘良贡和他一位异姓的堂哥。
将篾片“打光滑”处理
编制篓筥的工具不多,一把锯子,一把刀背弯曲成两道波浪形状的篾刀,两只插在板凳上刀刃相向组成倒八字“将门”的小刀,一把装了木制长柄的铲子刀。在编制各种竹筐、竹篓、竹筛、竹匾等成品之前,刘良贡把竹竿按所需的长度锯好,而后用篾刀破竹筒劈成篾条,接着把篾条“过将门”和“打光滑”。
“竹筒破成十多瓣后,在厚度只有1厘米的竹片里劈出4层的篾片,篾片继续劈成篾条,粗细如同面条和面线。”刘良贡介绍。
搭骨架先用粗篾条8条,以中间交叠的地方作为圆点,织入细篾条。当底部环形的篾席直径达到18厘米时,添加粗篾条8条继续编织。第三次添加了16条,编至直径32厘米时,这些粗篾条需要用明火烤出水分使其柔软,再折成90度角向上立起,编成篮壁。
篓筥全高约43厘米,底层高度16厘米,上层高度12厘米,盖子的高度3厘米,余下距离提手的空间用作取盖子。
“做好一担篓筥,前后用时10天。”刘良贡说,破篾条需要两天时间,编篾席花了3天时间,还有的时间用作抹灰泥、刷油漆和制作铜饰等。
刘良贡13岁开始,跟随父亲和祖父学习篾编手艺。当时,他在读小学,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回家,都要帮忙进行篾条“打光滑”处理。这是一道容易使编织者手指受伤的工序,右手拿起一根篾条放到铲子刀刃上,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帆布压住篾条,然后通过右手猛力抽拉,使篾条在刀刃上刮去毛边。
“帆布下卷起了一团团竹絮,像花朵一样落到地上。”刘良贡介绍,手工活需要非常精细,如果动作配合不到位,篾条上僵硬的毛刺很是吓人,像钢针一样刺进手指头血流不止,痛到眼泪都会流出来。
刘良贡在晾晒编好的篓筥成品
“父辈在农闲时节帮人制作篓筥,或者修补其他篾编的东西,需要游村走街去招揽生意。”刘良贡没有外出打过工,“每年春节还没有过完,就有人来订制篓屉,不敢出去。”
一担篓筥的成本三四百元不等,一个工作日能够保持在200元左右的收入,无需日晒雨淋和耗费太多的体力,经济效益可观。2021年,刘良贡售出篓筥33担。今年,他已经售出17担。
“编篾席原来是把篾条铺在木板上的,现在换成了瓷砖,表面光滑便于操作,编织速度更快。”刘良贡做篓筥一直在创新,他不断改进编织工具,以前编好一片篮子的底需要90分钟,如今缩短到70分钟。同时,改做不同于祖传手艺的抹泥篓筥产品。
刘良贡介绍,附近永安市槐南乡有个永春来的篾匠,长期做灰泥篓筥出售,后来因为年纪大了回老家,产品在本地不再生产。数年后,当地村民找到了刘良贡,希望他也做这种款式的篓筥。刘良贡找来旧篓筥仔细琢磨,自学仿制。
“销售旺季在年底这段时间,本地人习惯选择在这个时段婚嫁。”刘良贡的母亲罗美芳今年74岁,之前帮忙丈夫编篾席做篓筥。2020年,丈夫刘昌茂过世,老人不再做篾活,现在居家安享晚年。她说,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婚嫁和祝寿都需要用篓筥装贺礼,这种传统已经很古老了。“自己家里如果没有篓屉,要找别人借很不便,这种需求不会终止。”
传统的篓筥因为只刷清油,见到的是篾条原色,在使用时为了讨吉利,要套上青色的布袋。刘良贡现在制作的灰泥篓筥,外表黑色描红,还有耀眼的铜饰,很是受欢迎。
刘良贡育有两男一女,小儿子和他学过编制篓筥,女儿刘美玲在抖音等平台推销父亲的手作篓筥。
“传统手工赚不到钱,年轻人不愿意学,但这些才是中国人历史沉淀最宝贵的东西。”刘美玲在网络上看到,一个乡村老人做了个竹编物件,许多外国人评论说没有借助任何工具纯手工做出来很厉害,愿意花钱去买一个,就算不拿来用,挂在厨房欣赏也会很开心。在永春,有人把篓筥做成了出口产品,因为东南亚等地的许多华侨还在沿用家乡的传统器物,在红白喜事都使用这些篾编的器具。刘美玲建议父亲,同时做一些其他篾编工艺品,如高档礼品盒、首饰盒、挂件等,让老手艺成为新产业。
记者:大田记者站 林生钟 叶长江 叶紫妍 文/图
新媒体编辑:陈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