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智慧·三明篇 | 宁化文昌阁,见证璀璨的人文盛事

e三明   2023-08-18 20:26:08   阅读

宁化翠城重建了“文昌阁”。一日,我和友人沿翠江河畔,顺流前行去探访。


图片




























文昌阁屹立在宁化东溪与西溪交汇处的半圆形半岛上,坐西朝东,在山环水抱中的文昌阁,与福宁桥遥遥相望,比邻翠锦桥、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南侧不远处是新建的慈恩塔,身后是迎宾大酒店。立台阶细观:文昌阁按闽西北地方特色的三层五重檐塔式设计,塔高约23米,占地面积约280平方米。外观五层,实为三层,一二层为方形围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墙青砖木构饰面,门楼为翘角古朴的仿唐建筑。三层过渡到八角形,为纯实木伞状悬柱结构。外观此阁,古朴、大气、宏伟。


大门正中悬挂着“文昌阁”三个隶书大字。这是宁化清代书圣、艺坛大师伊秉绶的墨宝集字。踏入大门一楼,展现在眼前的是孔子、四贤、十二哲雕像,个个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正中,供奉着孔子雕像,有着崇文重教传统美德的宁化客家人自古就对孔圣人敬重有加。旧时,孩子入学第一天就由老师带往孔庙拜谒孔圣人,供上发糕、米粽,寓意“高中”,又在池塘放入鲤鱼,祈望能跃“龙门”。可见,孔圣人在宁化客家人心目中影响之深远,地位之崇高。二楼供奉着文昌帝君雕像,三楼供奉着魁星雕像。


文昌阁正门朝着款款东溪,左挨脉脉西溪,两溪汇合成滔滔翠江向东南方向滚滚流去。矗立于汇合处半岛上的文昌阁恰似鲤鱼跳龙门,暗合文昌阁赓续文脉、滚滚前涌的意蕴。可见建造者的构思奇巧。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宁化县融媒体中心)




























登上文昌阁楼顶,我记忆的飞鸟在厚重的宁化客家历史文化的天空飞翔。宁化客家先民自古崇文重教,崇尚耕读,造就了众多优秀人物。据民国版《宁化县志》载:宁化自唐代至清代有举人152名,进士93名(含特奏名),状元1名,民国时期大学毕业生90多人,出国留学的有10人。宋至清有140多位宁化人著书立说300余部,其中郑文宝的《江表志》、罗登标的《易学阐微》、雷鋐的《读书偶记》等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唐代伍正已是宁化的第一位进士(也是汀州的第一位进士)。明代张显宗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明太祖特赐状元。目前,宁化人列入《中国人名大辞典》的历史文化名人有30人,列入《辞海》的历史文化名人有2人。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卓有建树,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客家历史文化遗产。他们中有许多杰出人物:如宋代诗人郑文宝,明末清初文学家、方志家李世熊,清代理学家雷鋐,理学家、诗人伊朝栋,易学家罗登标,“诗、书、画三绝”、“扬州八怪佼佼者”黄慎、清代隶圣伊秉绶,解元赵有成、张腾蛟、伊象昂等。


纵观宁化客家文教历史,可谓人才辈出,文化名人灿若星辰,宁化也因此被誉为“文人之乡”。同行的友人说:“据史书载,宁化在宋仁宗时就先后在县城的正东门、翠华山南麓等地设立过儒学学宫,又称文庙。后经多次修葺,至明洪武十三年整体规划更加完备,万历七年迁至今县武装部及周边所在地。文昌阁作为文庙建筑的附属部分一直保存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年是宁化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建筑。2021年,宁化县委县政府决定重建文昌阁,经一年多的建造,于2022年10月竣工,才有了这崭新的文昌阁。


归途中回望,文昌阁楹联“碧水涌双溪天开文运兴弦诵,翠城飞一阁代出才人做栋梁”入眼入心,令人回味。

图片



作者:连允东  文/图

新媒体编辑:罗雅慧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