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的水泥商道 源湖古街

e三明   2022-11-21 16:41:22   阅读

一条老街,道路两侧,马头墙、老式木屋、青砖楼透出岁月的沧桑,特别是中间那条水泥路宽2.5米,长300多米,历经百年,依然大体完好。这就是尤溪县梅仙镇源湖村的源湖古街——尤溪第一条水泥硬化街道。

image.png

源湖古街


卢氏墓亭


image.png

古街人家


image.png

卢氏墓亭木楼水泥地板用的是日本进口水泥。

源湖地处源湖溪与尤溪汇合处,离县城20公里,被称为“十都门”。源湖溪流域13个村,均属尤溪十都。溪潭深大如湖,源湖由此得名。这里自古就是水陆交通要道,陆路通往南平,水路通福州,故有“前尤后尤,不如源湖”一说。据1985年《梅仙乡志》,宋朝时就有徐姓由源湖迁到玉石。尤溪河滩险流急,怪石嶙峋,舟排常有撞翻凶险,以源湖段为最。清乾隆年间(1773-1778年),焦长发任尤溪县令,“凿源湖顽险之石”,使这里行船“咸蒙其利”。过去从下游上来的船大多停靠源湖,商旅改走陆路,人来人往,形成商道,商铺云集,成为一方重镇。1925年两溪会合处设置源湖码头,当地人称“楼下潭码头”。河边有一块较平坦巨石,叫寸壁,可停靠木帆船2艘。码头和山路有毛石砌成的大道相接,宽2米,长约100米。“闽北王”卢兴邦看上这方宝地,将祖墓建在这里,1928年兴建“范阳郡长仁堂”墓亭,派了一个排的兵守墓,还将街道用日本产的水泥硬化,并在这里创办“区立十都玉麟小学”。1945年卢兴邦过世,落葬源湖。卢氏墓亭土木结构,3层,前后防火墙高10余米,跨街有两道护门,防卫、防火性能极好,楼面木地板铺了日本水泥,至今完好。新中国成立后,墓亭曾作为小学。卢有富是卢氏家族的看墓人,搬来源湖70多年,老人今年82岁,依然精干。
街口有双峰亭,1906年重建,供奉妈祖、潘公尊王,街中有陈氏土堡、林氏宗祠。古厝深深,如同一座建筑博物馆。这些老屋过去是商铺,打铁店、裁缝店、弹棉花店、食杂店、酒店、烟丝店、饮食店、蜡烛店、肉铺、药店、土纸店、木材行,可谓百业辏集。相传,三省(福建、江西、浙江)六县十八姓客商来此做生意,安家落户,沿街依山盖起木楼土屋,错落参差。据《梅仙乡志》,民国十三年(1924年),梅仙共有商家155家,源湖就有60家。新中国成立后,源湖曾是源大乡、源湖公社所在地,有供销社、邮政所、粮库、木材采购站。旧有客栈,供旅客、排工住宿,有被子百条。

1960年1月,尤溪口公路通车后,源湖码头逐渐退出历史。1976年,县竹柴炭公司和梅仙供销社在源湖溪坑口尾建货场,面积达960平方米,建一条拖拉机路和码头相接。上世纪90年代初尤溪航运停止。1997年,源湖、玉石通南平的石路旁修通水泥公路,源湖老街没落,住户大多搬离,老街隐入尘烟。如今,公路上,车来车往,源湖商道通向远方……


王长达  张德遴  黄在锦  文/图

新媒体编辑:陈依婷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