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中秋】大田中秋史话

e三明   2023-09-29 11:56:57   阅读

“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月,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况埃壒不流,太空悠悠,婵娟徘徊,桂花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八闽文化先驱者、泉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唐朝诗人欧阳詹,在《玩月诗》序文中如是描写中秋。中秋节是团圆节,节日源自古代自然天象崇拜,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

中秋节被官方认定为全国性节日大约在唐代,节日文化融入神话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以及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浪漫多彩,于是“玩月”之风大兴。在此前的《晋书》里,“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东晋名士谢尚,在永和八年(352年)率部驻扎寿春,秋夜赏月赋诗。

八月桂花遍地香。就在欧阳詹生活的年代,八月适逢秋闱大比,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比喻为“蟾宫折桂”,中秋夜望月、拜月,故事充满传奇。唐玄宗筑“赏月台”,谱曲编舞《霓裳羽衣舞曲》;士子泛舟水面,载酒玩月、吟诗作赋,管弦相伴。到了宋朝,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上高楼临轩玩月。中等小康人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北宋时期节令食品“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的民间赏月注入了赏灯习俗,节前用竹条扎灯笼,糊上各种颜色,当夜悬挂在高竿上,或者竖于瓦檐露台,俗称“竖中秋”。

“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到了明清两朝,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家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吴地风俗“走月亮”,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直到鸡声鸣唱还婆娑月下,有的歌舞宴饮,笙酣彻夜。

大田县域在周朝至元朝,先后隶属七闽地、吴越地、闽中郡、江南东道福州、福建路南剑州、福建道延平路。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朝廷割延平、漳州、泉州三府的尤溪、永安、漳平、德化四县边沿地建县,隶属延平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属永春州。民国时期属福建南路道、厦门道和仙游、龙岩、永安等专署……“县杂五方,风俗不一。大都近尤之民,质而鄙;近漳之民,健而狡。”在民间,大田人也称中秋节为“八月节”“八月半”。《大田县志》记载:是日,家家备月饼、瓜果、石榴、芋头赠送亲朋。晚餐,后路一带要吃牛肉、粉干,屏山一带吃芋头饭。普遍宰鸡鸭、吃中秋饼。入夜,有的妇女以月饼、柚子、栗子、花生等敬月。

月饼象征团圆,吃月饼是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祭月、赠送亲友。

《说文解字》把“秋”解释为“禾谷熟也”。农历八月中旬,正是秋粮收割之际,各种应季鲜果和干果是中秋夜的美食。栗子少虫害,做供品象征子孙满堂、健康长寿;用新稻米酿酒,家人团聚、宴宾待客,喜庆丰收……

大田人中秋节的晚餐除了必吃“中秋粉”,还吃“中秋鸭”。传说元朝末期,汉人决定推翻蒙古人统治,但因统治严厉,不能公开组织斗争,就用暗语取当时称蒙古人“哒子”的谐音“鸭子”,约定中秋节吃鸭子一起采取行动。其实,中秋吃鸭子的习俗,是因为此时鸭子处于生长最肥壮的季节。许多福建人用本地盛产的槟榔芋和鸭子一起煮,味道非常好。

闽南和台湾的中秋节有“听香”之俗,妇女燃香礼拜后静立或出游,留心窃听别人言语,来占卜自己的未来吉凶。闽台地区还有中秋“博饼”活动,此俗为古代“状元筹”博戏娱乐演变,戏法均以科举制度科目色名制筹,六颗骰子投掷,取其及第状元为胜。

历史是不断融合演变的过程,明万历年间的大田“中秋,各家设酒,庆赏佳节”,民国时期“中秋,以月饼相馈,弦管游于灯月下,谓之赏秋”。2018年版《大田县志》详细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习俗基本不变,但在中秋夜,部分农村妇女以月饼、柚子、板栗、花生等敬月神的习俗传承,自20世纪60年代起渐淡。前路(除屏山、吴山、济阳外)、后路和桃源一带仍传承中秋送礼习俗,从八月初一日至八月十五日,出嫁女儿必须给娘家父母、兄弟送月饼、米粉之类,俗称“送节”。20世纪90年代后普遍以人民币取代实物,若有停送,视为“断亲”(断绝亲情关系)。

2008年,国家将中秋节定为法定节日,放假1天。中秋节和国庆节在时间上临近,有时候两个节日连续放长假,时间长达8天,在外工作的人们借此机会,纷纷回到父母和亲人身边团聚。今年,中秋节和国庆节连在一起放假,过节休息时间从9月29日开始,至10月6日结束,人们尽可享受节日带来的愉悦、团圆之美好。

●林生钟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