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春,杨时在汴京拜访了太学录游酢。游酢说:“程门之学乃圣人之学。求仁之道,必师从程门。”杨时听后,打定主意师从程门。经游酢引见,程颢欣然收纳了杨时。在学期间,杨时聪慧过人,得到程颢的高度赞赏。每次提及杨时,程颢总说:“杨君最会得容易。”充分肯定了杨时的聪慧。这年初冬,杨时念及夫人分娩在即,便向先生辞别回乡,程颢带着游酢等弟子为杨时送行。这时,杨时转身,向恩师深鞠三躬后,肃然道:“先生教诲之恩,弟子铭记在心,日后定当竭力为道。”而后与学友道别。程颢望着离去的杨时,感慨地对身边的弟子说:“吾道南矣!”(即:我们中原的理学大道将要向南方渡去。)1093年,杨时与游酢礼见程颐师于洛阳,留下了名扬四海的“程门立雪”典故。杨时学成归来,一传罗从彦,二传李侗,三传朱熹。最终形成了“闽学”体系,“闽学”被世人尊为理学四学派(即濂、洛、关、闽学)之一,后人尊四人为“闽学四贤”。一晃九百多年过去。一直以来,杨时常念及程颢师对自己“吾道南矣”之厚望,念及“程门立雪”尊师之情感,思念万千。何不邀请两位恩师来三明畅游一回?这样,他便约罗从彦、李侗和朱熹,商定恭请两位恩师来三明一行。访各自故里,回放成长过程和学业成果。程颢、程颐收到了邀请书,按时动身乘动车从洛阳出发了。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旅程,动车准点驶抵三明站。下车后,“四贤”恭迎两位恩师,来到了站前的“闽学文化广场”,当两位恩师看到矗立广场的雕像和“吾道南矣”的石刻后,心情沉重,当年为杨时送行的场景和往事涌上了心头。
首先,他们来到明溪的龙湖村。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11月25日巳时,杨时在这里出生。3岁那年,在杨时哭喊着“妈妈不能走”的嘶哑声中母亲病逝了,后跟随舅父母到蛟湖生活,6岁才回到龙湖家中。舅父教他认字,给他讲故事,杨时好问,有时舅父也被问得无法答题。
杨时7岁时,到将乐县城西街的“西斋”上学,8岁时能背诵诗,还可与人对句和诗,人称神童。9岁时到城中的含云寺经斋读书,攻读《书》《诗》《礼》《易》《乐》《春秋》等。含云寺留下了杨时童年的回忆。15岁那年,杨时到翠云书院深造。24岁时,登第甲级进士。杨时的一生,既为官更为学,多地讲学,传道授业解惑,“学传东洛,道倡南闽”,弟子众多,有名气的就有罗从彦、刘勉之等,他们都成了学术界的名流。杨时被尊为“南渡大师”“闽学鼻祖”。一生中编著了《庄子解》《孟子义》《三经义辨》《论语解》《中庸解》《书解》等书卷。一生中“日后定当竭力为道”,为“吾道南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一行又来到沙县城西洞天岩。宋神宗熙宁五年壬子(1072年)正月十五日寅时,罗从彦在这里出生。
罗从彦自小勤奋,喜读诗书,10岁会作诗,人称“神童”,在“义恩祠”里接受教育。13岁时,拜投本地名士、审律先生吴仪门下,潜心向学,深受器重。21岁时,欣知杨时师学得“程氏之学”,便“慨然慕之”,星夜顺沙溪乘扁舟逆水而上数日,到岩前“翠云书院”拜杨时为师,他惊叹:“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后杨时师在讲《易》之《乾》九四爻时,顺言:“伊川(程颐)所说甚善。”杨时师的话罗从彦铭记心中。征得父亲同意后,罗从彦“鬻田裹粮,往洛见伊川”,步行千里到洛阳拜学程颐师。经反复讨教,觉得程颐师与杨时师授学相同。回乡后,一心追随杨时师,“尽得不传之秘”,研“理学大道”。罗从彦一生,开馆授徒,倡道东南。最得意门生即是朱熹的父亲朱松和李侗。一生中,通过端坐静思,接过杨时师“传递棒”,让“理道”更接“地气”。先后写成《语孟解》《书斋记》《遵尧录》《中庸说》等书卷。宋理宗皇帝赐罗从彦谥号“文质”,康熙皇帝赐词额“奥学清节”。罗从彦成了道南学派的扛鼎者,为福建成为“道南理窟”“闽邦邹鲁”作出了贡献。
随后,他们一行来到南平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和瓦口村。宋元祐八年(1093年)9月的一天,李侗在这里出生。
李侗的父亲、祖父和曾祖父都是“以儒学起家”。受家庭熏陶,李侗从小机敏好学,少年时便闻名乡里,青年时代性情豪放,善吟诗作赋。李侗24岁那年,闻得郡人罗从彦从学于杨时,学得“二程”不传之秘,便与好友朱熹之父朱松“策马星夜疾驰二日”,抵“翠云书院”,慕名同拜罗从彦为师,研习《春秋》《中庸》《论语》《孟子》等典籍。入门后,罗从彦便对两弟子提出“学习应静心潜学、不可急躁”,致使李侗达到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之境界。李侗的一生不为官,重收徒讲学,释疑解难,培养了罗博文、朱熹等一大批弟子。李侗让朱熹细读经学,去儒家经典中求义,“逃禅归儒”。李侗在10年间与朱熹书信传授,共有30多封,答问《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内容,共有两万六千多言。后来,朱熹将此整理成《延平答问》,传之后人。1247年,宋理宗皇帝赐谥李侗“文靖”,元顺宗皇帝赐李侗“太师”,追封“越国公”,清康熙皇帝御赐“静中气象”。李侗辛苦一生,成了“道南一脉”薪火相传的传播者。
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朱熹的父亲朱松中了进士,授政和县尉,便带着一家八口人从江西婺源来到了福建。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朱松之父朱森病故,朱松丁忧三年。宣和五年(1123年),调任尤溪县尉,一家人来到尤溪,寓居于郑安道(正三品)的溪南馆舍里,朱松与郑安道之子郑德與(时任县宰)成了县官的左膀右臂,结下莫逆之交。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午时,在郑安道溪南馆舍里朱熹出生了。“四岁朱子惊问天”“铭记孝经在心中”“半亩方塘二度桃”“沙洲静思画八卦”“六岁朱熹胜棋王”尤溪的“半亩方塘”留下朱熹的成长故事。8岁的朱熹跟随父母离开尤溪,一生中十二次回到尤溪。朱熹受学于李侗。一生中,仅四次赴任地方官,主要都在研究、著述和讲学中。遍注群经,形成了《四书集注》,从南宋后期至清代成了官学,传到东南亚也成了官学。著述宏富,共写下了126部著作400多卷和3000多首诗词。清康熙皇帝评价朱熹:集大成而续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朱熹一生收徒514人,慕名求学者千人以上,蔡元定、黄榦、陈淳和真德秀是朱熹的四大弟子。宋绍熙五年,朱熹被授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朱熹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是“闽学”的创立者。朱熹,江西婺源是祖籍地,尤溪是诞育圣地和孩童成长地,主要的生活地和讲学地在武夷,终老地在建阳。尤溪诞育了朱熹,历代君臣为朱熹的尤溪题书匾额:“南溪书院”“文山毓哲”“闽中尼山”“斯文正鹄”等。
这一早,大家来到动车三明站的“闽学文化广场”,杨时、罗从彦、李侗和朱熹要为两位恩师送行。恩师准备进站上车了,“四贤”列队向两位恩师致意相送,离别之际,想到恩师无法久留,“四贤”依依不舍。这时,朱熹激动万分,声音有点哽咽起来,迅即迈步上前,恭敬抱拳向恩师深鞠三躬后,肃然道:“恩师教诲之恩,弟子铭记在心,我们已经竭力为道,师道已成官学,但弟子不才,研学有限,尚需后人继续!”面对“四贤”,两位恩师心有感触,回味这次三明之行,听“四贤”一生的研学介绍和成果,收获满满。这时,程颢凝神朝程颐点了点头,转身面对“四贤”深情地说:“吾道南矣!”(我们中原的理学大道已经向南方渡来!)之后,两位恩师坐动车回洛阳。
新媒体编辑:曹珂