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中秋】中秋月饼

e三明   2023-09-29 11:59:22   阅读

俗语云:“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又名“月团”“小饼”“丰收饼”“团圆饼”等,是我国的传统美食之一,象征着欢聚团圆。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一项重要食俗,不仅寄托着中国人的美好情感,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秋节吃月饼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它是先民们祭月拜月时的一种礼仪糕点,与自然崇拜有着颇深的关联,经世代沿袭便形成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出现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进入唐代,月饼的名称开始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据史料记载,有一年中秋节,有大臣向唐玄宗敬献胡饼。当晚,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御花园赏月饮酒。当杨贵妃开始品尝胡饼时,突然感到“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她抬头看着悬挂天空的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二字。玄宗皇帝当即下旨:将“胡饼”改称“月饼”。《洛中记闻》就有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觉得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享用。可以说,月饼是一款从宫廷中走出来的美食。

由于圆圆的月饼香甜可口,是吉祥祝福的美好象征,宋代以来很受人们的喜爱,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苏东坡在《留别廉守》一诗中曾赞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当时皇家过中秋节时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提到过都城临安的月饼,这种食物“四时皆有”,并不是中秋节才吃的东西,制作方法为蒸煮。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也提到月饼是“炊蒸而熟”的。

在明代,月饼成了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并被赋予家庭团圆之意。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会》中说:“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宛署杂记》在记述明朝万历年间北京风俗时亦说:“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月饼相馈,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做成装饰图案,印在月饼上。彭蕴章《幽州土风俗》赞月饼曰:“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幡然嫦娥窃药手,奔入广寒归不得。”

清代月饼的制作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不仅制作精美,品种也不断增加。花样包括京式月饼、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从馅料来说,甜的有豆沙、莲蓉、枣泥、凤梨、椰仁等;咸的有火腿、五仁、蛋黄等形式。月饼模子也精美异常,大多为月桂、蟾蜍、玉兔、寿星、月宫之类。《燕京岁时记月饼》记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尽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讲过一种酥皮月饼的做法:“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袁景澜《咏月饼》诗云:“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古代中秋节老百姓在家制作月饼的情形。

“年年中秋明月夜,岁岁月饼有不同。”月饼发展到今日,样式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月饼所蕴含的团圆、美满之意,永远是我们心中历久弥新的情感。中秋赏月吃月饼,实际吃的是一种气氛、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钟  芳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